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萧 黄 宁 肖定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追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医教育模式在不断前进的历史旅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逐渐摸索出独特的发展教育模式。师承教育为中医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现代中医人临证思维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师承教育模式遵循中医药历史发展轨迹,推陈出新,是中医得以传承发展的首要形式,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闽医萧氏学术流派是福建省萧氏在长期临床实践历程中形成的,拥有独特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中医外科流派。本文将借鉴师承教育模式探索闽医萧氏学派的生存与发展,以期发扬传承闽医学术流派优势特色理论与临床经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福建省中医固本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的通知》(闽卫中医函〔2017〕822 号)中关于加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有关要求,中医药的薪火传递需要大力推进与创新,充分利用本区域内流派的特色与优势诊疗特点,加速福建省区域内流派的繁荣昌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传人梯队完备、辐射功能强大、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需要在中医药历史的长河中摸索出独特的改革创新形式,努力提高本区域学术流派整体的学术水平,开拓中医薪火相传的新方式,因此福建省发展本地域内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学术流派“一源多流、流派纷呈”的特色发展规律,贯穿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始末,以其突出的基本特征、固有的传承模式,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层次梯队。福建中医药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历史上,闽派中医曾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福建省区域特色学术流派在泱泱华夏大地上以其独到的诊疗技术和独特的流派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具有清晰学术流派传承脉络的学术派别。因此,促进闽医特色学术流派的繁荣昌盛与发展创新,使闽医学术流派发挥特征性的亮点,从更深层次揭示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内外部规律,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中医学术传承的辐射效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闽医萧氏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在此基础上申报成立,以期成为全省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学术特色鲜明、临床优势突出、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通过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培育一批闽医萧氏流派传承人才,形成闽医萧氏流派传承梯队;充分利用独到的诊治技术,创建特色学术流派示范性门诊,宣扬流派独特的文化及学术理论,以期为全省起示范作用。
闽医萧氏学术流派萌芽于清代,形成于近代福建福州。闽医萧氏外科是萧治安及其子孙历经百余年摸索总结而成的,是拥有福建本土区域特色的中医外科,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医24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兴起的地域性医派,闽医萧氏学派极具本土特色,内外治并重,擅用丸、散、丹、汤药、膏治疗中医外科相关疾病,尤其擅长疮疡类疾病的诊治,特别是擅长中医外科学的疑难重症。其使用的散、丸、膏、丹都源自萧氏祖传药方,包括白玉膏、大成散、凤凰散、疯油膏、紫红膏、徐长卿醋泡剂等,内服外敷、灵活运用。
萧氏外科自形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期间培养、造就了许多中医大家。近些年来,闽医萧氏学术流派传承做了大量文献采集的工作,亦取得了系列成绩;还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名医工作室,大力推进中医外科的历史进程。然而,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逐渐暴露出后继乏术、乏人的问题,且日趋严重。而形成目前这种窘境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其实不仅是闽医萧氏学派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医也同样面临着这些现实问题。近年来,中医西化等种种原因也造成中医人才流失,中医大家越来越少,逐渐后继乏人的现象;同时技价分离使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失衡,从事中医的部分人员技术素养急需提高;中医药的标准迟迟未能出台,也导致目前客观的评价依据缺乏等。面对如此境况,作为中医人应当深入探寻学术流派发展历程严重滞后的原因,以期发展传承壮大闽医萧氏学术流派,改变后继乏术、乏人的现状。
据调查[1]当前国内现有地域医派已达500 多家。纵观各家流派传承历程,王永炎等[2]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三个条件:应当有师承传授的发展史;具有原创的学术观点和独有的临床特色;在深入研究学术流派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丰盈自家学说以期在特定的地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一个学术流派只有达到上述三个条件,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医”,而是传承发展历程清晰的“中医流派”,其传承创新的流派特色才能更好地展现给传承人。因此,根据闽医萧氏学术流派的现状,结合学术流派的传承特点,我们需要积极地应对这种严峻的状况,提出对策,有所规划和部署,进一步推进闽医萧氏学术流派传承工程。那么,传承什么以及怎么传承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学术资料整理不完善阻碍流派传承闽医萧氏流派工作室在挖掘整理本学术流派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流派传承脉络不够清晰;学术流派的历代传人与传记及其特征性著作,包括医方记载、医论医嘱等文史材料,都缺乏健全的脉络,难以摸索出闽医流派完整的历史演变规律。我们尚未挖掘出比较清晰的学术思想脉络,亦未提炼出完善的流派诊疗技术。目前闽医萧氏流派立足于临床实际需要,尚无较健全的流派诊疗技术的扩充。
3.2 流派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加入学术流派的传承人尚未肩负起流派传承的重担,大部分人员甚至将此当成是一种学术光环和某一类特殊意义的“头衔”。在流派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尚无较为完善的建设,并未从主观能动性方面加强流派传承人的思想意识。因此,怎样培育构建出学术理论扎实、诊治技术精湛的闽医流派传承创新人才梯队,摸索出适合本流派独特传承的创新形式,是当前急需处理的问题。
3.3 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宣传不到位闽医萧氏学术流派从发源至今,具有悠久的闽医历史文化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闽人逐渐对闽医萧氏缺乏足够的认识。切实有效的推广,也应是我们学术流派工作的重中之重。
纵观闽医萧氏流派传承中面临的问题,不难发现,培育优秀的闽医萧氏传承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
师承教育铸就了中华文化大部分的历史典籍,推进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以中医药师承教育为支撑。中医药师承教育作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占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师承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扎实的教育模式,必将引领中医药事业在世界的舞台大放异彩。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也与师承息息相关,例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源于岐伯、黄帝师生问答的师承模式,得以薪火相传至今。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首要模式就是师承,师承教育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缩短成才周期。从古至今,师承形式培育出一批批中医大家。近几年来,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日趋重要[3]。中医学正是依赖师承教育这种形式,将先辈的医学理论、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通过著作或言传身教传给后世弟子。古往今来,师承模式始终在中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中医师承传授包含“亲炙”和“私淑”两种基本形式[5]。“亲炙”是指师父耳提面命地教授,“私淑”则指因为仰慕某位名家的医术,遂以其著作为师,自行研习。这两种基本形式往往相辅相成。师承模式对中医人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如学徒始终保持浓厚的专业兴趣。兴趣是成才的基础,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因为师承教育,中医得以数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以其独特优势,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衰。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并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学术流派。同时师承教育模式不仅强调中医经典的重要性,而且注重培养临床医师中医临证思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以及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历史决心的坚定,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手段被运用到中医师承教育当中,例如网络视频教育平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名中医工作诊疗视频录制等,更好地整理并且保留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前中医师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临床医师医德教育。中医师承教育源远流长,对中医的延续及成长具有的重大作用。
在中医药历史发展长河中,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纵观闽医萧氏学术流派的历史,我们察觉区域流派的产生和繁荣以“家学”为发端,传承的根基以“世家继承”为首要模式。因此,目前闽医萧氏学术流派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急需通过一系列的师承教育来建立健全的流派学术体系,改善目前流派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后继乏学的窘境。
在发展中医学术流派事业的道路上,应当将继承与发展乏力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继承是学术流派得以传承的前提,是基础。这种继承不仅包括学术流派临床医案的内容,也包括传统学术流派的思想精髓。因此,要借鉴古代师承教育的理论内核,同时结合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技术手段,使流派传承人既能真正地熟悉流派的基本框架,又能通过背诵和学习流派的经典理论,扎实流派基础功,掌握系统化、具体化的流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掌握流派基本理论与技能,为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中医传承人。
6.1 利用师承教育模式正确认识闽医萧氏学术流派的核心价值体系闽医萧氏学术流派是极具中医特色的、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中医外科学术流派,是在中医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我优势特色的流派。因此,我们要求流派传承人首先要在深刻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培养闽医萧氏学术流派传承人发扬中医药优势的历史重任,利用师承模式,逐步培养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担负起弘扬流派文化的重任。
6.2 完善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学科建设培养传承人的文化底蕴目前流派的传承工作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临床带教、典籍研读、临证探讨、文化学习。开展多学科带教,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派特色诊治技术;定期开展流派学术培训讲座以及会议交流考察工作,促进闽医各个流派的交流。以多模式来发扬闽医萧氏学术流派思想,提升本流派的公信力。
6.3 建立完善健全的师承模式全面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流派传承人师承模式有其特有的优势。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培养传承文化为目标,完善流派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逐渐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趋势的、与师承模式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以弥补目前流派传承模式的不足。
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注意言传身教,重视传承。在师承教育中,教师独有的临床学术体系对传承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流派传承人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望闻问切以及立法、处方、用药,包括对待患者的态度,都是最佳的学习素材。
其次要求带教老师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指导传承人逐步加深对流派学术特点的深刻理解,逐步从间接经验演变为直接经验。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始终贯彻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在与传承人朝夕相处的时间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师承模式培育优秀的传承人。
7.1 加强学术整理推动流派传承首先,要系统梳理本流派发展脉络。流派传承人肩负着整理、挖掘流派完整历史资料的重任,包括本流派极具代表性的历代医家传记、医案医话、经典医方记载,形成清晰、明了的传承脉络。其次,逐步健全本流派理论思想,充分梳理闽医历代的理论观点、留存至今的学术著作,比较探讨出对本流派具有开拓性与指导示范作用的学术理论观点,以加快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思想体系。再次,提取具有本流派特色的诊治技术,通过临床跟师、采访现存的闽医历代传人、挖掘梳理各类典籍等,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取本流派独到的特色诊治技术。最后,努力推进本流派繁荣与发展,学术传承人必须始终肩负流派传承重任,彰显流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与特色。
7.2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流派交流以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为目标,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
7.2.1 流派内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以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为主体,确定数名带教老师,通过团队的临床跟师带教、流派典籍研读、临证思辨探讨、流派文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流派传人学术传承能力。
7.2.2 流派间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组织开展流派间、地区间、学科间的交叉带教、进修学习、学术培训、科研合作、会议研讨与交流考察,促进流派学术资源的整合与互补。
7.2.3 以多种形式弘扬流派学术每年组织开展以流派学术思想或诊疗技艺为主题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或学术研讨会,大力弘扬流派学术思想,提升流派学术影响力。
7.3 提高临床疗效加强推广应用加强对流派优势病种的临床应用与总结,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扩大临床诊疗阵地。积极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将最少两种以上区域流派特色病种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临床总结,同时积极探索流派新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的开发。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积极探索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的开发应用。加强对流派优势病种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总结,制定流派优势病种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案,积极进行多形式、切实有效的推广应用。
7.4 创造建设条件摸索长效模式创造流派工作室建设条件,构建流派开放模式,摸索继承长效模式,推动流派传承创新工作。努力开发建设流派的硬件条件,健全建设工作室必需的诊疗、研究场所与设施设备,加强流派文化设计与布局,可持续地完善流派传承工作的相关条件。积极开展流派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流派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特色技术、传承团队、诊疗信息,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与解答,扩大流派辐射面与影响力。探索流派传承机制,摸索完善工作室建设和流派传承所需的人才引进、激励、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跟师带教制度等;探索建立项目管理运行、专家咨询、绩效评价、政策保障等各类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闽医萧氏学术流派应当借鉴中医师承教育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现代师承教育模式,以推动萧氏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为福建的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突出传承重点,发扬流派特色优势;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流派人才群体;宣传传承文化,扩大流派辐射影响;整合传承资源,创新流派发展机制。
师承教育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导向,闽医萧氏能否最终在中华中医药历史舞台上占据中心席位,取得理论与实践进展,师承教育模式是重要突破口。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流派繁荣,人才为要。临床实践是医学的根基,中医临床更是要在中医药特色辨证理论体系下开展的诊疗模式。因此妥善处理好师承教育和流派传承的联系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更好地运用好师承教育模式,关系到闽医萧氏学术流派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一代又一代萧氏传承人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