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佳 邱根祥 朱 蔓 鲍习奎
小儿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小儿变应性鼻炎,是易感患儿暴露于变应原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由于小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导致其成为AR 的高发人群,2001—2021 年我国青少年AR 总体患病率为18.46%,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儿童AR 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与学习,还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关系密切。研究表明,AR 患儿伴哮喘的发病率高达35%[3],故小儿AR 的诊断和治疗,宜准宜早。但在检测机构变应原种类有限的情况下,特异性IgE 检测无法做到十分完善,且约1/3 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 在正常范围[4],加之患儿对疾病症状描述的局限性,临床往往以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加重了病情,贻误了病机。邱根祥,系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衢州雷氏医学传承人。临床工作30 余载,善长中医辨证论治儿内科各类疾病。邱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分期论治小儿AR,强调发作期以风、寒、热、湿邪为主,久而化瘀,指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夙风内潜为小儿AR 缓解期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并创立了祛风宣肺,扶阳固本,分期论治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中屡见奇效。笔者有幸师从邱教授,随师抄方,收获颇丰,现将邱根祥教授临床治疗小儿AR 经验分享如下。
1.1 风邪引动,始之肇也 AR 属于中医学中“鼻鼽”、“鼽涕”的范畴。《礼记·月令》阐述:“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秧败,民多鼽涕。”根据五运六气的理论,解释了其发病机制,但没有对鼽涕做出解释。直到金元时期,守真子对鼻鼽做了详细说明:“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七窍解·鼻病根源》论:“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涕者,肺气熏蒸也。”邱教授认为,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五脏之华盖,司卫气,主宣降,根据AR 的症状,鼻鼽为病,首先责肺。肺为娇脏,易受邪气的侵袭,最以风邪为甚。且风为百病之长,四季皆在,故AR 患儿四季皆可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吸入(接触)性变应原(花粉、螨虫等)是引起AR 发作的重要因素,邱教授则认为,变应原千般万种,但皆不出风邪范畴,理由有三:发病多为春三月,风邪虽四季皆在,但以春季为盛,为主要的致病邪气,发病时间相似此为其一;风邪和变应原都属于外感受邪,皆来自于自然界,发病途径相同此为其二;发病急、急性期症状明显,疾病反复发作,症状多为瘙痒都为风邪致病,发病特点相同此为其三。故风邪袭肺,肺失宣降,为小儿AR 的直接发病机制。
1.2 寒湿兼备,久而生郁 关于鼻鼽的寒热之分,尚无统一定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篇》载:“鼽者,鼻出清涕也……肺热甚则出涕。”认为鼻痒为肺热所致,遇寒加重非实质,实则是“寒邪闭表,郁热更甚的假象”。但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寒邪伤肺论,以巢元方为代表在《诸病源候论》载:“夫津液涕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认为清涕为寒邪致病的特点,热邪为病,涕少且干,与之不符,同时解释了鼻塞是由于“冷气结聚,搏受于血气”,导致的“肉生”而致。邱教授认为,小儿AR 病因多样,寒、湿、热皆有,雷丰在《时病论》中载:“风为六病之领袖,能统领诸气”,风为百病之长,可兼夹热寒湿诸邪,小儿本为纯阳之体,邪从入里,易化热。亦或风热袭肺,肺气壅塞,津液停于鼻,化涕而出,鼻窍不利则鼻塞、喷嚏。此外寒湿邪气也是导致患儿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风性发散,开泄,致使患儿腠理疏松,饮食起居易感寒湿邪气,湿邪为有形之邪,可直接影响肺的宣降,湿邪雍于鼻,则鼻塞、喷嚏;寒主收引,凝滞,亦可导致津液疏布不利,水液停聚又进一步加重湿邪,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辗转迁延。正如:“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机停湿邪生,湿邪聚郁热成,邪热炼液化痰,病邪互助互生,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发病后疾病传变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让小儿极易产郁生瘀,其风热寒湿等邪气,皆为诱因,诸郁相依,循环往复,病情亦缠绵难愈。
1.3 脾肾亏虚,伏风内潜 除外风的引动外,小儿AR 的主要病因还在于夙风,区别于六淫邪气的外风,和肝阳上亢之内风,夙风来自于先天禀赋,形成了特禀质——过敏体质[5]。邱教授认为,外风是患儿发病的导火索,夙风才是其发病的根源。夙风来源于父母,秉承父母的先天之精,隐伏于先天禀赋,患儿家族中往往有体质特异的特禀质。当无外邪侵扰尚可相安无事,一旦外邪侵袭或接触变应原后,外风引动夙风,迅速发而为病。这与“最轻持续性炎症状态(MPI)”等研究结论不谋而合[6]。且由于不同的特禀质患儿其引动伏风的邪气和变应原也不同,故疾病的预防为家长及患儿增添诸多困难。不仅如此,雷氏医学认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邱教授在临床中发现,造成患儿特禀质的自身生理基础为脾肾两脏的虚损,既有先天禀赋的不足,又有后天饮食起居不当之过。《内外伤辨惑论》载:“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寒甚则浊涕、嚏不止。”小儿AR 虽然症状多表现在鼻窍,病位在肺,但根本原因的夙风在于禀赋不足,脾肾亏虚。临床中AR 患儿多有头晕目眩,四肢欠温,痞满纳呆,面色暗黄,大便稀软,小便清长等脾肾亏虚衰的表现。脾胃作为人体的中心,是后天之本,是小儿四肢百骸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基础,李杲言:“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患儿在生活中喂养不当,脾脏受损,五官孔窍无以充养,患儿易被外邪侵扰,生湿生寒,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又会加重寒湿的形成,继而病程反复。且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患儿后天失滋,导致外邪轻易能侵袭,夙风轻易被引动,如此循环,病程久而不愈,或愈后频发。
2.1 发作期消风宣肺,佐以燥湿通窍 根据小儿AR 发作期发病快,症状明显,传变迅速等特点,多属风邪犯肺。因其内禀赋夙风不耐,外触冒风邪引动,风邪上扰清窍,发而为病,表现为鼻塞不通,鼻流清水涕,喷嚏连连,眼、鼻痒作甚,搔揉不止。夹杂寒邪者,可见咳清痰,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浮紧,治以辛温宣肺,祛风通窍;若夹杂热邪者,可见涕黏白,或微黄,甚有鼻衄者,大便干,舌红少苔脉浮数,治以辛凉宣肺,疏风通窍,处方可予雷氏宣肺消风散(方药组成:麻黄、桂枝、辛夷、苍耳子、杏仁、五味子、半夏、石菖蒲、款冬花、徐长卿)。方中麻黄、桂枝取麻黄汤之意,二药合用既可宣肺开窍,又能温阳固卫,止欠嚏,通鼻窍。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可降低血管渗透性,从而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其中伪麻黄碱对鼻黏膜血管的收缩作用,可显著改善鼻腔通气环境[7-8]。辛夷、苍耳子取“苍耳子散”之意,辛夷入肺经,既可作为引经药通利鼻窍,其辛温之性又可助麻黄散风寒,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等多种途径,达到抗组胺、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免疫调节的作用[9];苍耳子性善走窜,祛风散结,为鼻科要药,二药同用,风邪得祛,鼻窍得通。杏仁、五味子敛降肺气,与辛夷麻黄的宣发形成收散之势,以复肺之宣降、气之调达。半夏、石菖蒲燥湿化痰,兼以开窍,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消痰止咳,徐长卿既可祛风除湿解毒,又可活血化瘀,脱敏止痒,以解久病之瘀,热邪明显者加以金银花、黄芩、薄荷;寒邪明显时加荆芥、细辛、白芷等;伴哮喘、咳重者加地龙、紫苏子;鼻塞严重者加藿香、丹参;纳呆便溏者,加麸炒白术、薏苡仁。全方共用,风邪得消,寒热得调,痰湿得化,瘀滞得解,鼻窍得通而症自消。
2.2 缓解期扶阳固本,益肺健脾益肾 小儿AR 的症状发于鼻,实则为脾肾两脏的虚损,机体不能耐受外邪所致,加之病程缠绵,让本就“脾常不足、肾常虚”患儿气血耗伤,更损脾肾,临床上患儿多微恶风寒,清涕连连,常有汗出,遇寒加重,四肢不温,倦怠,小便清长,故在病程的缓解期,强调补脾益肾温阳,以调体质。处方选用雷氏扶阳固本汤(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黄芪、炙甘草、防风、桂枝、仙灵脾、半夏、陈皮),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炙黄芪、炙甘草、防风——既含四君之意,益气健脾,燥湿助运,甘温调中,以资生后天之气血,又合玉屏风之功补肺气以祛风邪,固卫表以防反复。半夏、陈皮可化其湿浊,健运脾胃。桂枝、仙灵脾——桂枝可助阳散寒,温通静脉,助阳化气,药理学研究中,桂枝有较强的抑制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达到抗过敏功效[10]。仙灵脾又名淫羊藿,具有补益肝肾,壮命门之火,补禀赋之缺,为补肾壮阳之要药。邱教授认为,补肾助阳品类不胜枚举,姜附之品皆可,然姜附一类皆辛有大热,亦或有毒伤体,药性峻猛,用宜回阳救逆,小儿本就纯阳之体,用之恐燥烈伤精。今禀赋不足,进补宜缓宜柔,温润填精,此非仙灵脾所不能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仙灵脾中淫羊藿苷具有对免疫性疾病具有干预和潜在的治疗价值[11],在卵清蛋白诱导的哮喘模型小鼠中,淫羊藿苷可以缓解哮喘减轻气道高反应[12];虽未明确表明可以抑制I 型变态反应,但其机理研究,亟待相关学者探索总结。
周某,男,5 岁,2022 年1 月16 日初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涕伴鼻痒2 年余,加重3 d。患儿于2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每年冬春季节加重,曾就诊于当地卫生院,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有所缓解,停药后症状反复。3 d 前,外出触冒寒邪后病情加重,鼻涕稀淡量多,喷嚏连连,鼻痒难耐,平素四肢不温,胃纳欠佳,夜寐可,小便清长,大便偏软,每天2 次,舌淡、苔白、脉细弱。既往2019 年有湿疹病史。体格检查为双侧鼻黏膜苍白,下鼻甲肿胀,鼻腔可见水样分泌物,眼部结膜充血,双下睑暗影。父亲既往有过敏性哮喘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特异性IgE 检查:粉尘螨(+++)、屋尘(++)。西医诊断:AR;中医诊断:鼻鼽—发作期—风寒犯肺。治法:辛温宣肺,化湿通窍。方拟宣肺消风散加减:密麻黄5 g,辛夷(包煎)、苍耳子、五味子、杏仁各6 g,半夏、桂枝各5 g,石菖蒲6 g,白术5 g,细辛3 g,薏苡仁15 g,焦神曲10 g,山楂9 g,乌梅8 g。7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适起居、避风寒,勤洗床褥,定期除螨,保持室内卫生,避免接触变应原。1 月23 日二诊:患儿喷嚏减少,现仍有鼻塞,少有清涕,鼻痒较甚,胃口增加,二便较前改善。原方去神曲、山楂、乌梅,继服7剂。1 月30 日三诊:家长诉患儿鼻部症状基本消失,清涕不明显,无鼻痒,现胃纳一般,易乏力,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软,夜寐安。此风寒之邪已去,急性发作期转缓解期,患儿素体脾肾亏虚,故更方以补气升阳法以调理体质,拟雷氏扶阳固本汤:茯苓10g,党参15 g,炙甘草、防风各6 g,半夏9 g,炙黄芪15 g,陈皮9 g,桂枝6 g,炒白术、仙灵脾各10 g。用法同上。服药2 周后,2 月13 日四诊:家长诉患儿无明显过敏症状,手足渐温润,胃纳可,二便无殊。患儿方证对应,疗效明显,故守方2 周,停药后随访6 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患儿是典型先天禀赋不耐,风寒侵袭肺卫证,初诊为发作期,以风寒邪气偏盛为主,治以疏风散寒、温肺通窍,故予宣肺消风散化裁,方中麻黄、桂枝、宣发肺气以解表,杏仁、五味子、乌梅收敛肺气,与麻、桂收敛相得,开阖相伍,肺气通达,与防风配伍更喻过敏煎之意,半夏、石菖蒲、薏苡仁化其湿,辛夷、苍耳子通其窍,患儿因寒邪偏盛,故加细辛温散风寒,兼通鼻窍。神曲、山楂消食化积开胃,炒白术即可助半夏、薏苡仁燥湿利水,又可健脾益气,促进患儿食欲。全方合用,解表邪,化寒湿,通鼻窍,以迅速减轻患儿不适症状,缓解患儿痛苦与焦虑。同时在治疗AR 的过程中,邱教授认为,血清过敏原检测十分必要,患儿要尽量避免接触阳性致敏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发病机率。二诊患儿表邪仍存,胃纳增加,故去神曲、山楂,鼻痒缓解不佳,风邪尚存,当继以宣发祛风,故去乌梅,防止收敛太过。三诊,患儿外邪已祛,处于缓解期,证属脾肾亏虚型,故以扶阳固本汤原方治疗,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兼以化湿,黄芪,防风即可清余邪,又可补气固表以防御外邪,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使药补而不滞,桂枝既助防风解余邪,又可取其温通助阳之功,配合仙灵脾温补脾肾之阳。患儿此时虽诸症减轻,但切不可肆意停药,患儿先天不足,夙风伏隐,脾肾亏虚,每遇外邪,病即发,此时应继续予健脾固本,补肾温阳,改善患儿易敏体质,减轻发病症状、减少发病次数是为治病之道也。
邱根祥教授治疗小儿AR,不仅重视疾病的外在因素,即诱发疾病的风、寒、湿等邪气,更注重疾病禀赋不足,夙风潜动的内在因素,在治疗上,急性期要疏风宣肺通窍为主,并辨寒、热、湿邪偏盛予以加减,驱邪从速以治标,缓解期则补气升阳、健脾温肾,缓补塑内以治本,既要攘外又要安内,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