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研究

2024-04-05 11:24张迪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设法治

张迪

摘要:在教学中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与思考。主要探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高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简要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正确将课程内容、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有效处理,转化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能力,以问题为驱动尝试探索基于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想碰撞、深度思考和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创设真实的、典型的、适切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通过问题情境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应用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注意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时间的调控,积极开展“对话”教学,合理地整合生活要素,在知识学习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1]。除此之外,还指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迁移和应用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二、核心环节

“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导入部分注重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讲授新课部分注重创设“争论性问题情境”,主题升华部分注重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4”指的是在问题情境中,设计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和“评价水平提问”。第二个“3”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目标调控———情境导学”、注意“时间调控———提高实效”、注意“对话调控———精拨巧引”。

三、创设原则

(一)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强调:“创设情境就是构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的接壤处。”所以,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生作为学习者要以生活当事人的身份参与学习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注重趣味的课堂体验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重创设具有趣味性课堂体验的问题情境,营造“乐学”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索新知识,做到“以学为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倾向探究的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是改变过去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开放、探索、研究及合作的学习环境,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来实现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实施策略

(一)在教学导入、新课讲授、主题升华中创设问题情境,突破第一个“3”

1.导入部分注重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常常是开启智慧的起点。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启发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之中,为教师讲授新课做好铺垫。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一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采取做实验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课前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两盒彩色别针(两百个)和一瓶水。课上邀请学生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并且让学生大胆猜测“即将溢出水的水杯里是否还能装下其他的东西?放多少枚别针水会溢出来?”学生十分感兴趣,全员参与并大胆猜测。通过现场实验证明了“一枚一枚地放别针可以放入上百枚别针,水仍然没有溢出来”。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随后请学生谈感受。学生深受实验启发,想到了人可能像这杯水一样也有巨大的潜能,教师顺势鼓励学生努力开启自己未知的宝藏,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样导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2.讲授新课部分注重创设“争论性问题情境”

利用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观点上的矛盾和冲突,创设贴近生活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思维、涵养美德,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论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走出认知的误区[2]。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创设争论性问题情境“好友协助小琳抄作业,父母和教师一直没发现,同学知道但视而不见,小琳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应该为这件事负责?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帮助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一味地追究别人的责任”,在争论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3.主题升华部分注重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

通过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實现理论和现实、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贯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问题情境为线索,经过探究与思考实现知识的再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一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迁移性问题情境“测一测身边的‘手机控”,在测试过程中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在深入讨论“你身边有哪些人属于‘手机控?‘手机控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的问题时,学生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唤醒正在沉迷于网络中的学生,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四种提问方式,突破“4”

1.理解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是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给学生自由阐述观点的机会。问题关键词是描述、叙述、比较和解释等。例如,“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课,让学生“解释王秀珍为什么凭借小小的纸条会感动这么多人?”“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王秀珍对待工作的态度?”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王秀珍“诚信、敬业”的精神,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王秀珍对待工作的态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责任话题产生兴趣。

2.应用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检查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问题关键词是运用、分辨、选择和举例等。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这课,设计问题情境“责任ABC”,在情境C中设计了“今天你英语课单词没通过,教师约你下午第四节活动课去办公室背单词,可是你答应同学活动课一起玩乒乓球。”请问:你选择怎么办?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3.综合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预见问题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概括出自己的新体会。问题关键词是“假如……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等。例如,“网络改变世界”这课,让学生穿越时空,想象假如回到过去生活没有网络会变成什么样?有哪些不便?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空间。

4.评价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说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开放互动的世界”这课,现场模拟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论坛”,让学生回答:“在这次中外文化模拟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中外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整体把握三大调控,突破第二个“3”

1.目标调控———情境导学

注意学习目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调控,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实现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所有的问题情境都明确指向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使学习进入探求知识的佳境,让学生感受到收获学科知识的价值感[3]。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这课,学习目标是“如何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学会坚强”,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创设了“我与林肯总统三次接触”的问题情境。“第一次接触总统”思考“林肯是怎样学习的?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接下来,“我与总统PK”“当自己考试失败时,我会……以后我再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第二次接触总统”思考“林肯最终能成为总统领导革命,你认为他是怎样面对曾经的一系列失败的?生活中你又是怎样走出失败的困扰?”;“第三次接触总统”思考“林肯在领导革命时,会遇到哪些阻碍?林肯又是怎么做的?林肯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加深对“增强生命韧性”的理解。

2.时间调控———提高实效

注意对问题情境探究、讨论时间的调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课,在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部分,创设问题情境“中华文化大盘点”,将学生前后4人为一组,每个组在A、B、C、D选项中任选一个探究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并呈现在成果卡片上,每组可以按照中华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整理,也可以按照中华文化具体种类整理,严格控制讨论时间,限定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各组展示成果,可以用说、唱、演等多种形式汇报成果,也做好每组展示时间的规定,效果达成较好,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达到了教学预设效果。

3.对话调控———精拨巧引

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在教学中,师生开展有效“对话”,首先要打造平等、互动、交流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精巧的点拨和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而导行。例如,“开放互动的世界”这课,在主题升华部分创设中华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情境,“过去———中华文化影响世界”请学生谈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在———世界如何看中华文化?中国如何看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至今影响世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且让学生认清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未来———传承中华文化,爱我中华。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承者?”引导学生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精拨巧引”下情感逐渐升华进而导行,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探究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教师重新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又可以驱动学生的认知冲突,梳理和建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理论框架进入学生元认知,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判断力,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今后要想能够更好地实施“343问题情境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學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并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雪.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32).

[2]龚俊波.两难式问题情境创设须三立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4).

[3]邓凤莲.思想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21(11).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创设法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