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情绪和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趋势和使用特点对年轻一代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全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普及趋势、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共享和社交互动的平台,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具有显著影响。社交媒体的互动模式既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增强社会联结感,也可能导致社交比较、信息过载和心理压力。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同时,文章指出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包括身份认同的形成、情感和社交的发展以及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增强,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紧密相关。此外,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包括使用频率、时长、内容类型、参与互动方式等,对其情绪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强调了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情绪适应的影响的重要性,适度和有意识的社交媒体使用策略对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文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家提供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干预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心理特征;情绪适应;使用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049-03
基金項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2AZZ001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适应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获取信息和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深刻地塑造着年轻一代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影响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如加强社交联系、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如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导致网络成瘾。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媒体成为他们情绪和心理适应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双重影响下,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交媒体显得尤为重要[1]。
(一)社交媒体的发展及其普及趋势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新篇章。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社交媒体在过去的十余年里经历了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的历程。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重塑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尤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2]。
早期的社交媒体以简单的在线交流平台为主,如BBS论坛、博客等。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开始融入更多功能,如即时消息、多媒体分享、网络游戏等。这一变化不仅使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更广,也使其用户体验更为丰富。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速度极快,以抖音、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平台通过提供实时互动、信息共享和个性化服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社交媒体已成为其主要的社交和信息获取渠道[3]。在普及趋势方面,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不断增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等,社交媒体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多重心理特征的显现。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处在从依赖向独立、从学习向工作转变的过渡阶段,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适应具有重要意义[4]。
首要的特征是身份认同的形成。大学生正处在探索自我、确立个人身份的重要时期,需要在学习、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作出重要决策,形成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过程伴随着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角色的反思与探索,可能引发不确定感和焦虑。
其次,大学生正经历情感和社交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建立更为成熟的人际关系,如深厚的友谊和浪漫关系等[5]。他们对人际互动的需求增加,对群体归属感的追求更为强烈。然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可能带来挑战,如处理冲突和情感调节问题等。
最后,大学生在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显著成长。他们开始承担更多的个人责任,如自我管理、时间规划、经济独立等。在此过程中,他们要学习如何自主地决策,同时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学业和未来职业的压力[6]。
在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这些心理特征与社交媒体的使用模式和影响方式相互作用。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探索身份、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平台,然而其也可能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社交比较、信息过载、网络成瘾等。
(一)社交媒体互动模式与情绪适应
社交媒体互动模式会对大学生情绪适应产生显著影响,这一现象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信息分享、即时通信、社交网络构建、虚拟社区参与等。这些互动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经验、获取社会支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例如,通过发布状态更新、分享图片或视频等,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反馈[7]。这种积极的反馈往往带来正面的情绪体验,增强个体的自尊和满足感。
然而,社交媒体互动也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社交比较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当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人的成功、幸福生活展示时,可能产生羡慕、嫉妒甚至自我贬低的情绪。这种社交比较常常导致心理不适,影响情绪稳定。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网络暴力等现象也是造成情绪适应问题的原因。信息过载可能导致认知和情绪负担,而网络暴力如网络欺凌、人身攻击等则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社交媒体互动还涉及个体的自我展示和社交认同。大学生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来构建和维护个人形象,这一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和社交认同感的获得对情绪适应具有积极作用。相反,如果自我展示遭遇负面反馈或者缺乏认同感,可能引发焦虑和自我怀疑[8]。
社交媒体互动模式是影响大学生情绪适应的重要因素。正面互动能够促进情绪的积极调节,而负面互动可能导致情绪适应问题。理解这一机制对于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具有重要意义[9]。
(二)社交媒体内容解析与情绪反应
社交媒体内容的解析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之间存在复杂而微妙的联系。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涵盖从日常生活分享到重大社会事件的各种主题。
正面内容如成功故事、励志言论、美好生活的展示等,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比如幸福感、自豪感、激励感等。这些内容通常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10]。而负面内容如悲剧事件、悲观言论、网络暴力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这些内容可能导致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体验,影响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健康。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也可能导致混乱和误解,增加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情绪反应的产生不仅与内容的性质有关,还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心理特征相关。
大學生对社交媒体内容的解读受到其既有信念、价值观、期望和经验的影响[11]。例如,对于相同的社交媒体内容,不同个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取决于他们对内容的主观解读和情感联想。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反馈,如点赞、评论、分享等,也是影响情绪反应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个体的正面情绪体验,而负面反馈或缺乏关注则可能引发失落感和不安。大学生对这些社交反馈高度敏感,这些互动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状态[12]。
社交媒体内容及其解析在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解读和应对社交媒体内容,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情绪的平衡,对于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三)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情绪调节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在当代大学生情绪调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包括使用频率、使用时长、访问内容的类型以及参与的互动方式等多个方面。适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提升情绪,然而,过度或不当的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导致消极的心理影响[13]。长时间沉浸于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依赖症状。此外,过度参与社交媒体中的负面信息或网络冲突,可能引起情绪波动,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在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中,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14]。
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应对风格和社交需求决定了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依赖程度。例如,一些内向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流,而这种方式可能帮助他们缓解面对面交流的压力。然而,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也可能限制他们现实社交技能的发展,影响情绪调节能力。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还与个体的自我监控能力密切相关。
具备良好自我监控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避免过度沉迷,从而更好地维持情绪平衡。相反,缺乏自控能力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15]。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有着重要影响。适当的使用习惯有助于积极调节情绪和维护心理健康,而不当的使用习惯则可能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
社交媒体的发展及普及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为他们提供表达自我和社交互动的平台,也会带来社交比较、信息过载等潜在心理风险。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理解并形成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专家应致力于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静.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情绪披露行为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3.
[2] 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119-129.
[3] 李耘耕,朱焕雅.朋友圈缘何而发:社会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记者,2019(5):25-35.
[4] 方阵.社交媒体使用对中国大学生情绪的影响[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5] 洪杰文,段梦蓉.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76-81,85.
[6] 李彤彤,李坦,郭栩宁.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4):92-103.
[7] 张霖芸.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症背后的心理分析:以微信为例[J].文化学刊,2017(10):126-127.
[8] 魏少华.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9] 陈必忠,郑雪.大五人格与大学生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错失恐惧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9,25(2):161-168.
[10] 郑文清.浅谈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才智,2017(5):55-56.
[11] 李乾.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26-28.
[12] 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73-80.
[13] 孙英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95-96.
[14] 薛静华,张立鹏.社交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应然性架构探析[J].大学,2021(29):140-142.
[15] 赵晨玲,贾伟.浅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J].大学,2020(23):84-85.
作者简介 曾凡耕,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