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晨懿
【导读】旗帜是一支军队的精神和灵魂。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由“八一”“红色”“星星”等元素组成,而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却由看上去更简单、表达效果更直接的元素组成。红军军旗经历了一个含义由简单到丰富,气势由单一到磅礴,形式由分散到统一的过程。红旗的变化既包含了军事上的考量,也表达了政治宣传诉求,体现了红军风貌与红军精神。
一、红军军旗的诞生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时的人民军队,大多脱胎于国民革命军和军阀武装,树起的旗帜也是五花八门。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指挥下,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共计两万余人在南昌发动起义,为了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此时树立起的旗帜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
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前,苏维埃湖南省委组建了工农革命第一师,由毛泽东担任师长。毛泽东以湖南省委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不再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第一师师部参谋在起义前自制了一面新的旗帜,“我们独树一帜……把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子、番号都做好刻好发下去了。”随后,秋收起义打响,红军的第一面旗帜诞生了: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黑色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旗面靠旗裤一侧缝有一条白布,上面用黑布缝写着繁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这是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即后来红军军旗的雏形。工农革命军旗帜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有了自己的旗号,有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这支部队虽然从秋收起义而来,主体仍然是未受过太多训练的农民和工人,但旗帜的树立意味着这支部队不再为某个军阀、某个人的私利而斗争,其斗争的目标是争取人民民主和自由这一崇高理想,这与以往部队改旗易帜完全不同。
1928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通告: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演化为红军后,旗帜并没有过大改变。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一部分起义部队共计一万余人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旗帜也统一换成了五角星、镰刀、斧头组成的红军军旗,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一些不同。此时,红军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下多点开花,建立了各个革命根据地。但根据地相互之间的协同作战较少,交流不畅,联系不便,这也导致这一时期红军各部的旗帜样式并不完全统一。这种情况有历史原因,此时红军的发展尚不成熟,很多根据地尚未站稳脚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红军军旗的变化与成熟
随着红军发展态势愈发雄壮,军队正规化建设逐步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旗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此后的5月,上海召开的全国苏区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则进一步明确了工农红军的军旗样式。这一年确定的“三〇式”红军军旗经过了多次编制草案的通过和实施,并附上工农红军军、师、团三级旗帜图样,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权威性。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旗帜的尺寸和颜色上,调整了斧头和镰刀刀锋的方向,并优化了旗帜流苏和文字的横向标识。比较突出的是增设了文字“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简明扼要地写在旗帜上方。统一军旗样式是红军正规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标志之一。
从1930年版红军军旗开始,工农红军的军旗逐步迈向正规化和统一化。這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走向正规化的标志与缩影。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之际,红军大部仍然是起义农民、工人以及吸收的地方武装人员,战斗力良莠不齐,还时常有各部互相掣肘、相互摩擦的情况发生,旗号难以统一。从历史图片看,受当时物质条件、通讯条件限制,这一时期使用的军旗式样也多为“三〇式”而很少用“三三式”,原因可能是“三三式”旗须繁赘,不如“三〇式”简捷明快。加上颁布“三〇式”红旗不到一年就更新为“三一式”军旗,“三〇式”红旗并未得到普遍推广。但是“三〇式”红旗统一之后,工农红军各部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相应的各项番号、部队编制也能够有效整编。更重要的是,红军的斗争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中得以磨砺,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红军一面又一面的红旗之上。
1931年3月18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红军军旗样式有了较大变化,镰刀、斧头改为金黄色镰刀、铁锤,五角星由白色改为金黄色,单独置于旗幅内上角,以旗须颜色(红、黄、黑、白、蓝、绿)来区分部队的属性(步、骑、炮、工、辎、医)。文件还特别规定了授予军旗的范围以及红军各级别旗帜的规格:中央军委为5.6×4(市尺,下同),集团军为5×3.6,军为4.4×3.2,师、团为3.8×2.8,营、连为3.2×2.4。由此形成了“三一式”红军军旗,特点是旗帜幅面左上方为顶角向上的五星,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三一式”军旗比较突出的一点变化在于,对于红军各级别各方面的旗帜规格进行了规范,这是红军军旗正规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文件也为区分军旗与苏维埃政府、群众团体提供了参照标准,当时苏区发生的旗帜混乱、不统一的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时,由于国旗、国歌、国徽都还来不及制定出来,毛泽东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议,将红军军旗定为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国旗,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颁布才宣告结束。从“三一式”军旗的颁布来看,工农红军军旗又前进了一大步,主要贡献在于工农红军与根据地政权之间产生的旗号混乱、政令不统一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更是为红军“三一式”军旗的进一步推广打好了基础。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军阀虎视眈眈,外敌环伺。人民军队旗帜正规化,加强了各方面、各根据地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抵御共同的敌人,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证明,工农红军各方面打出统一的旗帜之后,红军内部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红军外部而言,根据地民众更加认可红军这一支人民武装,党的革命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对于敌人,各军阀列强而言,则是一次有威力的震慑。由此可见,“三一式”军旗的深刻影响既是时代性的,也是历史性的。
三、红军军旗与红军精神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再次颁布《苏维埃群众团体及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对工农红军的旗帜样式进行改变。委员会下发了军旗图式,规定旗的右上方为一颗五角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帜的三边有旗须,旗杆处有二寸三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同时规定五角星和“镰刀锤子”一律用金黄色。这种军旗一般称为“三三式”军旗。
但从当时的许多资料能够看到,红军各根据地、游击队等武装大多还是沿用的“三〇式”或“三一式”军旗,原因主要在于各根据地战事频繁,交通线路常常被阻断,信息难以传达到所有坚持武装斗争的游击队那里。不过,“三三式”军旗仍然很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以前“三一式”军旗的旗须颜色不同的问题得到解决,并进行了一定简化,使得制作工序不再过于复杂。一年后,1934年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并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红军军旗样式再次进行了统一规定。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各部队普遍使用了五角星和镰刀与锤子分开的军旗。这一面军旗是红军长征中普遍使用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三三式”式军旗象征着红军长征精神,陪伴着工农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在平原、高山、草地、河边都留下来猎猎红旗的身影。这一式军旗一直沿用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止。可以说,“三三式”式军旗是工农红军军旗集大成之作,集中代表了红军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革命主义精神,是红军精神的有力展现。
从1927年南昌起义组建人民武装,到秋收起义树立起首面红军军旗,再到“三〇式”“三一式”“三三式”,最后到1934式,红旗样式不断变化。红军的军旗一直是人民武装的精神所在、灵魂所系。尽管在具体图案上、式样上有所变化,但有两个因素始终没有变化,一是颜色,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红色始终没有变过,象征着红军始终是人民的武装,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另外一个因素则是镰刀、锤子以及五角星,红色背景下的“镰刀、锤子”军旗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工人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有力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革命胜利不断前进。红军军旗是一种象征,这种象征在革命进程中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正是有了这样的象征,党才能培养出如此有战斗力与革命精神的部队,才能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旗帜符号的变化与不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參考文献
[1] 胡国胜. 革命与象征:中国共产党旗帜符号的历史演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2).
[2] 徐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历史演变[J]. 炎黄春秋,2018(8).
[3] 刘中刚. 风展红旗如画——人民军队军旗史话(一)[J]. 党史纵览,2007(8).
[4] 张兆金. 关于“井冈山会师”时的红旗标识探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
[5] 文言. 中共党旗演变:党旗与军旗正式分设[N]. 中国档案报,2016-06-10(1).
作者简介:廖晨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