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叶 飞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随着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形态,并以较大力量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使物流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建设智能仓储体系,提升物流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推进物流智慧化改造。数字技术正推动智慧物流迅速发展,这对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均需升级,因此,对数字时代下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是一项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数字转型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四位一体”多元育人模式,对提升数字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数字经济需要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作为有效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人才需要在掌握传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因此,数字经济时代物流人才的知识储备需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既要熟悉传统物流系统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相关知识,又要掌握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智能控制、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和供应链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相对应的国际货代、报关报检、海外仓的建立与布局、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也成了必备的知识。跨专业、国际化的复合知识结构能够让物流人才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问题,以更好地胜任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迅速应用,使得物流行业在传统物流基础上诞生出了数字化物流。数字化物流需要从业者能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配合新兴技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辅助工具进行全面决策。具体而言,可表现为借助传感设备、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系统来搜集海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来实现商务分析、智能控制和优化决策[1]。因此,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物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运筹优化能力、智能控制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在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使得物流从业者一直要保持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新进展、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状态。因此,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职业素养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另外,数字经济时代,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这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物流从业者需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在工作各领域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新兴技术或数字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物流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创新能够帮助从业者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帮助企业尽快找到适合自身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重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显著标志[2]。
“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岗”是指职业岗位(工作岗位),“课”是指育人课程,“赛”是指技能竞赛,“证”是指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是强调四者的有机链接和融合贯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是指基于职业岗位、育人课程、技能大赛、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链接和融合贯通所形成的一种育人系统和方法范式。
“四位一体”多元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为目标,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检验手段,协同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资格证书融为一体,实现“以课助岗,以课强赛,以课通证;以岗设课,以岗定赛,以岗定证;以赛促教,以赛助岗,以赛促证;以证验学,以证规赛,持证上岗”,最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目标集成、多平台共享、多功能融合”的育人模式,以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其具体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四位一体”多元育人模式的内涵
“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是技能学习的方向。岗位工作任务是对岗位职业活动的体现,也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关键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设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岗课衔接;同时,将企业岗位工作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岗促教。不同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不同,需要学生获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所需获取的职业证书,为学生后续就业打下基础。
“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技能学习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专业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岗课赛证”融通的本质,就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重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3]。因此,在教师、教材、教法三要素中,均需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深化“三教”改革,以更好地实现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从“能岗匹配”的客观需求到“岗课匹配”的主动供给[4]。课程的有效设置也为学生竞赛成绩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和示范标杆。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设置真实岗位场景和工作任务,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任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测评学生职业素养,这与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目标相一致。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促使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的教学改革机制,一方面促使教学内容与竞赛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竞赛成绩亦可以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助岗。
“证”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认可。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能力的证明,充分体现了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5]。因此,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认真分析相关职业证书所涵盖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设计、考核评价标准等环节均将证书考核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融入其中,实现以课通证,以证促教,以证验学。
数字经济正推动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和趋势[6],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按照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所属大类进行筛选,整理出与物流相关的职业岗位,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分类大典中与物流相关的主要职业类别及岗位举例
其中,网络货运员(职业编号:4-02-02-04-003)成为新职业工种,这也是道路货运数字化发展的结果。新版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97 个,其中与物流相关度较高的数字职业有4个,分别为供应链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编号:2-02-30-11)、电子商务师(职业编号:4-01-06-01)、供应链管理师(职业编号:4-02-06-05)、物流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编号:2-02-30-02)[7]。这些新职业的激增映射出我国物流行业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加快赋能物流企业的变革性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根据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对物流相关各职业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的阐述,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所需的物流人才应该是既掌握物流专业相关知识,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分析等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当前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重视新技术、新理念在物流产业各方面的应用和实践。
数字时代的物流业务涉及到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尤其要重视对人才进行专业和学科的交叉式培养,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优化设计,主要强调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新技术等相关内容融入到当前课程体系中。本文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数字转型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其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课程模块中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等相关交叉学科课程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包括电商与仓储管理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物流市场开发与范围管理能力、成本与绩效管理能力等四大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在此基础上,开拓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能力模块课程(如图2 所示)。一方面,为学生普及智慧物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无人机技术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专业场景当中。
图2 数字转型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2.在课程模块中专门开设基本职业素养与管理能力模块课程
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物流企业各岗位对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方面的需求,单独设立基本职业素养与管理能力模块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管理能力,增加学生对职场办公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物流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
3.在专业课程中均开设实践教学单元,重点强调数字化、智能化相关业务的实操
将每门专业课均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单元。在实践教学部分中,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结合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业务,将课程设计为不同的实训单元。在校内建立的数字虚拟仿真平台,对相关业务进行模拟仿真实操,在校外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数字化业务岗位的实习和实践锻炼。
4.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源
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可以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另外,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物流行业不断前行,行业前沿相关知识和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也可以作为最新教学资源。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为更好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标准中的重要性,凸显数字转型背景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新需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教学模式和理念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应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8]。因此,高职院校的考试评价体系应该遵循面向市场的原则,让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全方位评价。
2.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课程考核中,应重视过程性考核,结合整个课程各阶段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而不仅仅将期末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可以将整个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情况、课中到课情况、课堂参与度、案例分析汇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均可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还可以将传统的笔试替换为方案设计、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实现全过程、多方式评价。
3.评价指标多元化
除了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一个维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竞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竞赛获奖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体现和展示。与此同时,获得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也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的另一个维度。这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最终考核评价指标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学分奖励或学分转化的方式替代相应的课程成绩,如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奖励相应的学分,甚至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和开发产业技术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9]。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十分需要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其在产业组织和行业发展上的应用也在快速更迭。因此,需要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探索与数字化转型有突出成果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和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邀请物流企业中与数字化业务工作岗位的资深一线作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加入课程教学团队,以校外导师、兼职教授等形式共同进行课堂授课,共同优化课程设计,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专业教材,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理实融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积极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数字化业务相关岗位实习,并为其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师傅,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探索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鼓励校内专职教师积极到物流企业数字化业务相关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和跟岗学习,邀请物流企业和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和教师介绍理论和产业发展前沿,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对行业、产业的认知。
由于学校与企业双方追求目标不一致,高职院校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因此,在职业教育开展初期,校企双方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10],需要具有组织职能的政府进行协调,还需要具有纽带作用的行业组织进行联结,为实现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为形成共同体提供连接渠道。
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数字化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数字经济对物流人才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新需求为出发点,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并聚焦岗、课、赛、证四个方面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个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以培养出更加符合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数字化、智慧化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