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燕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更智能一些,如善于等待,让学生的思维爬坡;巧于变换,让学生以更多样化的视角精准理解概念;敏于探究,让情境拓展与分层作业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常态。教师应该杜绝急功近利的教学,倡导情境式、变换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学习效率更高。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为例进行探析,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沉浸式;递进;善于等待;巧于变换;敏于探究;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课程内容体现”明确指出: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1]。新课标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现实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多,浮躁风气仍然存在。通过沉浸式“三维递进”可以解决课堂浮躁的问题。何为“沉浸式”?又何为“三维递进”?即沉浸到具身情境中获得更深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第一维:等待,即在利用高新技术前,先让学生的思维爬坡,让其自由地伸展与生长;第二维:转换,即转换观察或实践的视角,以更多样的手段理解空间概念;第三维:拓展,即“举一隅得三隅”,完成能力的迁移与学习的延伸。上述“三维”是递进的,环环相扣,能够较好地避免课堂的无序、急躁与冒进状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正是实施沉浸式“三维递进”的典范文本。尽管小学生每天都与“位置、方向”打交道,但由于缺乏引导,学生淡化了对其本质概念的追问与探究,以致于常常出现判断不准、位置颠倒、空间观念较弱等问题。鉴于此,通过倡导情境式、变换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形成沉浸式“三维递进”学习境界,学生或能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在正确的“方向”与“位置”上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爬坡的过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模糊到清晰。这就需要师生的耐心与等待,充分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等一等,或等待学生拾级而上,或等待生生间思维碰撞,或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实的学情便能充分地彰显。而这,正是高新技术介入或调整教学框架的大好机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授课老师为大家呈现出中国钓鱼岛海域地图,接着是中方参演舰艇在指定地点进行动态演示,快速命中目标。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强调:以下是中方参演舰艇现场演示“方位与方位”,并告诉学生,这才是这堂课要学的知识性内容。
这样一开篇,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终点”而没有“过程”———学生不知道轰炸前是如何“定位”的。毋庸置疑,过早地直奔结果,将会剥夺学生思维爬坡的机会,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未能彰显。在执教者眼里,重要的似乎不是学生的真实,不是思维爬坡应有的价值,而是教学过程表面的热闹喧哗,是不容“冷场”、不愿“磕磕碰碰”、不顾过程的“通畅”。这样的教学是得不偿失的,理应摈弃。
有鉴于此,不妨先开窍一下:如何确定向指定地点的1"号目标发射炮弹?情境设置可以细化到以下几个环节(见表1)。
这样细化,让学生自主作画后反馈,在比较中由“如何作画”向“规范作画”转变,在比较中找准东偏北、北偏东的方向,在比较中找准方向,对量角器的摆放要熟练掌握,对较小的边角和较大的边角要区分清楚,尽可能使中等偏下的学生都能攻破难点。在此基础上,再由课件演示整个射击过程,学生的思维显得愈加宽阔,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步提高。
以上是沉浸式“三维递进”模式中的第一维,旨在给予学生自主自悟与思维爬坡的机会,让教师发现真实问题与实际学情,为后续教学提供可靠依据。
“图形运动可以用位置变化规律来表达,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2]既然强调位置与运动的重要性,那么,位置的相对性就不应回避。四年级学生在定位相对性的问题上,其实并不能很快理清相关概念,不能单从给出的两个定位就可以得出结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之相匹配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以下是同一课程不同设计的前后两次授课对比一览图(见表2)。
第一次的设计,涉及到较多的知识点,囊括了方向与位置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引领学生多多训练,能够巩固所学。但在课后作业巩固中,学生错题甚多,易错率较高,相关概念的掌握不精准,对知识点一知半解或疑惑不解。认真分析错误的根源,原来是“观测点”一变,学生的反应跟不上,容易出现误判或混淆不清的情况。
基于以上考虑,我重新研读教材,以“以生为本”为出发点与切入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架构教学框架。几易其稿,都是基于方位感而不是通过口头讨论就能得出直观印象的考虑,而最关鍵的是要两个同学之间可以通过情景“互换”观测点,强化方向与位置的精确度。实践证明,如此调整之后,学生强化了“位置感”,彰显出敏感而精确的一面。另一方面,5&人一组互换观察点,丰富了更多学生的体验,照顾了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充分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也证明,如果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少了“你来我往”的动态实践,其探究效果就不会多元、不会深层次。
以上为沉浸式“三维递进”模式中的第二维,旨在选择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通过一个“变”字而促成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精准理解。
高效的学习都有延伸点,师生应在这样的“点”上不断涵咏、不断细思、不断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处、远处伸展,完成学习的增值和延伸。其实,当我们鼓励学生去踏进“新的数学王国”之时,学习的经历与结果就有了多种可能,固有或旧有的教学资源也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反而成为动态的、丰富的课堂活水,“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扩散的知识结构”[3]。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样的“点”,敏于探究,给予学生分层拓展的机会,就一定能引领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方向与位置”,提升空间意识与素养(见表3)。
活動情境一是通过四个城市互换“观测点”,丰富了学生的参与体验———每一个学生都有“穿梭”不同城市的机会,都有层层剥去试题表面的“多彩”伪装而辨别真正方位的体验。同时,教师基于原题而拓展,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家乡城市等,在给以学生亲切感的同时加深了具身体验,精准确定了彼此之间的方向和距离。
活动情境二是一道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题目,也就是前者位置的确定,才是后者位置确定的前提。如此明晰的层次感和递进感,对训练学生思维严谨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由此,学生在拾级而上的递进中,自然而然地解决问题,闯出一片数学新天地。
以上为沉浸式“三维递进”模式中的第三维,旨在通过拓展性的情境活动以及分类分层的理念,实现学习的延伸与素养的提升。
沉浸式“三维递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智能。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从不同维度逐步递进,置身于大视域下的数学体系中,其收获是丰富的:思维、情感和品性得到多方面的滋养和锻造,而身处于数学王国中的每一个学生也都是幸福的,享受到百花齐放的教育的春天。但愿,真等待、真变换、真探究,能够放大学生的“学”,实现高效节时的智能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 高枝国.数学新课标的新变化、新理念及其教学建议[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0).
[3] 廖兴坤.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