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利 张超辉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才兼备;学情分析;项目导向;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3-0145-03
将思政教育整合到教学全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相互补充,是实现协同效应的教育策略[1]。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达到对学生全方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引领。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CC2530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为例,从深入的学情分析出发,制定了课程“德”“才”两育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重构了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融入对德育的培养,最终达到了“德”“才”两育的教学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为明确教学目标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基础。只有深入剖析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特点,以及课堂思政的现状,教育者才能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1.1 课程内容分析
CC2530单片机技术应用是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Zigbee无线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并首次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编程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硬件开发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环境搭建、8051CPU、通用IO、中断系统、串行通信、定时器、AD转换以及常用传感器模块。通过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技术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等能力。
1.2 授课对象分析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大二第一学期的学生。学生已对大学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并完成了电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该阶段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深化专业课程学习的强烈愿望,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快速吸收新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在某些方面,如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基础较弱,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某些理论性内容时感到压力。
1.3 课程思政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深度推进,课程思政也在各课程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此背景下,CC2530单片机技术应用作为一门嵌入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在确保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同时,也能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对教育者的重大教学挑战。
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教育工作者常需投入大量精力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中,这可能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权重相对降低,也可能让学生将重心放在技术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视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核心价值。为实现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教育工作者亟须制定策略,保障技术教学的水平不减,同时确保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与导向作用[2]。
2 教学目标制定
通过课程学情分析,确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才兼育”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其中思政目标重在学生“德”育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在学生“才”能的培养。课程以贯穿项目“智慧农业——自动浇花系统设计”作为教学载体,通过项目导向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方式实现“德”“才”的综合培养,其中“德”“才”细化目标和教学载体对照关系表如表1所示。
思政目标重在“德”:培养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内化于心[3];培养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目标重在理解:注重对工作原理的理解,包括CPU、中断系统、串行通信等各教学模块的工作原理,以及对模块配置流程的理解。能力目标重在会:会设计——会根据任务目标设计任务实施流程;会实施——会根据实施流程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会测试——根据设计目标,确保模块的软硬件协同工作,达到设计要求。课程围绕“德”“才”这两大目标展开,强调能力培养与思政引领的重要性,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3 教学设计
为实现课程确立的“德”“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以贯彻项目为载体,重点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着手,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德”“才”兼育的有效融合。
3.1 重构教学内容
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重点落在思想过硬、知识够用、能力够强三条主线上。三条主线脉络清晰,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会方法、懂技巧、有情怀,又要在实践操作中明原理、会操作、敢创新。
依据思想过硬、知识够用和能力够强三条主线,本次研究对课程的知识点、能力要求进行了梳理和裁剪,重新优化和构造了教学内容。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以“智慧农业——自动浇花系统设计”作为一个贯穿项目,该项目基本蕴含了课程的思政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贯穿项目分解为三个子项目:终端数据采集子项目、终端控制子项目和数据监控中心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根据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例如,在终端数据采集子项目中,在“光照采集”任務中,知识上要求理解采集原理、技能上要会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激发学生运用科技服务生产、生活的热情,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家国情怀。
3.2 优化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任务,但可能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为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德”“才”两大教学目标协调推进,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并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使课程教学有全新的“打开方式”,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4]。
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较弱的特点,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以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等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能看到任务效果,又理解了工作原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课程的“光照采集”任务教学过程中,首选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展示该任务的预期效果,使学生明确任务目标,激发学生科技助农兴农的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该任务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然后教师采用讲授法开展知识目标教学,采用实践法完成软硬件的设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3 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根据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特点,教学手段也不能再拘泥于一支粉笔,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除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外,课程还引入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该课程的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也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深入学习和探究,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课程还将国家职业技能竞赛、金砖职业技能竞赛等有影响的赛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中涉及课程内容的赛题引入课程,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学生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创新精神和追求新技术的探究能力。
3.4 多元考核方式
依据教学的“德”“才”培养目标,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需将“德”育元素纳入考核中。课程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评价内容包括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其中“德”育元素评价包括: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前、课中、课后表现等方面。学生自评重点考查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学生互评主要通过各学习小组项目效果展示进行评价,通过展示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如在“光照采集”任务的教师评价中,考核内容包含:项目设计思路、项目完成度、团队分工情况、设备规范化操作及创新拓展情况。学生自评包含自我积极性、自我奉献度、自我完成情况等。学生互评通过项目效果展示方式进行,通过该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还能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拓展思维,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中,不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了考核,也把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入了考核内容,从而能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5]。
4 课程教学效果
经过多轮教学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竞赛成果和教师评价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更为凸显。
融入思政目标后,项目化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展现出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壮志雄心,学生期末实践项目作品表现出更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连续两年对30个毕业生随机样本回访中,学生整体思想表现优良,能胜任当前工作,许多学生迅速在各企事业单位崭露头角,成为技术骨干,企业整体满意度高。部分抽样回访数据对照图如图1所示。
本专业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尤其是目前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赛事,如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金砖职业技能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近两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9人次。通过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对思政素养的融入方式也表示满意。近三年来任课教师两次在期末学生教学评价中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
总之,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课程较好地完成了学生“德”“才”兼育的目标,达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5 结论
通过对学情的深入分析,本研究确定了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教学的核心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较好地将爱国情、强国志、工匠精神、团队意識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从而使“德”育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后续的教学实施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别是在模块化和实验设计方面;同时,也将探索更多基于AI和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希望本研究能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