洪向华 张光泽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文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是应对新时代新变局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述新颖、内蕴深厚,致力于推进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终贯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指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第一要义,“两个结合”是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部署,以人民为中心是工作导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战略布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发展上百舸争流,文化领域的国际竞爭更是愈演愈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新高度,革命文化的继承弘扬开辟新局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呈现新境界。能够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保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对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梳理,也对未来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规划指引。本文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探颐与价值意蕴三重维度着手分析,以求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理解。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着严谨的发展脉络,在此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维度探析其生成逻辑,以准确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何以由来”的时代命题。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底蕴渊博的思想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耦合生成的思想精粹,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21世纪发展的最新成就。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文化的相关表述。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多次提到“文”“化”。“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卦·小象》)该句中的“文”本义是指“文饰”,但引申出的是大地所蕴含的温文深厚的品德。“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乾卦·文言》)该句中的“化”指的是德行中正之人能够感化天下,教化世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该句指出:人类的文饰上升到文明层面就是注重礼制的完备和道德的完美,(通过效仿观察天文)观察人文,进而推行教化促使天下昌明。在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依照当时统一的价值观念进行教化活动;进入新时代,日益重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欧洲物质文明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所以他们常将文化作为与物质产品相对的精神产品进行论述。他们都倾向于将文化打造为包含理论知识、意识形态、艺术生活的精神模式,并称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因为孤立的劳动(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即使能创造使用价值,也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创造文化。”[1]由此,文化是对物质财富的填补,是与社会经济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加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党的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十月革命之后,国内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思想文化是实现民族解放的内生动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始终坚持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来促进自身改造,带动群众发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2]可见,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最初始便是人民,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产生过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第一,习近平七年知青时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萌芽期。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在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3]。彼时的习近平,既要抵住“文革”时期社会的压力,又要扛住梁家河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依然不忘坚持读书学习。读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无论古今中外的书籍,他都手不释卷,这就决定了他对文化积累的重视。在最基层的梁家河,习近平将文化理论知识应用于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当中,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
第二,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期。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明确提出了文化兴县的新思路,要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挖掘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他对正定的历史、文物都十分上心,并组织编撰了《正定古今》[4]。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对闽东的新闻事业发展非常重视,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很高的要求,他提出要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加大宣传当地的红土地文化、畲族文化[5]。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积极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多次深入调查研究,提出“3+8+4”的整体框架,这至今仍对浙江的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6]。这一时期,伴随职务的变迁,习近平的战略眼光也得到提升,关于文化思想的核心观点逐渐明晰,地方上的成功经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第三,习近平中央工作时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成熟期。2007年11月至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他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7]。自此,习近平关于文化方面的思想建设,实现了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巨大跨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形成。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正面响应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最新时代命题。
第一,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严峻。伴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遭遇了来自西方的空前挑战,个别西方国家加快遏制我国发展的步伐,千方百计攻击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妥善处理前所未有的难题,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了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能力、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防线的现实需要。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凭借独特的文化,一路披荆斩棘,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开创了全新的文化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才能以更加开阔的思维和坚定的信仰,增强解决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骨气与底气。
第三,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尤为明显。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包括对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的精神状态、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艺作品的渴望,这些需要源于国民对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供了精神指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探颐
习近平文化思想特点鲜明、内蕴深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核心内涵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探颐,以准确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何以呈现”的时代命题。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總体目标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对文化建设的强劲指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运文脉的高度重视和以文强国的时代追求。
第一,推动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带动我国经济总量提升,与文化事业相互促进,对推动文化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推动文化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基础,进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从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立足根本,实现文化繁荣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持。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着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稳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同发展,坚持“七个着力”进行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进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尊重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响应人民文化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赓续传统文脉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科学举措。”[8]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渲染力与渗透力,构建独具中华魅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客观规律确立,是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遵守的总的准则。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展现,其基础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核心在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我们要积极培育文化自信自强的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明确自身的文化目的和立足点,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确保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不受制于人。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9]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彰显着中华民族是开放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包容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0]开放要积极有序,包容要理性客观,对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都不全盘接受或否定,对其进行改良改造以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就是守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守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遵循,守住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彰显了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定力和在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创新张力。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将这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文明持续传承下去。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外来文化的中国化,使其与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经久不衰,进而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格局宏大,重点突出,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
第一,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第一要义。放眼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着眼国内,文化是多样的。在各式各样的文化当中,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其最本质表现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真正以科学态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的有益养分,才能引领国内文化工作向好向快向稳发展。新时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我们只有坚持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守好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阵地。
第二,“两个结合”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精髓特质的系统性吸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继承。“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生命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骨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灵魂,是文化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时代产物。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把思想文化从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中解救出来,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一批政治强、素质好、能力高的文化工作者,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工作建设稳步推进。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部署。社会价值观念有很多,但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最中心地位。要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例如,富强、民主不单是中国的追求,亦是西方的追求,但西方资本主义的富强是牺牲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富强,民主是精英阶层掌握的民主。只有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全体人民群众共同认可,才不会落入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是工作导向。重视民本、保障民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民本的观点,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注人民需求,倾听人民声音,鼓励人民参与。新时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组织等,都以人民的需求为指引,同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决策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文化政策。
第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战略布局。“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11]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传入了西方世界,西方的音乐、绘画、科学等元素也融入了中国文化。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了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这不单是商品流通,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的交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东西方文明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日益减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深入剖析其当代价值,以准确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何以阐扬”的时代命题。
(一)强调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第一,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12]主流媒体是党的思想理论的主要宣传阵地,承担着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从根本上避免发生颠覆性错误。”[13]“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各报刊、网络媒体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者。
第二,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爱国主义教育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宣传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定不移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培养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国家安全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准确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各类宣传思想文化载体都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传播爱国主义文化,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把热烈的爱国情怀转化為实际行动,确保了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力引导各族群众发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融互通互鉴互信得到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增强。
(二)推动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深知“结合”的现实必要,旨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活力,进而推动新时代又一次思想解放。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百余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史证明,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但是教条式地搬运马克思主义也不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实际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宝。新时代,结合中国文化发展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应运而生,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工作的经验总结。
第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历经数千年创新改造后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我国有着先进的社会制度,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形态,就不能违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要辩证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正如恩格斯当年说只有德国无产阶级才能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一样,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14]。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植根过去,反映现在,更会影响未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此进行文化再创造,使得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绵延向前。
第三,对党的思想文化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文化底蕴。“根脉”与“魂脉”相耦合,成就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科学旗帜与行动标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特色之一,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气与信心。作为“第二个结合”产物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提供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5]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第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传承则是民族延续的血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兴盛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进行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两个结合”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共同体。我们没有因为文明古国的身份而沾沾自喜,也没有依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而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第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古代德治、法治、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礼法并重、知行合一、大公无私、选贤举能等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融入了‘精神基因。”[16]这些“精神基因”就是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更重视其一元性的认同,如果不强调共同的思想文化土壤的话,各民族之间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就更无处谈起。
第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7]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强化,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西重东轻”的失衡格局逐渐改变,“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已经显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范围将得以继续扩大,国际文化强国形象也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0.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
[3] 梁家河编写组.梁家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70.
[4]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246-252.
[5]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270-274.
[6]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浙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341-344.
[7]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3-06-08(1).
[8] 付文军.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宁夏社会科学,2023(6):1-7.
[9]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8-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8/31/c_1129834700.htm.
[10] 習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07-15).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7/15/c_1128830256.htm.
[1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EB/OL].(2019-05-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5/01/c_1124441540.htm.
[12][1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97.
[13] 韩喜平,杨羽川.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23(11):4-10.
[14] 陈先达.“两个结合”十二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3:179-180.
[1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
[16] 洪向华,李梦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鲜明特质与实践遵循[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1):41-48.
责任编辑:宋好
收稿日期:2023-12-10
作者简介: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张光泽,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提升机关党支部建设质量研究”(19@ZH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