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产法视角看债转股的法律性质和现实价值

2024-04-08 18:48
法制博览 2024年7期
关键词:债转股清偿重整

陈 军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重庆分所,重庆 401120

一、债转股的法律性质

将债权转为股权,通常简称为“债转股”,是公司的债权人基于某种原因将其对公司享有的债权转变为对公司的投资,其身份也由债权人转变为公司的股东。对于是否允许债权转为股权,我国的立法经历了不允许、默许,再到明确认可等多个阶段。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一次修正时对债转股在内的非法定出资形式都不予认可。2005 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则将出资形式扩展到“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从事实上默认了债转股的合法性。到2014 年2 月,国家工商总局印发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对2005 年修订的《公司法》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通过法律文件完全认可了债转股的合法性。

但对于债转股的法律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王欣新教授认为,债转股具有双重法律属性。他认为从债务清偿的角度看,债转股是以股偿债;从将债权转换成公司股份的角度看,债转股又是出资行为。他还区分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认为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可以上市流通的证券,随时可出售变现,所以其债转股与一般公司还有一定区别,它属于用流通证券清偿债务,而不单纯是债转股,或者说主要属性不在于债转股。而韩长印教授认为,破产重整中债转股具有代物清偿属性,债转股的实质是债务人以其自身的股权为对价,用以清偿债权从而否认债转股的投资属性。[1]

上述观点对债转股是否具有投资属性认识不同,但是都认为债转股行为具有债务清偿性质。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首先,债转股导致的债权消灭不是基于清偿行为,而是因为混同。债转股是一种非现金出资方式,债转股过程中的债权消灭,是出资到位所产生的必然法律效果,而非另外的单独的债权清偿法律行为。比如,某注册资本1000 万元的重整企业,现有资产500 万元,债务1000 万元。若此时,有600 万的债权转为股权。债权人,也是增资人,通过将其持有的债权交付给重整企业而完成增资行为。此时重整企业取得了出资人持有的债权,成为债权人。而债务消灭的后果,不是因为重整企业与债权人之间另外发生了一个债务清偿的行为,而完全是因为债权人的出资完成后,重整企业作为债务人又取得了债权,进而同时具有了债权人与债务人身份,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身份混同,导致债权债务消灭的法律效果。整个过程中,因债权人出资行为产生了债权让与,使重整企业取得债权,与其原有的债务产生混同,最终导致债权债务消灭。

其次,代物清偿说混淆了债转股与以股抵债的区别。所谓代物清偿,即以他物代替现金作为对价,以清偿债务。从这个观点看,重整企业不存在增资的行为,而是重整企业的股东以其所持股权为对价,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清偿。但债转股与以股抵债是有明显区别的。一方面,在以股抵债的清偿方式中,用于偿债的股权在清偿债务之前即已存在。比如上市公司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偿债,其股票不是由债权转股而来,而是由公积金转增,以转增的股票用来偿债。这种行为与债转股完全是两种概念,前者属于代物清偿,部分学者将其与债转股混淆,从而认为债转股也是代物清偿。债转股过程中,没有清偿行为,增资行为完成后,债务因混同而消灭;另一方面,是否增加注册资本是债转股与以股抵债的重要区别。《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公司债转股应当增加注册资本。”债转股的核心是以债权增加注册资本,以股抵债则是以现有的或通过增发的股权代物清偿债务,不会增加注册资本。

所以,笔者认为债转股过程中不存在债权清偿行为,而是债权人直接以其对重整企业的债权作为出资,其中只存在一个向企业出资的法律行为。债转股的整个过程只有“将债权作价出资”这一个行为,虽然这个行为产生了企业增资和债权消灭的两重效果。注意,债权是“消灭”而非“清偿”,“债务清偿”是“债务消灭”的一种形式,两者是种属关系,但在债转股中,债权不是因为清偿而消灭,而是由于债权债务混同而消灭。自始至终,债转股过程中就从未发生债务清偿的行为。所以,将债转股视为债务清偿性质,无论是从行为本身还是从其法律效果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二、债转股对重整企业的影响

有学者对债转股的合理性提出担忧,认为债转股可能危及资本充实原则,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要资金;以及“公司进入重整程序以后,如准许债转股,将使认购新股的债权人实质上优先获得清偿,对其他债权人有失公平”。[2]

事实上,法院受理企业重整的申请时,企业已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的资产不足、可能或已经丧失清偿能力的严苛局面,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困难,债权人的债权难以通过正常方式实现,债转股可以使重整企业和债权人摆脱两难境地,既可以使重整企业摆脱债务困境,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又可以使债权人不会因资产的廉价处置难以获得清偿,还可以在税收、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对社会体现重要价值。

首先,债转股不会危及资本充实原则,反而能够增加公司净资产。公司净资产等于公司资产减去公司债务。债转股对重整企业本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债务。因此,相较于债转股之前,企业在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债务减少,净资产会相应增加。这样的变化显然有利于重整企业。

其次,债转股提升债务人偿债能力,对不转股的债权人有利。公司进入重整程序以后,部分债权人债转股不会对其他债权人造成不公或不利。部分债权人债转股以后,企业的债务减少,但是资产并没有减少,对于剩余的债务,可以获得的保障相应地提高了。比如,某重整企业有资产500 万元,债务1000 万元。若不实施债转股,债权的理论清偿率为50%。若此时,有600 万的债权转为股权,则重整企业的资产仍为500万元,债务则变为400 万元。未参与债转股的债权人得到清偿的可能性会明显高于债转股之前,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得到全额清偿。事实上,同意债转股的债权越多,对剩余债权的保障会更充分。另外,在企业破产法的清偿顺位上,股权劣后于债权。因此,债转股中真正承担风险的恰是债转股的债权人而不是其他债权人。而且,如果没有债转股的债权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因他人债转股而受到损害,则重整计划也允许其选择债转股即可。

最后,在自愿的原则下,债转股也不损害债转股的债权人利益。在自愿债转股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权衡债转股和其他受偿方式的优劣而主动选择自认为最优的方式。只有当债权人认为转为股权更有利于其利益时,他才选择债转股,当债权人认为破产债权更符合其利益时,他可能更倾向于不债转股。因此,债转股而产生的收益和风险都是债权人自行选择的结果,自然也谈不上损害其利益。

三、债转股在重整程序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重整程序中债转股虽出于为重整企业消债的目的,但其性质只是出资行为,且对重整企业清偿债务、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正向作用。但在重整程序中如何运用仍存在一些分歧。对此,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应予重点关注。

(一)债转股应遵循自愿原则,不宜通过债权人会议表决或法院裁定确定

重整程序是否依据由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的债转股方案强制债权人债转股,而不用取得转股债权人的同意?这在破产法学界有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适用多数决表决机制,即使单个债权人不同意,也可以基于债权人会议多数表决通过的方式“强制”其参与债转股。[3]有的学者则明确反对利用债权人会议决议强迫债权人非自愿地进行债转股,认为债转股方案必须经全体转股债权人同意。因为债转股是投资人自我决定的事务,不应当在重整计划表决中由不相干的债权人以多数决方式进行表决。因此,转股债权人既不受多表决原则的限制,法院也不能给予强制批准裁定。

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债转股法律性质的认识。重整程序中,债务清偿方案可以采用多数决,但股权投资不能采用多数决。所以,如果债转股性质是清偿行为,则可以推导出以多数决强制债转股的合法性;债转股是出资行为,则只能坚持自愿原则。对于债转股的性质前文已作详细阐述,所以我们认为采用自愿原则较为合理。在实践中,债权人自愿同意的方式,原则上应当是明示而非默示的,比如在表决重整计划之前事先取得转股债权人的同意文件,或者在重整计划中除设定债转股方案外还有正常的偿债方案供债权人进行勾选表决等。

(二)重整失败时,债转股是否可逆应当分情况处理

重整能否成功,在重整计划表决和法院裁定时均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重整失败,已转股的债权可否恢复为债权,这是债权人决定是否转股前要慎重考虑的事项。因为,重整失败即重整计划不能执行,意味着企业将被法院宣布破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管理人对破产财产进行变价处置并依据《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债务后注销企业。在此过程中,债权优先于股权,仅当清偿债务后仍有剩余财产时股权才有价值,否则企业注销后,股权价值清零。此事对转股债权人来说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如果股权变更登记前重整计划不能执行致重整失败的,债权人仍可按其债权受偿;而变更登记后重整失败的,股权原则上不应再恢复为债权。股权登记前重整失败的,债权人可按其债权受偿。因为,债转股法律行为的完成,以及其对外产生法律效力,都是以公司的股权在工商登记变更为标志。如果在完成股权工商登记变更之前,重整计划就因无法执行导致债务人被法院宣告破产并转入清算程序,则由于债转股的法定手续尚未真正完成,债转股作为出资行为仅存于合意而未付诸实施。债转股的债权人未成为股东,其在破产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只能仍是债权人,而不是股东。

同理,变更登记后重整失败的,股权原则上不得恢复债权。债转股作为出资行为,若登记后再转为债权,显然是抽逃出资,也会突增债务,有损其他债权人或与之交易的市场主体的信赖利益,从而毁灭重整企业交易信用,最终不利于重整企业重生。在此原则下,管理人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债转股方案,并应当在债转股方案中明确相关后果,让转股债权人能清晰认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风险,避免其基于错误认识做出转股决定,从而产生不必要纠纷。

(三)附条件债转股

重整计划的制定,实际上就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和协调各方利益需求,最终促进企业重生。能否既严格遵守法律又能协调和满足各方利益,是评价管理人水平的重要标准。在重整程序中,重整企业能否实现重生,重整计划能否顺利执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通常也没有任何人敢给予保证;从现实经验来看,重整失败的案例比重整成功的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强制要求债转股的决定一旦做出,不论今后发生什么,债权人的债权就此终结,这对很多债权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反过来,这种过于严苛的要求和将来严重不确定的风险,必然会打消债权人债转股的意愿,不利于重整成功。

此时,管理人应当系统利用法律手段和法律工具,为债权人消除这种风险和不安,引导更多的债权人债转股。在我们的法律工具箱中,“附条件法律行为”就是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即,债转股作为法律行为,可以附生效条件:如债权人同意债转股,其债权在重整计划执行期内不予清偿;在债转股以外的其他债权按重整计划得到清偿后,债转股行为生效,并予办理股权变更登记;若重整不成功,债转股条件不成就,其债权仍按同等债权受偿。

当然,这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债转股条件成就前,债转股的债权人能否享有股东权利,包括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在一些案件中,债转股的债权人,尤其是希望通过债转股实现控股的债权人,常把参与管理甚至掌握公司运营作为其债转股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此情况下,债权人不能基于股东身份参与企业运营,但解决债转股债权人在重整计划执行期内的运营权的制度设计,可以在平衡各种利益并充分制衡的前提下于重整计划中另行规定。

综上所述,债转股作为重整的重要工具,具有显著的投资属性,与上市公司以公积金转增的股票清偿债务完全不同,因此,其在重整程序中的应用也宜遵循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件实际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法律要求与实践目标的统一。

猜你喜欢
债转股清偿重整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国家发改委:债转股工作成效积极 已投放落地9095亿元
离婚债务清偿:法律规制与伦理关怀
论代物清偿契约的属性和效力
代物清偿合同之探讨
医患关系需重整“程序”
旋转真空浸渍法制备NiO/MgO=γ=Al2 O3催化剂用于CO2/CH4重整研究
重整山河 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