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共性关联 创新作文立意

2024-04-07 05:47王铃丽
中学语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共性关联

王铃丽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较高的分值比例,通常为40%左右。写好作文对提高语文高考成绩至关重要。立足高考作文之间的共性关联,分析题目之间的联系,把握立意点,可以明确作文教学方向,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高中作文教学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从2023 年不同高考作文题目入手分析可知,不同题目之间有共性和交叉的特点。解读高考作文题可以助力学生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一、题目关联:“角色”与素养的解读

2023 年高考作文题目存在共性关联,全国甲卷作文题目是“人·技术·时间”,全国乙卷作文题目是“一花独放不是春”,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是“好的故事”,新课标Ⅱ卷作文题目是“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北京卷作文题目是“续航”和“亮相”,上海卷作文题目是“探索世界”,天津卷作文题目是“使命与担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缺少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很难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有必要总结不同的高考作文题目,解读不同作文题目之间的关联。

1.“角色”关联

参加高考的考生普遍为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是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学生处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在高考语文作文时,学生需要从作文题目中明确写作人称,清楚自己的“角色”。

2023 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目“人·技术·时间”与全国乙卷作文题目“一花独放不是春”,存在关联。作文材料中“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建构起第一人称的写作角色关联。分析作文材料后,学生能明确关键词“时间、控制、人生价值、世界多样性、尊重别人、大局观”等。两个题目可以引发学生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冷静思考。如,在“人·技术·时间”题目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阐述掌控时间、驾驭时间以彰显自我意识和时间观念。通过解读时间在人的作用下被掌控,探讨时间的二元性,形成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又如,在“一花独放不是春”题目下,学生同样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阐述自己关于“百花齐放”与“一枝独秀”的看法,明确尊重别人、尊重多样性的写作方向,适当扩大至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提出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高考作文题目的分析,可以发现题目中写作人称具有共性关联。

2.核心素养关联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素养都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2023 年高考作文题目同样以核心素养为命题方向,借助不同的作文题目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高考作文题目分析中,需要立足题目共性关联,研究高考作文题目关于核心素养考查的共性。

2023 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好的故事”与新课标Ⅱ卷作文题目“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存在关联。“好的故事”命题灵感来源于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倡议。“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命题人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获得的灵感,希望从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自己的空间”角度,引发考生共鸣,从而建立思维链条,确定现实、精神世界“空间”,把握“放松,沉淀,成长”定位进行写作。

纵观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核心素养考查方向,可以看出“好的故事”题目任由考生展开思维,聚焦“故事”主题展开叙述。“故事”是行文基本范畴,“力量”是语言运用的重点,即谋篇布局的落脚点。在文体选择方面,考生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范围相对宽泛,审题立意难度不高,可选素材众多。依次明确“青少年自己的空间”题目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即“青少年”“自己”“空间”,确定“空间内涵”立意,联系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问题等进行总结,以“放松,沉淀,成长”为定位,运用合理的语言进行善意表达。对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可知,核心素养是题目共性关联之一,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础。

二、立意交叉:创新作文写作的立意点

海明威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写作教学中的练习与立意同样重要。重视习作练习,忽视立意训练,则易导致文题不符,从而在高考作文中失分。分析发现,2023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在立意方面存在交叉关系。因此,聚焦作文立意,梳理作文题目交叉关联,能为写作教学提供多元化切入点,也使学生的写作拥有更多立意参考。

2023 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立意方面的交叉关联,如故事、驱动力、成长关联。首先,故事关联。天津卷作文题目“使命与担当”与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好的故事”立意交叉。天津卷作文题目向考生提供了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期在津求学撰写的对联,符合《课程标准》中的立德树人理念,也容易引起榜样效应,让天津考生在地域与年龄方面产生共鸣。青年时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是革命文化故事的代表。联系题目“使命与担当”可以联想到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年轻战士陈祥榕为国捐躯的故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的代表。由此可见,“使命与担当”与“好的故事”题目立意交叉关联。

其次,驱动力关联。上海卷作文题目“探索世界”与北京卷作文题目其一“续航”立意交叉。“探索世界”聚焦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与好奇心的关系,令考生眼前一亮。驱动力是拥有好奇心、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前提。在关注自我“角色”品格的同时,考生由小见大,由“我”延伸到社会,叙述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热情是否会随时间减退,这与北京卷作文题目“续航”立意不谋而合。“续航”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社会发展,在虚实转换中从“生命、梦想、时代”三个角度入手,横向展开论证。众所周知,续航与驱动力有关。如,探索世界的“续航”需要以“主观能动性、好奇心”为驱动力。因此,“探索世界”与“续航”题目的立意交叉。

最后,成长关联。新课标Ⅱ卷作文题目“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与全国甲卷作文题目“人·技术·时间”立意交叉。“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作文题目的立意是“成长”,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飞速,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随着高考日趋临近,时间在紧张和匆忙中流逝,学生的自我学习、生活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就高中生而言,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空间,或许能避免被时间左右,也避免学习、生活变得刻板、机械。全国甲卷作文题目“人·技术·时间”的立意为“对时间的控制得当”,从时间使用的两面性出发,探讨关于“人·技术·时间”的独到见解。拥有时间,才能实现成长。所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现并对学生繁重的课业按下了“刹车键”,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时间,从而珍惜、享受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成长。“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作文题目与“人·技术·时间”作文题目立意交叉重合。

三、教学策略:立足学情开展作文教学

《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风骨论”是刘勰针对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视思想内容倾向而提出的,对于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有一定影响。通过对2023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解读、分析,发现高考作文题目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具有长期指导意义。教师有必要从“角色”定位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策略。

1.聚焦角色定位,把握写作方向

在高考作文题目中,“角色”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共性关联。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新时代角色定位,回望历史、瞻仰未来、思索现在,把握正确的写作方向。

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应明确记叙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陈情表》《项脊轩志》《归去来兮辞》等,从千百年间古人创作的佳作名篇中,感悟“角色”定位,从而把握写记叙文的“真”与“诚”方向。此时,教师可以联系2023 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好的故事”,引导学生聚焦革命文化故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从中分析故事主角的“真”与“诚”,逐步过渡至新时代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与身边人的有关故事,明确记叙文的“角色”定位,从而把握正确写作方向。如“当XX 志愿者”题目中,联系自己的志愿者经历,通过真实活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立足素养基础,提升语言素养

《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核心素养为抓手,重视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积累的方式,开展作文教学方式。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叙事要引人入胜”写作教学为例,核心素养目标指向尝试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教师可以联系2023 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亮相”,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梅兰芳的最后一次亮相》等,将范文与教材课文《哦,香雪》《祝福》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叙述人物亮相前后发生的故事。在遣词造句训练中,教师可以将“亮相”的场景转变为“学生干部竞选、国旗下讲话、课堂辩论、奥运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会”等,引导学生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故事更有趣味的同时,将故事叙述得引人入胜。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传阅作文,在交流中分析叙事语言的使用技巧,推进综合故事材料的积累与写作经验共享,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总之,《课程标准》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明确导向。教师立足2023 年高考作文共性,明确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目标,解读作文题目,分析作文立意点,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促进教考衔接,推动作文教学创新发展。2023 年高考尘埃落定,重读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发现,题目考查方向符合《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作文题目千差万别,究其命题规律可以总结为“变化”二字。“变化”的背后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衡量,也是对教师作文教学成果的检验。教师唯有重视对题目共性关联的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才能创新作文教学策略,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学生要坚持借鉴范文写法,创新写作立意,发展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切实提高自我写作水平,方能在高考作文的答卷上“拔得头筹”。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共性关联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共性
奇趣搭配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你眼中的我
智趣
言简意赅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