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式教师”:缘由、内涵与本土探索方法

2024-04-06 11:08刘峻杉孙钰欣
关键词:道家内涵思想

刘峻杉,孙钰欣

(首都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受到功利、物欲等影响,成为经济竞争、生存竞争的工具手段,导致部分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真实自我,沦为“提线木偶”,一些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教育信念也在现实之中遭受重创。倘若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展现自我个性,那么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所教出来的学生都将缺少学习的活力,受困在“学校工厂”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能够帮助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建立自身教育理想信念的方法,尤其是从中国文化中找寻能够与中国教师心灵深处相契合的宝贵资源。

一提到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师形象,我们大多首先就会想到儒家的孔子、孟子等,想到儒家的教育思想,而倡导自然、无为的“道家式教师”的形象却很少被提及,道家思想应用于教学和教师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掘。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之一而被明确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天人合一”也是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之一而被明确指出的。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中也是被认可和重视的。因此,在教育学研究中深入发掘道家思想,尤其是将其与当代教育生活紧密联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30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和使用了“道家式教师”这一概念,例如Taoist teacher、Daoist teacher,以此来概括道家思想在教师形象和行为上的反映,并将其运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这些探索展现出了“道家式教师”的魅力。无论是“道家式教师”自身的超然、慈悲,还是他们对教育环境中能量的感知与交流,都能够让人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教育理想和教学状态,感受到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游刃有余和松弛快乐。这些研究虽然还算不上教育学界的主流,但是其中展现出来的理论潜力却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研究者重视。我们也应该在吸收和借鉴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开展“道家式教师”这一概念的本土化探索。

本文以“道家式教师”这个概念为研究核心,从其产生的缘由入手,归纳了已有相关研究中“道家式教师”的内涵价值,并对其如何进行本土化探索做出了思考。希望这项工作能够为激发道家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命活力以及建构中国本土化教育理念做出一点点贡献。

一、“道家式教师”的缘由

(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掘和继承

在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一提到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人物,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孔子、孟子等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教师形象。时至今日,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深受人们的认同。但是,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教育内涵和代表性教师形象的学派也并非只有儒家一家。其中,道家就是被我们忽略但同样具有教育启示和代表性教师形象的学派。从老子、庄子以及他们的经典著作之中,同样可以发现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及独具特色的教师形象。

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史和教育哲学领域开始对道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内涵进行挖掘,将其与儒家教育思想进行比较,也有学者指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大渊源”[1](P293-321)。这也展现了道家思想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者根据老子在典籍中对“道”的阐述和得道的表现,挖掘出老子的教育思想:“教以为道和以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的理想人格为指向的教育目的论,‘行不言之教’的自然质朴的教育观,贵师善教的师道观。”[2](P72-76)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中的教育思想探索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但是如何让道家思想的教育价值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进入学校的教学课堂,似乎还缺少更进一步的探索。

相较于儒家思想的直指性,道家思想更需要人们的感悟能力,能够有“灵性”地捕捉到其思想带给自己的“刺激”,并生成对教育的思考。无论是感悟、感知能力的培养,还是提升洞察力以捕捉灵感的过程,都需要研究者能够静心修养,花费一定的时间在过程之中,然后才能进入到教学实践中反思检验。在道家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这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学者做得较为出色。为此,我们不免为之感到可惜,明明是中国本土孕育而生的思想,却没有被我们充分使用来为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增添生机活力。

实际上,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留在人们思想观念之中的基因印记,我们对她的感知体会和文化体验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所以,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挖掘,一是可以激发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活力,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二是帮助我们在中国教育土壤中,用本土思想指导教育的发展,生发符合中国教育环境的教育观和教学法。对“道家式教师”这一概念的重视和挖掘,正是在这一方向下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二)来自当代西方教育理念中的创造性转化

“道家式教师”这个概念的使用是从西方开始的,一些学者在当代教育理念中创造性使用了来自中国道家的思想。最早将道家思想带入教育领域中的西方研究者们,发现了当时社会对时间效率的狂热追求,以及对财富、声望、地位的重视。这一现象促使了教育向单一化、模式化的转变,让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经济化、功利化的改变,让学生和老师们无法认清教育的本质,以及沉迷于创造非人类所需的“作品”,并以金钱、地位当作判断个体成功与否的标准。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和教育状况,西方的研究者们试图从中国哲学中获取答案。因为中国哲学思想更侧重于关注美德和道德,以及人的内在品质的提升[3]。其中,道家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并被其视为东方哲学的核心,就自然成为他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弗劳尔斯(Flowers)将道家思想运用在科技教育领域之中,是西方最早将道家思想带入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之一。他对当时西方教育环境的主流价值观进行了反思,看到了西方学生和教师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模糊,以及对不切实际的科学创造的盲目追求和对自然的不尊重。为此,他从《老子》中的自然思想获得启发,鼓励科学教师重新定义对科技的认识,开放自己的心态,降低因外部因素对学生的表扬[4]。

一些西方学者们在对《老子》进行教育启示挖掘时更看重研究者自身与文本之间的感应和联系。有的学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诠释著作,并结合现实教育问题,对《老子》文本进行筛选和排列,既能够让人对道家哲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又可以展示出道家哲学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的最佳联系[3]。也有学者以自身为实践者进一步展开对道家式教育和教师的研究。同时,他们加入了诵读《道德经》的方式,加深自身与文本思想之间的联系,关注自身在诵读冥想时文本内容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并带入到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和体会[5]。

随着西方学者对道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深入,他们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使用也走向“精细化”,以解决和应对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戴卡琳(Carine Defoort)借助对“不教之教”的理解对当代教育制度提出了质疑,希望引起人们对教育真切目的的思考。她使用“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读《庄子》书中的教育对话,并聚焦在“壶子示相”这一展现“不教之教”内涵的故事,分析了“道家式教师”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教师反馈和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特点[6]。这项研究不仅对“道家式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了现代化解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道家经典的方法路径。

这些学者的研究以“他者”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探究道家思想教育价值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道家式教师”复杂多样的内涵特点,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

二、已有研究中“道家式教师”的内涵和价值

对“道家式教师”这一概念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内仍未作为一个专有概念而出现。因此,目前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之探索主要反映在西方教育研究者的成果中。下面我们将对已有研究中关于“道家式教师”的内涵和价值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以“静”守住教师人格和身份的“本真”

“静”是道家经典中得道之士最为明显的一个状态特点。杰弗里(Jeffrey)发现“道家式教师”的“冷静”是一种“超然”状态,它不等于漠视,而是不情绪化地追逐外物、理性地面对问题。日常事务的繁杂,有可能使教师的精力被无意义的浪费,感官也变得钝化,对周围存在和自我的关注也逐渐弱化[5]。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主动调整并进入“静”的状态,教师有可能会减少自己的干涉和控制欲望,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捕捉和关注周围的环境和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意识思考后作出判断和决定。

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冷静、超然的“道家式教师”同样对自己的教师身份持理性、平和的认识。对于“道家式教师”来说,教师身份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界定。“道家式教师”主张打破身份隔阂,忘记自己塑造出来的教师形象,将自己的本真个性展现出来。当教师能够忘却外在形象的塑造,就可以传递给学生真诚、谦逊、友善等品质,营造充满信任感的教育氛围[5]。此外,道格(Doerger)也提到,“道家式教师”敢于承认自身不足、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同时他指出,“道家式教师”之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漏洞,是因为他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洞察力、激发思维和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途径上[3]。“道家式教师”作为老师的优势在于他们自己和所教学科之间产生了深刻而有机的联系,能够根据自身对学科意义的理解将其与个人生活关联起来,进一步发掘有意义价值的知识内容,去学习、创造知识,而这也是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内容。

“道家式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这种超然理性能够帮助教师以更客观理智的角度作出判断,而且不会将个人情绪传递给学生,造成师生关系间的恐慌。同时,当教师能够不情绪化地处理教育工作,对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而“道家式教师”这种“无我”的态度反映了他们教育教学的重心——不是用教师身份规训学生成为听话的“知识储存库”,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与学生一同成长。在这样的认识中,“道家式教师”会成为学生真实、坦诚、可靠的学习伙伴,学习也会成为内化的主动行为。

(二)以“接纳”带来对全体学生的“敞开”

守住自我和教育的本真,会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接纳性,这也意味着对学生更大的包容度。科恩(Cohen)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中感受到“如果想要了解真实的样貌,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放弃所有观念、成见和散漫,以开放和警觉的方式出现,放松下来做好准备”。这也是科恩(Cohen)所认为的“道家式教师”所具备的特点。“道家式教师”具有开放的洞察力,不以先入为主的判断作为认识事物的标准,接纳事物带给自己的所有触动,也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存在,尊重和接受自我生成的全部。“道家式教师”能够接受事物的本来样子,并尊重其自然发展,不强求主宰课堂,包容并接受在课堂里出现的一切,哪怕是不完美的出现也能够容许其存在[5]。

正是因为“道家式教师”能够无私地接纳他者,所以他们反对二元论的学生观。好与坏在道家看来就和“阴阳”一样,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界限。因此,对于“道家式教师”来说,学生无好坏之分。凯尔(Kier)看到了知识的外化权威让教师们倾向于教授成绩优异的学生,他认为“道家式教师”有道德义务认为成绩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也具有隐藏的才华和能力,是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改进的重要推动力[7](P37-39)。道格(Doerger)的研究中提及“道家式教师”对好坏的认识在于:“道家式教师”只需要专注于帮助、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让他们能够坦然积极地面对生活,而不是专注在学生自身的好坏上,这是无须衡量的[3]。

在教育中,教师具有更加强大的接纳和包容能力,无论是对教师个人的建设,还是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身心坚韧,更加成熟。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育的多种可能,捕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师们应当超越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接受学生的多种可能和表现,主动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看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具有的潜力,享受教育的过程而不是专注结果。

(三)以“无为”开展自然流动的教学

“道家式教师”的“无为”所描述的是一种警觉状态,一种对任何事情都做好准备的状态和一种觉醒的能力,可以在当下对课堂的内容和状况做出反应[8](P13-33)。梅基(Maki)对“道家式教师”这种无为的教育课堂总结出两条标准:一是教师不干涉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二是教师为学生设置“无”环境的存在,也就是创造“空白”空间,让学生自主留下学习的印记[9]。这种“无为”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知识从外化转变为内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种“无为”的思想在教学中促进了“流动”课堂的发展。从《庄子》中的很多教学对话里可以看出,道家不提倡将个体的想法强加给他人,也不喜欢甚至于厌恶给他人制定标准。基于此,道格(Doerger)提出“道家式教师”不会强迫学生按照规定好的“模板”进行学习生活,同时不局限和依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尊重学生自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以及组织自己的思想[3]。梅基(Maki)在对比“道家式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杜威的教育观时发现,“道家式教师”的教学会倾向于减少对人类能动性、符号交流和智力的依赖[9]。杨帆在研究中也表示,运用道家思想的教师会欣赏并努力识别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计划,并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每个学生成长[10]。“道家式教师”“无为”流动的教育教学,让课堂里的压力和强迫不复存在,充满了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11]。

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学习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法,还有模板化的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也会在教学设计中刻意设计一些环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上紧凑的教学时间没有足够的空间容许老师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开展教学。“道家式教师”对待教学的做法可以说是为我们敲响警钟,从流水线般的教学中清醒过来,让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能够尊重和组织自己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自由愉快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教师会以关怀和自发的方式行事,避免对考试成绩的执着,寻求学生的包容性成长和繁荣[12]。

三、对“道家式教师”进行本土探索的方法思考

如前所述,已有对“道家式教师”的研究以西方学者为主。然而,我们国家作为道家思想诞生的摇篮,对它的教育研究却不充足,甚至于“道家式教师”这一概念都没有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出现。这是一个令人可惜和遗憾的现象。为了更好的开展对“道家式教师”的本土研究,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研究方法上的讨论。

(一)注重从先秦道家经典中探索“道家式教师”的理论原型

对“道家式教师”的理论研究要回归到原始先秦经典文本之中,在中国话语的土壤里进行原初的探索,从道家思想文本中生发和感悟道家思想与“道家式教师”原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意味着对《老子》《庄子》文本的深入品读和教育挖掘应该成为第一步的工作。相较于《老子》凝练简洁的语言风格,《庄子》故事性强的特点会更有助于提炼“道家式教师”的精神内涵。

面对《庄子》中众多生动形象的教育故事,我们需要根据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筛选和凝练。从教育内涵角度筛选,所选故事要直指“道家式教师”,对故事中教师角色的行为、语言、状态等方面的描述要能够基本呈现一个典型的教师形象。从文字形式角度筛选,所选教育故事应在《庄子》篇章中可以成为独立的段落,有助于简化研究,定位研究主题[13](P24-25)。从故事内容角度筛选,教育故事要具备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育环境、教师评价、教育反馈等几方面[6],最好能有完整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效应。以这样的标准进行故事筛选,一是能够更为精细地展现先秦文本中“道家式教师”的形象特点,可以作为研究的理论原型,具有较为中肯的参考价值,二是有助于快速捕捉和定位与教育关联密切的道家思想,三是便于与现代教育进行联想,以此发现“道家式教师”和当代教师的异同。

从所筛选的故事中提取出“道家式教师”的特点后,研究者还应对其背后的道家思想进行分析,在解读时需要关注言辞表达与语境的相互作用,要从经典文本自己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意义去解读文本[6]。同时,研究者也要留意《庄子》对话中的隐蔽性对话。这种对话形式相对复杂,这不只是有声的言语,还可以是肢体语言和浸润着心灵震撼的缄默等[14]。这些在“道家式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也是他们得道、传道的过程和表现。因此,这些隐蔽性语言非常值得关注。

对先秦文本中“道家式教师”的特征内涵以及背后体现的道家思想进行探索和挖掘,目的在于找到“道家式教师”和“道”之间的关系。“道”贯穿于教师自身修炼和师生之间的教育互动,是“道家式教师”重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也是“道家式教师”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根源所在。因此,在对所筛选出来的教育故事进行分析的时候,研究者应始终关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教师与“道”的关联。

(二)构建现代教育场域中的“道家式教师”概念内涵

从先秦道家经典中挖掘、提炼出的“道家式教师”是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之下的。所以,我们要想将先秦的“道家式教师”概念放入现代教育场域之中,就必须结合当下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思想资源做出创造性整合与提升,构建出现代教育场域中的“道家式教师”概念内涵。

为构建现代化“道家式教师”,我们需要在研究先秦“道家式教师”理论原型的基础之上,结合现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学习其思想转化诠释的方法思路,创造性生成现代化的“道家式教师”概念。目前,以《老子》《庄子》为思想资源的“道家式教师”探究在我国还不足够成熟,故而要证明其价值性和有效性,需要我们借助已有得到认可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将他们作为镜子和理论对手。这样既能够凸显东方哲学观点的价值,又能够在比较中提升本土研究成果在教育理论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15]。在进行先秦“道家式教师”现代化转变时,可以选择东西方其他古典教育思想作为参照,并借助现代教育理论建构道家思想在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内涵意义。

东方教育思想观念的选择可以对比儒家,因为儒家式教育一直处于一定的发展之中,而且在我们本土教育理念中长期占主导地位。所以,与儒家教育思想和儒家式教师的比较,有助于凸显道家式教育的独特之处,也有助于二者互相完善和补充,丰富我国本土教育思想观念。对西方教育理念的选择,要关注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的,如杜威、卢梭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用批判的视角审视“道家式教师”的优劣,进而结合当代国情进行完善和发展。

先秦经典文本中“道家式教师”与“道”之间的关系探索,需要我们将其转化到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构建出现代化“道家式教师”和“道”之间的关联。因此,对于“道”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中的诠释就尤为重要。“道”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哲学思想概念。所以我们在研究中需要基于对“道”的内涵理解,比较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借助现代语言对“道”进行诠释和展开。在诠释“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式[16],将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生成具有创造性的诠释。也可以从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等参照中进行阐释[17]。

(三)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道家式教师”的可行性

教育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18]。因此,“道家式教师”作为一种教师类型,必须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将自身对道家思想的感悟融合进教育行为之中。

由于《庄子》中的道家思想隐含在故事对话之中,所以需要研究者能够静心以开阔的、无偏见的、不加以任何主观臆断的心态去接受文本带给自己的感受,并能够精确捕捉。而《老子》因其语言凝练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所以更需要读者以“纯白”的状态走进老子的语言世界,感受文字和内容带给自己的感触。因此,感悟道家思想可以结合冥想体验。冥想这一方法接近于道家得道的途径——“坐忘”,即通过排除杂念,忘却和放下所有的感官和意识,只专注、洞察自己的内部,更清晰地把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联系,以更多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问题。“道家式教师”的实践者在冥想沉思中能够重新将自己黏合回已经脱离了的关系之中,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体、感官和人际关系,进而激发和促进自我精神世界和外界的沟通与感知[19]。通过自身对道家思想的感悟与实际教学的实践反思,和对道家思想以及经典中“道家式教师”精神内涵的不断发掘,一步步加深对“道家式教师”内涵特征的认识,推进道家思想的教育现代化诠释。

对于经由上述途径阐发的“道家式教师”的内涵和启示,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多次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其所阐发的“道家式教师”的理解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更进一步的理论改进。一线教师能够将具体的教育环境和现实教育问题带入到对“道家式教师”内涵特征的理解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检验和测评“道家式教师”这一新概念的理论价值和可行性。研究者可以凭借一线教师的建议和想法去调整和发掘对当代“道家式教师”的建构方向。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每当研究进入到新的环节,有了不同的内容建构,就可以与被选择的一线教师进行交流获取建议评价,并伴随着研究者自身的实践体验,深化改进研究内容,丰富“道家式教师”的现代化精神内涵。

当下,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正成为教育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主导方向,这个过程必须激活和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家式教师”的深度研究就符合上述方向的原则,但是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本土探索和方法反思。本研究提出需要注重从先秦道家经典中探索“道家式教师”的理论原型,通过理论比较来构建其现代教育场域中的概念内涵,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其可行性。这些努力应该会有助于这个概念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

猜你喜欢
道家内涵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挖掘习题的内涵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