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明 王相华 叶乐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职业教育通过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技能培训等方式赋能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3],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在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高职院校是一支重要力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旅游高职院校,在多年校地(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整校推进”的高职院校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山区26 县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其发展事关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局。《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以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山区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从山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21 年山区26县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12.3%,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 总量比重超过8%的有15 个山区县,超过6%的有25个县。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和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是山区26 县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实现精神富裕主要动力源泉,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山区26 县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全省唯一一家旅游类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并荣获首批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全省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使命职责,充分发挥自身平台、资源、行业、人才等优势,聚焦文旅赋能,聚力人才支撑,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08 年,学校启动“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即创建百个生源基地、百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百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百个就业基地、百个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和百个行业名师基地,全方位、深层次与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开展互动性高、紧密性强的合作。2012 年,学校参与到“1+6”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县,与舟山、淳安、洞头、安吉、武义、仙居、遂昌等7 个市县签署了“1+6”旅游综合改革校地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2016 年,为响应省政府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万亿元的大产业的部署,学校启动服务万亿旅游产业行动,强化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浙江省旅游业发展。2017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万村景区化”战略,学校迅速响应,组织开展“百个师生团队服务万村景区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 年底,全校共指导全省11个地市67 个县(市、区)的286 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编制村镇旅游发展规划121项,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216项,指导乡村旅游特色服务运营项目67 个,打造乡村旅游IP32 个,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已经成为推动全省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中,学校经过深入调研、系统谋划,于2022 年6 月迭代启动实施“助力山区26 县共同富裕行动”,按照“地方所需、学校所能、服务为要、效果为重”的原则,初步构建了“整校推进”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模式。
学校聚焦共同富裕建设的主战场,共组建9支调研队伍,对山区26 县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全覆盖式调研,形成了一县1报告和山区26县1篇总报告。调研发现,浙江山区26 县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与人文资源优势,文旅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些探索性、创新性的做法和举措,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短板。
1.文化和旅游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认识上不够全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和旅游作为典型的幸福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渠道,对共同富裕有双重贡献作用和特殊意义。但在山区26 县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还明显存在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大部分山区县都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忽视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地方社会民生的积极作用;注重旅游业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对精神富有建设的探索不足,特别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利用不够,这都不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2.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较为匮乏
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人才是关键要素。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直接动力,是决定山区26 县文化和旅游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对山区26 县文化和旅游各领域从业人员调研情况分析,尽管山区26 县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但整体业务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作为山区26 县实现共同富裕重要载体的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现象尤为严重,其从业人员主要以本地中老年群体为主,年轻群体仅占其中很小的组成部分,这无疑会影响到乡村旅游产品地持续更新换代。
3.文化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品质化,“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增强消费的契合度”[5]。由于山区26县自然资源禀赋较为相近,均有较为丰富的山区生态绿色资源,加之各地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不足,因此,在旅游产品和业态打造上出现了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如四处可见的玻璃栈道、索道、滑草、滑雪、小火车、卡丁车等等,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很多旅游景区,甚至一些高等级景区也都存在业态陈旧、运营不善、发展乏力的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尽管山区26 县乡村旅游发展较为突出,但在乡土文化的挖掘、现代创意手段的运用上存在显著短板,特色高品质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在全面深入调研山区26 县文化旅游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师资、专业、平台等优势以及长期开展校地合作的经验,于2022 年制定出台《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三年行动计划》《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工作推进计划》,创新构建举全校之力助力山区26 县跨越发展的“整校推进”助力共同富裕新模式。
1.创新“领导小组+共富学院+专家团”工作机制
为确保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工作组织有力,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学校相关党政领导任副组长的助力山区26 县共同富裕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山区26 县共同富裕学院”,整合集成学校现有浙江省乡村旅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旅游业产教融合联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数据统计中心等10 个产学研平台资源,作为助力山区26 县共同富裕的融合平台。依托学校开设的覆盖旅游全产业链的30 个专业,全面发掘学校专业人才优势,组建9 支高水平教授专家团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指导地方发展。具体操作模式为:由学校9位党政领导任教授专家团团长,每个团队精选配备数名教授专家、行业能手,共计100余人,每个团牵头助力2~3 个山区县,构建了智力助富新模式。教授专家团实行动态调整制度,由专家团根据山区文旅发展项目所需,及时统筹协调校内外、行业内外甚至省内外专家学者队伍,吸纳合适人选参与到专家团中。打造以共富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核心、“共富学院”为统筹中枢、教授专家团为关键力量的“三级联动”体系。
2.创新“二级学院+专家团+共富单元”结对共建制度
2022 年7 月1 日,学校召开“校地携手助力山区26 县共同富裕”启动大会,与26 山区县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山区26 县分别设立共同富裕服务站,建立“二级学院+专家团+共富单元”结对共建制度,即学校一个学院对接一个专家团所联系的山区县,开展助力帮扶活动,共富学院牵头负责协调校地合作。建立双周有通报反馈会、季度有评估亮晒会、学期有清单督查会、年度有总结部署会的“四会协同”制度。根据26 县旅游发展所需,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性制定了“1+6”工作制度,即1 个《山区26 县共同富裕学院工作制度》,以及干部教师挂职、中高职衔接、师生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业务人员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6个专项工作方案。
3.创新“培训+师生助力+双向人员交流”校地合作路径
一是实施万人培训计划。依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旅游培训中心等平台,发挥学校教学优势,全面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破解制约山区县文旅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发挥学校教学培训优势,学校推出万人培训计划。具体为:举办1000 人次以上的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培训班,9000 人次以上的景区村镇建设、乡村餐饮、新媒体与直播带货、品牌创建、服务礼仪与技能提升等业务人员培训班,全面夯实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人才基础。二是全校师生开展暑期助力工作。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共设导游、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等30 个旅游类专业。截至2022 年9 月,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数13502 人,学校教职员工737 人,“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与师资力量,在前期助力“万村景区化”、助力“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的基础上,以26县为重点,组建近百支师生团队,利用暑假整块时间,深入乡村社区、景区景点、企业机构、政府部门走访调研,开展业务咨询、项目服务、活动交流,帮扶山区26 县文旅发展。三是实施校地百人交流计划。学校分批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到山区26 县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企业、中职学校挂职兼职,直接参与地方建设,同时组织开展山区县的中职教师成长培训。第一批下派挂职人员于2023 年1 月赴山区县挂职工作。
学校《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党建领富、人才强富、产业创富、就业增富、智业聚富、文化兴富”六大行动,努力在三年内实现“11519”目标任务,即成立1 个山区26 县共同富裕学院,开展100 项精准服务,落实500 名教师助力,完成1000 人次乡村管理者培训和9000 人次文旅专业培训。截至2023 年2 月底,根据调研走访与交流过程中各地反馈的需求清单形成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全校聚焦全省“百县千碗”“微改造精提升”“四条诗路”“五百五千”“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等重点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力工作,已经启动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等咨询指导项目30 余项,指导姜家5A 景区镇、华西村4A 级景区、灵鹫山旅游度假区创建等;开展青田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系列培训、“百县千碗美食的传承与推广”专题培训、“旅游新媒体运营”专题培训、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题培训等活动20 余场,培训超1000 余人次。学校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和景宁共同策划了2022 首届畲乡景宁文创设计大赛,助力地方文旅“金名片”打造。厨艺系助力山区县打造“缙云黄帝养生宴”“庆元香菇宴”等产品,深受地方欢迎。设立山区26 县专项研究课题,首批正式发布立项《研学旅行助力山区26 县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等9项。中高职衔接方面,已与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仙居县职业中等专科、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衢州旅游学校等中职学校,就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相关帮扶工作,得到地方政府、文旅企业及相关学校的好评,成效显著。
根据对前期工作推进情况的总结与地方反馈的情况,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聚焦浙江省共同富裕先行以及省域现代化先行目标,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匹配学校特色优势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聚力高效能社会服务和深入推进“双高”建设双向共赢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机制,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助力山区26县共富学院常态化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制度、方案落实落地;二是深化校地共建,探索一县一主题活动,形成特色鲜明共建主题,系统推动校地合作深度开展;三是夯实双向共建平台,打造共富单元、共富工坊、共富实践主题活动等载体,促进校地共建共育,打造融合师生实训与社会服务的共建平台;四是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行业人才培养培训,创新项目指导培育方式方法,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场景下,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在通过自身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具有被动性、随机性和碎片化的问题[6],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能。“整校推进”模式的探索,在克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质量互动与共赢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整校推进”模式打造校地合作的更广阔平台
地方的需求是多样的、复合的,单一专业、单一院系往往很难满足地方的需求,而通过整合全校力量并通过学校链接更多的学界、行业、企业等资源,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整校推进”模式的实践中,虽然各个二级学院和专家团分别与不同县市对接,但是所有收集到的需求清单都汇集到作为中枢机构的共同富裕学院进行汇总,由共富学院统筹全校力量,甚至通过文旅智库以及相关企业,为问题的解决与项目的落实寻求最优解和最佳力量组合,将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的平台从学校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2.“整校推进”模式助推高校社会服务制度化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7],尽管所有职业院校都高度重视社会服务,但是如何将现实中学校各部门相对零散的社会服务行动,升级整合成全校的制度性工作任务,需要有从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到考核机制的闭环路径支撑。在“整校推进”的模式实践中,以党委与学校文件的形式将相关制度作为学校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定下来,确保社会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得到有效推进。
3.“整校推进”模式助推学校内涵建设
推进共同富裕,高职院校既是推动力量,其本身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过程既是助力地方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及全面检验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实际上是双向共赢的过程。通过“整校推进”模式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全体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服务于“两个先行”的实践,既是师生个体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新引擎。
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升供需匹配程度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8]”现实中,高职院校对服务地方有意愿、有能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有强烈需求。但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双方在职能属性、运作流程与发展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9]。高校的社会服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于调查实际,精准掌握地方所需,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供给与地方的需求匹配程度,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
2.着力内涵建设,强化服务能力
研究显示,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占比较低,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10],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内涵建设着手,高水平推进“三教”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歧视”[11]。
3.建立评估机制,提升服务效果
职业院校助力共同富裕,在实现双向共赢方面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构建涵盖人才培养—人才建设、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三对双向指标为骨架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牵引—助推”效果进行量化测评与分析,根据具体量化的分析,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体制与机制,优化学校社会服务的路径与举措,提升学校对地方人才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贡献度,进而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双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