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研问卷的J 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和建议

2024-04-07 15:16杨伟楠代金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杨伟楠 代金锋

(界首市乡村振兴学院,安徽 界首 236500)

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工作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1]。在实践中,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模式,相关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等方式,对高素质农民的内涵和特征,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3],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苏兴华等[4]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提出建立多渠道培训投资机制,扩大培训供给主体范围,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及完善培训监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林闽敏[5]针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总体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4个方面分析了相关策略,并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培训力度、高素质农民评选表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黄跃红[6]认为,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培育内容与生产生活脱节、农民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明确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内容,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培训基地遴选机制,以及创新培训方式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等对策。

为全面了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和农民教育培训规律,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强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系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本文以调查问卷方式向300位农民开展调研,了解J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情况,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 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问卷发放时间为2023 年,回收有效问卷300 份,调研对象以男性为主,主要从事种植业。教育培训需求以种植技术为主,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增收等。

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1)性别年龄结构。接受本次调查的300 位农民中,男性212人,占71%;女性88人,占29%。20~39岁54人,占18%;40~49岁92人,占31%;50岁以上154人,占51%。综合分析问卷样本可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男性,且5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大。

(2)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留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以往有很大提升,其整体文化水平有待提升,表明培训工作很有必要。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实用技能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高新技术人才。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也需要培育带头创业的农民企业家和合作社领头人。

(3)产业结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民中,从事养殖业者较少,从事种植业(含粮食、园艺作物和其他作物)者较多;另55 人从事农业机械/农机具使用,占比约18%。被调查农民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被调查农民的产业结构

由图1可知,种植业种植作物以粮食为主,占比64%;其次为园艺作物,占比10%。粮食作物中,小麦为主导产业,其次为玉米,其余为甘薯和其他粮食作物。园艺作物以蔬菜为主,约占70%。

1.2 教育培训需求

经调研,被调查农民的培训需求以种植技术为主,其次为农机操作技术,这与被调查对象从事种植业为主基本相符合。

由表1可知,希望获取种植技术培训的农民中,有2位女性对农产品营销有需求;有5人对养殖技术有需求,而被调查对象的现有产业结构中只有1 人从事养殖业,说明后续养殖业队伍可能会扩大;有2 位希望获取主体运营管理的农民,产业规模分别为24 hm2和16 hm2,说明随着产业规模的增加,运营管理需求逐渐加大。

表1 被调查对象培训需求

1.3 参加培训情况

在调研活动中,通过召开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了解到当前农民参加短期技术培训较为普遍。近年来,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力度的加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参与率,广大农民主要接受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年来,部分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践中,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建设的需求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7-9]。这些是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问题主要如下。

2.1 教育方面

教育体制与农民教育事业的协同性有待提高。当前,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仍有被边缘化的苗头。受收入等因素影响,部分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不多,导致农业人才出现断层苗头。因此,应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并采取措施满足农村实用人才需求。

2.2 资源方面

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农民教育培训尚未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结合,缺乏统一规划,这可能导致培训内容重复、资源利用效率和培训质量不高,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困难苗头。发放补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人才从事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实践中,部分农民参加培训容易形成享受补贴与学习技术知识脱节的现象。实践表明,必须明确培训实施主体、资金保障,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以促使农民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资金投入与培训任务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方对农村多注重物质投资,对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投入较少,对农业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投资相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了农民教育培训难度。

2.3 培训与技术方面

培训条件与农民需求的匹配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经费、师资和办学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培训设施和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实训基地有待进一步健全,以促使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可以满足农民的高质量需求。

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效果暂时不够理想,部分原因如下。一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年龄结构有老化倾向,部分人员的学历有待提高,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更新速度有待提高;二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空间较大,部分文化知识相对较高的农村人员外出务工,接受新知识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接受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尝试;四是土地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农户种养是分散经营,生产形式以小规模自给自足为主,“大农业观”意识有待加强,农业产业化思想有待进一步推广。

3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和建议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道远,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总结经验教训[10-12],不断改进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3.1 整合培训资源

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程序。用好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相关资源,成立培训主体,由农技推广、畜牧、水产、农机和农经等涉农单位为辅助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实现培训资源整合和优势结合。明确农民教育培训实施主体,统一规划和实施各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健全培训制度,规范培训程序,形成农民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对象筛选,培训内容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师资选择等系统的培训程序,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教育内容之一,系统教授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拓宽其视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潜能。针对部分农民创业意识有待增强和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除了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外,还可为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培训,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等,目标是将其培养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3.3 强化师资能力培养

强化师资能力培养,重点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践中,部分基层农民培训的教师队伍可能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如专职教师数量有待增加,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兼职教师比例过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应重视培养专职教师,特别是县一级农广校的专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同时,定期举办培训活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和专业知识更新的需求。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确保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更好的支持。

3.4 谋划教育培训项目

积极谋划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建设是培训体系健康发展的载体,是面向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科技培训,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手段。因此,应积极谋划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有需要的农民免费提供中等职业教育,从而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更好服务“三农”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本文以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活动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J 市的农民培训现状,并基于现实情况提出对策与建议。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素质农民的内涵和特征,明确高素质农民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模式和机制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育培训方式;三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效果评估研究,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