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中
依据新课标要求,引导、培养学生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任务,对培养有文化自信底色、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复合型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汉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汉字就是汉文化开启的钥匙,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学生要想学习、理解、掌握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从而激发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构文化自信。
在语文课堂上开设汉字源流专题教学,探究汉字的构成艺术、规律,体现汉字源流奥秘,让学生更容易学习、理解、掌握、欣赏古诗文的美。教学中,选择古诗文中典型的词语,以点带面,追寻汉字源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望岳》时,可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字进行汉字溯源。“钟”解释为“聚集”,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地对“钟”字溯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
鍾的本义,指敲击发声的一种乐器。古时以鐘报时,引申指报时器、计时器,如时钟、挂钟、钟表,又引申为钟点、时间。
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说,鍾是贮藏酒的容器,它的下面很大,脖颈很细,可以分酒到尊,再由尊到觯,容量大的叫鍾。因为鍾是一件比较大的容器,用来贮藏,就有鍾聚、汇聚、集中、集聚之义,如杜甫《望岳》中的“造化钟(鍾)神秀,阴阳割昏晓”,又如成语“钟(鍾)灵毓秀”。
另外,酒从鍾里分到尊里,再分到觯里,便产生了倾注之义。如情有独鍾,一见鍾情。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人类身体、器皿有关的典型汉字,采用“汉字源流微讲座”“我画你猜”“和文字起源有关的器物图片展”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我画你猜”有奖竞答、“和文字起源有关的器物图片展”是我们学校语文节上的保留节目。在语文节上,笔者画了“美”()的甲骨文图片,请一个女老师拿着,让同学们猜,当时会场气氛非常热烈、活跃,同学们猜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问学生,这个字的下半部分像什么?有同学就想起了以前讲过的“大”()的甲骨文,原来是一个人,上面戴着的可能是头饰,这个头饰可能是羽毛;再让学生回忆一下看过的古装剧中关于远古人类的打扮,提示他们这个字还和这位美女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终于猜出来了,原来是“美”。据文献记载,在商朝的时候,人们对美的要求并不高,在头上带上一些羽毛就表示美;老师还出示古代“豆”的器皿的图片,让学生参与有奖竞猜,学生兴致特别高。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拓宽文化视野,厚实文化底蕴,建构文化自信。
详解汉字源流,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虽然不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但需要教师在课外多下功夫,多研究、掌握大量的汉字发展源流知识,才能熟练、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古诗文,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祖国传统文化的激情,让师生互相成就,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研究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百家讲坛”“名家论坛”“戏剧节”“阅读成果汇报”等。
以“百家讲坛”为例。以《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为范例,结合鲁迅其他的作品来谈谈鲁迅对中医的看法,从而为中医“正名”,传播祖国优秀的中医文化。在讲座中,教师准备充分,全情投入,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兴致勃勃。讲座不但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师生互相成就,形成双赢的局面。现场互动环节,甲同学说,他爸是西医,瞧不起中医,读了《朝花夕拾》后,发现鲁迅对中医也有看法,中医害人不浅,中医真的不如西医吗?难道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对祖国优秀的中医文化有偏见?教师的讲座回答了他的疑问,鲁迅只是对所谓的“庸医”进行了批判,他对祖国医学是有大量研究的。学生还不满意,乙同学用他爷爷通过中医的方法治愈疑难杂症的实例说明了中医的优点,同时,乙同学还普及了部分中医知识。讲座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学校又邀请了学生的爷爷给全体师生做了关于“中医文化”的系列讲座,效果非常明显。师生都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护佑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确实功不可没。
走上学校“百家讲坛”的,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为了让学生的“百家讲坛”内容更丰富,在节假日,老师都会布置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微课题研究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一个个“小大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话题,古代科学、文明礼仪、地方戏曲、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文化遗产等,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同学涉猎。一旦确定主题,他们会广泛地查阅资料,走访当地名家、实地考察,然后梳理好资料,总结出观点。为完成自己的微讲座,他们还要制作课件,设计互动,反复试讲……从准备到讲座的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得更广泛、研究得更深入,也理解得更透彻,真正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和地方博物馆、民俗馆、图书馆、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建立互动关系,定期邀请他们来开讲座,为学生普及传授一些知识。例如,法国品牌“DIOR”2022 年秋季发布的新品,有一款盗取了中国古代马面裙的元素。学校老师便邀请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许教授来开设《马面裙的前世今生——关于裙服饰在中国古代发展的流变》讲座,现场人气爆棚,礼堂座无虚席。讲座中,许教授讲解了“裙”服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流变,详细地阐述了“裙”服饰样式的发展,其在清末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形成了具有“中国元素”的清代马面裙。许教授从法国“DIOR”新品抄袭中国古代传统服饰马面裙元素生发开来,系统、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魅力。在师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用优秀传统文化氤氲学生的心灵,建构学生的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