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混合式教学路径研究

2024-05-18 09:13魏海波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线下学习者师生

魏海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社会许多领域的变革,“人工智能+”正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教学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从教学内容的筛选,学生学情的收集,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师生的互动,学习效果的评测,到学生的学业管理,教师课堂教学的督导,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人工智能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动力。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顺应了信息化教学要求。随着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

一、人工智能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教育领域,从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例如,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应用的本质[1],从价值与伦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的应用得失[2][3],从比较的维度研究不同国家智能技术的应用特点[4]。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内容覆盖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例如,智慧课堂中教学主体的特征[5],人工智能对教育结构的影响[6],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7],学生综合素质评价[8]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本质,反思人工智能应用的得失,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人工智能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有哪些新特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变革?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人工智能与混合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探寻可行的路径。

二、混合式教学演变的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教学不断进化的产物。互联网技术带来了 E-learning (Electronic 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其具有的4A (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特征受到学习者们的青睐,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截至到2013 年7 月,全球已推出了32 个MOOCs 平台,其特点是“允许任何人免费注册他们的在线课程,传递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的教育理念”[9]。

另外,由于在学生课程完成率与诚信管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也令慕课遭到质疑,席卷全球的慕课热在2013 年后逐步降温。在此背景下,学界开始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来改进MOOCs的局限性。Yousef 等[10]提出了替代独立MOOCs 的方案,即blended MOOCs(混合慕课),将课堂(即面对面) 互动和在线学习结合在一起。Armando Fox[11]率先提出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概念,旨在将MOOCs资源与课堂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无论是blended MOOCs,还是SPOC,尽管概念不同,但都强调了不同学习模式的结合,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引发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混合对象”的阐释,例如,学习理论的混合:认知、行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混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媒体和技术的混合:各种网络终端、平台资源及网络技术;教学模式的混合: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混合式教学定义为“线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混合”[12]。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方兴未艾,并且随着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6 年,美国《校园科技》开展的“技术辅助教学”调查,发现71%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在线和面对面混合式教学环境[13]。国内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69.84%的高校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14]。有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15]。

从混合式教学的演变过程来看,信息技术始终是混合式教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演变归纳为三个阶段: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整合阶段和“互联网+”阶段[16]。每个阶段都包含的关键词“技术”,说明了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影响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方式,而不同的衔接方式决定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从技术应用、整合再到“互联网+”,展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不断深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混合式教学在混合方式方面的进化:在线与面授教学的简单结合——明确在线教学的比例——移动技术、在线教学、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演变过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两者相互关系的变化,从互相替代或补充,到相互促进与提升,传递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其应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工智能棋手、翻译、教学和驾驶等。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必将带来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内的教育变革,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三、人工智能赋予混合式教学新特征

(一)时代背景: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

人工智能是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机器智能,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包含数据、算法和算力三个核心要素,覆盖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情境感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手势控制等应用领域,其典型的教育应用场景有自适应学习、教育机器人、智能导师系统、教学任务自动化、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教材等。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是大势所趋。2019 年8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这是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重要成果文件,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的约500位代表围绕“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主题,共同探讨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大计,会议文件指出“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该文件的发布表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

人工智能应用为信息化教学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可归纳为三种典型模式,“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方便日常教学的替代式教育以及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和八个应用场景,“智能导学、自动化测评、拍照搜题、教育机器人、智能批改、个性化学习、分层排课、学情监测”[17]。

(二)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表现在自动化、智能化和情境化三个方面。一是自动化,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答疑解惑、作业批改以及学业测评等教学任务,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设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同时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单一教学节奏,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二是智能化,依托数据收集与分析、学情智能监测与管理等系统,人工智能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需求推送学习资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为教师的精准化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三是情境化,智能感知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有助于构建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在内的各教学要素匹配的教育情境,帮助师生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

(三)混合式教学的新特征

教学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情境化,赋予混合式教学模式新特征,集中体现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间的无缝化衔接,涵盖各类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文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无缝融合层次结构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场景、方式和体验[18],基于这三个维度,人工智能赋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特征可归纳为: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的融通,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通道的融通以及教学服务的融通。

1.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的融通

“场景”是源自戏剧和电影艺术的专业术语,呈现的是生动、鲜活的具体生活画面,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背景等要素,后来场景也被应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教学场景是指具体的教学画面,涉及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师生互动、学习者认知与情感等。线上教学场景,例如线上课堂、线上论坛、线上资源库等,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提供自主学习便利的优势,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三维形体知觉、全息动作感知、实时交流及场景触动,而低体验的网络学习对学生自律性有较高的要求[19]。

线下教学场景,例如面授教学课堂、实验实训课堂,往往依托一定的物理情境,具有同步和集中的时空特点,其优势体现在教学活动主体间双向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流畅性,以及课堂组织和管理的便捷和高效,不足之处在于受时空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异步和分散教学,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落地。

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的融通有利于两者的优势互补,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的新趋势。所谓“融通”有两层含义,“融”即两类教学场景间的深度融合,指两者间的切换频率较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者间的边界模糊乃至消失,“通”是指两者间转换的流畅性较高,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没有任何障碍和迟滞地完成两者间的转换。

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融通首先表现为教学虚实空间的融通,也就是线上教学空间与线下教学空间的融通,这种混合教学空间赋予教学活动极大的灵活性,打破了传统的物理学习空间的限制,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无缝切换,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同时获得流畅的学习体验。其次是真人教师与虚拟教师的融通,也就是人机协作双师教学的融通,虚拟教师部分代替真人教师的教学功能,为真人教师聚焦教学设计与立德树人、实现个性化辅导创造了条件。最后是教学内容推送的共性与个性的融通,也是教学活动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分散的融通。

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融通的驱动力源自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性质的差异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20]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五类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其中获得言语信息的学习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获得其余四类结果的学习内容属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一般而言,线上教学场景能够跨越时空,借助网络平台和智能系统中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电子资源,全方位、多视角、生动地展示“是什么的知识”,而线下教学场景突出的优势在于师生面对面互动的质量高效果好,特别适用于需要教师具体指导才能获得的包括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在内的程序性知识[12]。因此,线上和线下教学场景的融合顺应了不同学习结果与教学内容性质对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通道的融通

师生互动通道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进行思维、信息、情感和操作交流的渠道,传统的师生互动通常借助于视听通道,通过板书、言语完成知识的传输和获取。20 世纪80 年代具身建构主义(Embodied Constructivism) 和生成论(Enaction Theory)兴起,强调学习体验以及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包括触觉和动觉在内的多通道逐渐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线上师生互动通常借助于电脑/手机和屏幕通道,人机交互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直播app、即时通讯工具和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完成,兼具实时性和延时性。

线下师生互动具有面对面沟通的即时反馈性、情境体验性和真情实感性等优势,而线上师生互动的优势表现为沟通的便利性、活动的多样性和载体的兼容性。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通道的融通意味着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能够任意切换,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互动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获得深度互动提高互动质量。

线上与线下师生互动通道的融通表现为:即时的人机交互、互补的双师互动和自主学习空间。即时的人机交互意味着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与交流,搜索和访问网络信息与资源,得到即时的响应与充分的反馈。

互补的双师互动指的是真人教师与虚拟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分工与协作。双师的分工是指真人教师主要承担线下教学与互动的任务,包括传授智慧技能、运动技能和态度在内的程序性知识,与学生交流情感与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创新思维;虚拟教师负责线上的教学与答疑,依靠网络和智能教学平台的自身优势,生动形象地传授陈述性知识,依据学情分析,推送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并及时回答学习者的提问。双师的协作体现在两者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虚拟教师部分替代真人教师,不仅有利于教学自动化的实现,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从简单重复劳动向分析学情与设计教学等复杂和创造性的劳动迁徙,为学生创造优化的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目标下赋予学习者自主决定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在内的学习要素的选择权。自主学习空间意味着教学活动从传统的集中、同步式教学向分散、异步式教学的转变,师生互动从单一的面对面方式向面对面方式与人机交互方式兼容的多通道互动的转变。

3.教学服务的融通

教学服务是指面向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所提供的包括技术、工具、资源、评估和管理在内的辅助与支持,教学服务的融通表现为获取服务的即时响应性和服务项目间的相互匹配性,目的在于支持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的自由流通和无碍对接。

教学服务的融通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服务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快捷优质的教学支持,例如,智能批改和评分能够准确迅速地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智能考勤管理能够全面及时地提供每一位学习者的出勤记录,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全时提供答疑与资源推送。其次是服务一体化,服务项目间关联互通,例如,智能评估不仅满足教学效果反馈的需要,同时还为线上教学资源的推送以及线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服务项目间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最后是服务精准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在学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不同学力层次的学习者推送难易适中的教学资源,并提供选择参加相应线下教学活动的机会。

教学服务的融通促进了线上与线下教学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有利于建构适应不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创造条件。

四、人工智能赋能混合式教学路径

(一)人工智能赋能线上教学路径

人工智能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变革,可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在线上教学层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的推送以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入手,致力于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用户体验满意度、提升网络教学资源推送的精准度和支持全覆盖多维度的网络教学管理体系。

1.构建“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支持线上教学活动的信息系统,需要满足包括学生、教师、课程负责人和平台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不同身份的用户需求,具备功能的多样性,如教学功能,教学管理功能和用户服务功能等。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用户体验满意度进行衡量,而用户体验满意度直接影响线上教学的效果。国内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学习任务特征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特征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显著影响,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21]。

用户体验满意度可通过提升任务技术匹配度得到提升。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模型(TTF)研究信息技术与工作任务需求之间关系,探索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Goodhue 和Thompson(1995)研究发现,信息系统的“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共同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只有两者相匹配时才有更高的任务技术匹配度,从而提高个人绩效[22]。可见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特征”的变化可带来用户使用意愿的变化,利用人工智能赋予网络教学平台“智能化”的技术特征,可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从而能够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体验满意度。

网络教学平台“智能化”,首先是建构智能导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其次是应用智能感知技术帮助教师拓展对学习者的感知范围,为学情搜集提供支持。此外,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教学管理者提供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与课程质量评价的依据。“智能化”特征带来的是任务技术匹配程度的提升,以及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体验满意度的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教学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推送难易适中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辅导,快速反馈测试与评估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诊断和学习建议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够全程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情绪变化、社会关系等要素,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特点,为教师提供线下教学设计依据和教学活动支持。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够完成大规模自动化的课堂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有效数据,突破传统听课评课方式存在的规模和频次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更准确、更科学的评判。另外,“智能化”教学平台还能够自动推送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帮助教学管理者推出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学生管理举措。网络教学平台“智能化”能够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有助于线上教学效果的提高。

2.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精准化”推送

网络教学资源是线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资源存取方面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学习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名师和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也让学习者面临选择难的困境。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解决这个难题,从海量资源中筛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有效资源。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分析学习者及其学习情境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学习进展进行评估,预测可能的学习风险,提供学习和学习情境的优化决策参考。在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获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等信息,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推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的再生和调整,这种动态化特征为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创造了条件,线上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3.构建“过程化”与“多维化”的网络教学管理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网络教学管理体系“过程化”与“多维化”的智能特征。所谓“过程化”,首先是利用人工智能完整准确记录任一时间段内教师的所有授课步骤和过程,突破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全程跟踪听课的局限,全面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全貌。其次是完整收集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形成准确的学情报告。此外,全覆盖的特征还表现在24 小时在线,随时准备为师生提供针对线上教学技术操作及网络环境问题等内容的在线培训和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赋予网络教学管理体系的“多维化”,首要表现为教学督导主体与视角的多样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与整合来自不同层级的督导主体给出的不同视角的督导评价,有助于准确勾勒出线上教学的运作全貌。这些督导评价既包括学校层面督导组对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课程通过率等结果性评价,也包括二级学院的督导组对学生的出勤、作业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等线上教学常规的过程性测评,对这些信息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能够将终极性测评与过程性测评有机结合起来。

多维度还意味着教学活动信息反馈主体与视角的多样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和分析线上教学的不同身份参与者的多视角反馈信息,例如,教师的反馈信息一般包括备课需求、课堂评价、课后体会和改进措施等,而学生的信息反馈一般包括对线上学习形式、互动形式的期望,对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和课程总体的满意度等,技术服务人员的反馈信息则聚焦网络教学平台的运行是否流畅、教师是否适应线上教学环境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自律实现自主学习等。全面收集和准确分析所有教学参与者的反馈信息是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

(二)人工智能赋能线下教学路径

1.转换教师角色:从“传道授业”到“设计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控制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知识垄断,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知识权威”的身份被逐渐消解,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面临从“传道授业”到“设计引领”的转型。

人工智能可在教师的角色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要是帮助教师从“传道授业”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智能导师系统可以替代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完成学生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研究表明,在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方面,智能导师系统与人类导师具有几乎同样的功效[23]。人工智能还能帮助教师专注教学的“设计引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和测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人工智能可提供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情,帮助教师找到需要着力解决的学习薄弱点,从而精准定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工智能可为教师精准推送相关的课件、微课视频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营造基于情境的教学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课堂生动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2.转变学生任务:从“认知记忆”的课堂到“知行合一”的课堂

利用人工智能将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解放出来,打造“知行合一”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知记忆”,其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记,师生间的互动多围绕“认知记忆”任务展开,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训练缺乏,教学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单一,互动效果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

“知行合一”指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两者是融合贯通的,不可撕裂分割。“知行合一”的课堂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的层次上,而是继续聚焦“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知行合一”课堂往往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导向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工智能推进“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首先表现在通过线上精准推送的学习资源,提供学生线上“个性化”学习的支持,部分替代教师完成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的任务,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认知记忆”转移到“知行合一”的真实任务训练创造条件。其次是为教师的线下技能训练设计提供建议与帮助。人工智能支持的学情分析系统能够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数据采集,既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数据和学习过程数据,也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班级整体诊断报告和学生个体诊断报告。这些诊断报告可为教师回答技能训练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准确的依据,例如,训练方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内容难易程度是否适中,训练项目与生活或职场的关联是否密切等等。

人工智能还能从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两个角度提供客观准确评价,帮助不同身份的教学活动参与者,例如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自我审视和评估,进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收集和识别学生课堂行为,例如,举手、书写、阅读、倾听、表情、站立、睡觉等,在课堂行为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形式的学生课堂行为报告,根据需要,学生课堂行为报告可发送给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有利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共同致力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3.转变师生互动方式:从“人际互动”到“人机交互”

利用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将“人机交互”带入课堂,拓展师生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人机交互”意味着打破传统“教师—学生”的“人际互动”的局限,引入“教师——人工智能系统——学生”的互动模式,覆盖包括资源推送、个性化导学、组题与批阅、情境仿真、实践指导和情绪识别等在内的教学活动领域。借助语音、图像和动作识别技术,“人机交互”的方式已从最初冰冷的鼠标键盘输入升级为语音、图像和动作等自然的人际交流方式,变得更智能更便捷。

“人机交互”有利于提升师生互动的效率和效果。“人机互动”的互动规模从传统的“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不仅节约了课堂互动时间,提升了互动效率,而且还能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准确即时的指导和帮助,师生互动的效果得到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线下学习者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麻辣师生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