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兆继
摘要:小学数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实现由碎片化学习到整体化学习的转变,不仅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需要。学生经历一个问题驱动的、结构化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有效经验,实现学习的延伸、能力的迁移与素养的提升。本文设计“时间的故事”,探析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渠道与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项目化;精创绘本;力促理解;深悟意义;小学数学
“项目化学习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1]此过程更具整合性的教学样态,倡导自主建构与深度感悟,指向真實情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整体验。数学学科实践性、人文性的属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可渗透项目化学习理念。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是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典型课例。一年级学生对时间的感知既是丰富的也是抽象的。说丰富,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时间中度过,有大量机会体验;说抽象,是因为学生的感知是零碎的、不具体的。因此,设计“时间的故事”,辅以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进行数学项目化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时间。下面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设计“时间的故事”项目化学习活动并进行探析。
项目化学习注重驱动型问题,以“问”促学习环境的构建,促关键素材的确定,促子任务的确定。针对“认识钟表”内容,可确定驱动型问题:“时间在哪儿?”然后确定项目化学习的两个子任务。
(一)子任务一:搜集、阅读、分享时间故事
针对“认识钟表”一课,教师明确布置项目化学习任务:网上绘本故事会即将开始,可按以下步骤展开行动。
第一步:学生与家长合作选择一本与时间相关的绘本。
第二步:认真阅读此绘本,思考:故事中如何表示时间?其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三步:学生与家长合作录一个小视频,重点指向时间的表示方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可或缺。搜集、阅读、制作等过程既是项目化学习初期精细化准备的需要,亦是了解数学绘本整体结构的需要。绘本中关于时间的不同表示方式,对于学生有启发、有推动———促使他们了解关于时间绘本故事的更多要素,进而为后续的创作与讲述奠定基础。】
(二)子任务二:阅读、分析、了解步骤任务
选择、阅读、分享之后,教师当众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启动,组织学生阅读数学项目启动书,激发学生为项目而积极行动的兴趣与热情。
启动仪式上,教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项目启动书,确定基本步骤:
读一读,明确其中的任务种类及完成顺序;想一想,要想圆满完成任务需要注意些什么;说一说,先在小组进行个性化建议,再在全班进行共识化达成。教师时不时地给予点拨、补充、鼓励,要求学生成立创作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以饱满的斗志投入到绘本大赛的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表面看,数学项目启动书似乎就是激励书。实际上,项目的背景、驱动问题、方法要求等包括在其中,因而对学生而言,就是目标计划书。其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什么成效,都有明确的规定。而这无疑会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统筹能力、规划能力。项目化学习的意义正源于此。】
“数学绘本巧妙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精练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图画之中”[2],达到“以图悦众、以图制胜”的目的。以往关于绘本的教学中,教师或提供名家绘本故事,或自己原创绘本故事,甚少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由学生自己创作绘本是个不小的挑战,恰到好处地渗透了项目化学习理念,通过子任务的设计及多种感官的参与行动,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应对此类挑战。
(一)任务一:认读整时,绘制钟面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物钟表,并在大屏幕上出示清晰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交流:钟面上都有什么?时间是何时?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做什么?如果是你,你用什么方法看时间?你在某一个时间段做什么有规律吗……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表盘、刻度和指针,了解到粗细不同的针分别代表着什么,它们的快慢意味着什么。
如上,仅仅交流是不够的。教师需进一步分解任务:怎样正确认读整时呢?依据是什么?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有何区别,转到什么程度就是整时?不妨两人一组动手实践,在认读整时的同时绘制钟面。
拨一拨,一个学生说出一个整时,另一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时间,并阐述拨的依据;看一看,仔细看看拨整时时分针与时针的特点,总结其中的规律;画一画,学生根据当时拨出的钟面情况绘制钟面,可以画出不同整时的两个钟面;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作息规律,举几个单位时间内合理安排活动的例子。
由此学生理解到分针指向12的时候就是整时,相应的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记录时间,并且明确区分了文字记录法(如10时)与电子表记录法(如10:00)两种方法的不同。个别学生立即在刚刚绘制的钟面上进行时间记录,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正确认读整时是重点也是难点。上述活动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同时,正确认读整时也是绘本创作中的关键任务。通过观察、拨、绘制钟面,学生不仅厘清了时分秒的不同,而且积累了正确认读与记录整时的方法(两种),强化了“某一时刻应该干什么”的理性思考。实践证明,这样的自主建构是有意义的,为后续的项目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任务二:撰写脚本,创作绘本
厘清不同的绘本创作维度并提出具体要求进行核查,能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脚手架,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见表1)。
依据上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绘本创作的具体事宜,完成“时间的故事”绘本创作框架,有序展开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享。自己选择的主题和故事概括都值得分享,以达到互相开阔思维的目的。第二步:讨论。从众多分享的主题和故事中进行筛选、甄别,最终确定小组拟创作的绘本主题。第三步:撰写。小组交流讨论“如何写才会最棒”,并动手撰写,要求四人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至少要独立完成一个画面的绘本初稿。其创作框架如下(见表2)。
创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组织全班讨论,给出修改建议并完善脚本是很有必要的。讨论与修改可以在课内的生生之间,也可以在课后师生的“一对一”之间,既可以提出普遍性修改建议,也可以提出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建议,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绘本创作。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创作必须要有合适的核查表和创作脚本模板。依据如上支架进行创作,学生有话能写、有话敢写、有话会写。相对于毫无头绪的乱写,以上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保障,各小组分工设计、修改、完善,经历完整的体验与创作过程,达到老师期望和自己希望的结果。而这,正是项目化学习的应有之义。】
“讲”是分享喜悦感、成功感与自豪感,“讲”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也是能力的迁移与素养的提升。这一阶段,仍然分解为两个子任务。
(一)活灵活现展示绘本
讲故事需要技巧,做到有序、清晰、流畅。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事先进行单独的个别化指导是必要的,毕竟每一个学生的效能感与可塑性是不一样的。事先强调讲述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表3。
以下是一个故事实例:
下面由我们组讲《小跳蛛与蛋壳》的故事。10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8:00,小跳蛛自由自在地在空中跳动,不小心跳到一个巨大的蛋壳中,于是它趁机在里面休息。上午11:00,天上突降暴雨,小跳蛛想:我没有带伞,长时间待在雨中怎么能行呢?它看着身下的蛋壳,计上心来,可以用蛋壳避雨啊。下午5:00雨歇天晴,小跳蛛想到河对面的树林中去,于是它又把蛋壳当做小船,划呀划,终于达到了河对岸。晚上9:00,小跳蛛终于回到了家。
上面的故事充分反映出学生对整时的掌握,其记录时间的方式值得肯定。教师可组织学生继续分享故事,体会时间单向性、流逝性等特点,引导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与平台,学生得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学生不是以纯理论的方式感知或理解时间,而是以绘本故事(包括创作与讲述故事)的形式,形象化地感受时间、触摸时间、体会时间。或许,有的时间段平平常常,而有的时间段发生了重要事件。如此,时间就有了重要意义。】
(二)深度全面反思总结
项目化学习的最后应该引领学生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评估,完成有意义的反思总结,为下一个项目的学习积累基本经验。
全面的反思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时间究竟在哪儿?关于时间,你有新看法吗?你在创作“时间的故事”绘本故事时,对自己的行为满意吗?为此自豪激动吗?是否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困难,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定想出了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一定有一些经验和教训,请你分享出来。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关于本项目化学习的每一个历程及环节)进行总结:时间在哪儿?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我们的学习与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九点钟再到更迟,时间一直在流逝,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珍惜时间,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才能在不断流逝的时间内有所作为。
【设计意图:如上环节引导学生直观地厘清“时间的故事”绘本创作过程,并且上升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方面,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对所学以及所经历的过程有了整体概括与结构性合拢,激励学生再接再厉,以昂扬的状态面对以后的数学项目学习。】
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扩散的知识结构”[3],有利于学生完成由碎片化学习向整体化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的延伸、能力的迁移和素养的提升。数学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文本材料与生活实践中建立有效链接,构建完整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深度内化、迁移实践。
参考文献:
[1] 崔英梅,李爱苹.创绘本,促理解,悟意义:数学项目学习“时间的故事”[J].小学教學(数学版),2023(1).
[2]蔡旅宇.当数学教学遇见数学绘本[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6).
[3]廖兴坤.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