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

2024-04-04 22:00刘凯
中国故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译介聊斋志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鉴于此,本专栏以中国经典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与流变为路径,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生发力和影响力,以期夯实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底层逻辑,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层面推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本专栏力求呈现“中国故事”作为全球知识生产和话语操作的场域,具有求同存异的统合性和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情和共识,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整体性构建。

本期辑录《〈聊斋志异〉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婴宁”在德国:君特·艾希的广播剧〈笑姑娘〉》和改编自聊斋故事的德国广播剧《笑姑娘》的中译文,管中窥豹,以期探寻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机制机理。

【摘要】本文从历时性角度将《聊斋志异》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梳理近百年来重要的《聊斋志异》德语译本及其特色,探寻各译者身份、翻译策略等。

【关键词】《聊斋志异》;德语世界;译介;文学传播

一、《聊斋志异》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开端

目前已知最早的《聊斋志异》德语译本《中国短篇小说》由李德顺(Li-te-schun)译、古斯塔夫·加斯特(Gustav Gast)审校出版,1901年在莱比锡问世,涵盖《莲香》等12篇聊斋故事。李德顺祖籍广东,曾在中国驻圣彼得堡和柏林大使馆担任翻译。他以脚注的形式为读者解释出现在聊斋故事中的中国文化现象,并部分保留聊斋故事情节之外的“异史氏曰”。次年,德国汉学家葛禄博(Wilhelm Grube)在《中国文学史》中节译狐女红玉的故事,较为详尽地介绍《聊斋志异》作为志怪小说的文学价值。葛禄博比对《聊斋志异》与《今古奇观》,认为前者“在语言层面更加贴近白话文”,誉其为中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作品。

191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在《德文新报》第五期发表《青凤》的德语译文。卫礼贤从单篇聊斋故事翻译开始,后于1914年将《画皮》等多篇聊斋故事收录进其作《中国民间童话》。聊斋故事多隶属《中国民间童话》中的鬼魂故事、恶魔精怪童话和艺术童话范畴。卫礼贤不仅较为详尽地向西方展现了聊斋故事陌异奇幻的元素,其分类方法也对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有所裨益。

德语国家中早期影响较大的译本另有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译著《中国鬼怪与爱情故事》。1911年,奥地利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在王警涛(Wang Ching-tao)的协助下完成聊斋德译本。布伯译本虽借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聊斋译本,却另辟蹊径,极大程度体现布伯对《聊斋志异》中“人鬼同一”意趣观的兴趣。布伯在译本前言写道:“鬼怪不仅幻化自动物、植物和岩石,而且会修成人形……以朋友、妻子、儿子的身份进入家中,但这一切并不可怕,这就是家,就是生命。”布伯选译的《婴宁》等16篇聊斋故事,均一定程度反映中国人鬼和谐共处、神秘交互的宇宙观与自然秩序。

1913年,奥地利犹太作家莱奥·格赖纳(Leo Greiner)在邹秉绶(Tsou Ping Shou)的帮助下出版著作《中国之夜:古代中国小说与故事》,其中有《向杲》等22篇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赫尔曼·黑塞曾盛赞格赖纳的聊斋译本:“在一位中国朋友的帮助下,格赖纳用庄重、成熟的语言将这本故事集译成中文,这本书包罗精选的中国故事、绝妙的人物,其中囊括大量在德国未曾耳闻的童话。这是我们所知道中国诗歌中最精致的部分。”1914年,德国律师汉斯·鲁德尔斯伯格(Hans Rudelsberger)出版翻译集《中国小说》,涵括《陆判》《陈云栖》《鲁公女》和《织成》四篇聊斋故事,其中后两篇聊斋故事为节译。鲁德尔斯伯格在《中国小说》前言中坦言:“自己对翟理斯所译《聊斋志异》和葛禄博所著《中国文学史》都较为熟悉,他的翻译动机即为尽量真实直接地描绘中国故事。”

1924年,埃里希·施密特(Erich Schmitt)出版译著《蒲松龄·聊斋奇异故事集》,选译《画皮》等25篇聊斋故事。施密特为汉学家,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波恩大学。他在《聊斋奇异故事集》的引言中不仅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同时指出“《聊斋志异》原文之玄幻与神秘对欧洲而言极其陌生。来自东方的幻想跳跃性十足,让人无从企及”。为此,他增添78条注释解释特定中国文化现象,也为汉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信息。1927年,威廉·欧特曼(Wilhelm Othmer)选译《于江》《安期岛》等聊斋故事,将其收录于《德文月刊》。译文附有副标题“选自‘我书房里的奇怪故事”。

西方殖民活动揭开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带来异域文化碰撞,此为《聊斋志异》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译介繁荣的原因之一。对中国抱有极大兴趣的德国知识分子得以参与聊斋故事的译介过程;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迫使西方国家寻求“精神避难所”,兼具玄幻色彩与教化特征的《聊斋志异》便成为新的指引与参照。

二、20世纪30至60年代的传播历程

时至20世纪30年代,德语国家对《聊斋志异》的接受仍很大程度以卫礼贤译本、布伯译本等经典译本为主。鉴于当时三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德国汉学发展遭遇阻碍,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关注重心也逐渐偏移神秘的东方大国。直至第三帝国后期,德国对中国的兴趣才逐渐复苏。

1940年,奥地利女汉学家安娜·冯·罗陶舍(Anna von Rottauscher)在维也纳发表译文文集《聊斋志异·胭脂》。1955年,保罗·奈夫出版社(Paul Neff Verlag)发行罗陶舍所译《中国古代动物传说》。译文集选录大量周代至清朝的动物传说,其中51篇来自《聊斋志异》,涵盖《雨钱》等故事。同年,罗陶舍的译作合集《鬼火与朝霞》问世,内含《续黄粱》等篇幅较长的聊斋故事。

1941年,德国汉学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出版《中文读本小册——中国古典文学选》,辑录《美人首》等10个聊斋故事。1947年出版的文集《冒险的旋转木马——世界文学中的冒险故事》也曾收录其《龙飞相公》《陆判》《画壁》译文。1959年,傅海波译介《恒娘》等故事,载于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鲍尔(Wolfgang Bauer)所编文集《金柜》。傅海波谈及译介《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时表示,该合集面向大众读者,因此语言必須简洁凝练,有所取舍,以避免艰深晦涩和长篇累牍的表达。

1956年,伊姆加德·格林(Irmgard Grimm)、莱因霍尔德·格林(Reinhold Grimm)夫妇发表译文集《陆判》并冠以副标题“中国鬼狐故事”。共有16篇聊斋故事被收录其中,以《画皮》为代表的狐妖故事更是被译者大力推崇。格林夫妇曾在中国北方长期定居,此间结识汉学家卫礼贤。归国后的格林夫妇仍笔耕不辍,致力于汉学经典德译工作。在《陆判》的后记中,莱因霍尔德·格林简要描述了蒲松龄的生平及《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他坦言:“(《聊斋志异》)优美的语言无法直译为德语。”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译介与接受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学的外译达到新高潮。《聊斋志异》在德语国家的新译本数虽少,却诞生了第一部完整的《聊斋志异》德译本。1982年,格里夫里德·罗泽尔(Gottfried R?sel)出版《画壁——来自今世和彼世的中国爱情故事》。罗泽尔在引言中表示:“选文旨在从当时中国人的角度来表现各种形式的爱情。”因此,此卷收录《画壁》等聊斋爱情故事。同年,罗泽尔出版《莲花女士——中国爱情故事》,收录《罗刹海市》等14个以植物与动物精怪为主题的聊斋故事。罗泽尔不仅向西方世界介绍蒲松龄的生平,称《聊斋志异》具有“最高艺术水准”,同时尝试以主题划分整理聊斋故事,并以详尽的脚注阐释文化概念和典故来源。1987-1992年,罗泽尔陆续出版五卷《聊斋志异》全译本,分别为《菊》《梦中的两种生活》《拜访圣人》《蝴蝶飞》与《与生者的联系》。

此外,康拉德·赫尔曼(Konrad Herrmann)着重从西方故事研究学的角度出发,将体裁、主题类似的聊斋故事编译为《何为幸运》,被奉为该时期《聊斋志异》最重要的德译本之一。恩斯特·施华兹(Ernst Schwarz)1973年出版两卷本《凤凰笛的呼唤——经典中国散文集》,第二卷刊有聊斋故事《黄英》译文。施华兹曾在二战期间流亡上海,并自学中文,后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60年后施华兹移居东德,翻译大量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戏剧和哲学著作。1989年,德国当代汉学家赖因纳德·西蒙(Rainald Simon)出版《画皮——皮影戏》,将聊斋的翻译与皮影戏介绍结合。1992年,约瑟夫·皮特·施特拉克尔(Joseph Peter Strelka)在其整理的故事集《幻想之旅》中选译了聊斋故事《西湖主》,力图塑造具有“神秘色彩和宗教含义的诗意旅程”。

四、结语

综观其详,自20世纪以来《聊斋志异》在德语国家的译介不断推陈出新,译介历程呈现出经典性、多样性与时代性的接受特点。卫礼贤译本、布伯译本等标志性译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次,译者身份的多元性也是聊斋故事译介繁荣至今的重要特征。汉学家、文学史家、宗教学家、传教士等诸多身份构成的翻译群体体现《聊斋志异》中东方意趣在西方世界的独特魅力,不同选段、不同视角下的译介也赋予聊斋故事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Bauer, Wolfgang u. Franke, Herbert (Hg.). Die Goldene Truhe. Chinesische Novellen aus zwei Jahrtausenden [M]. Wien: Carl Hanser Verlag, 1988.

[2] Biener, Annette S.. Das deutsche Pachtgebiet Tsingtau in Shantung, 1897–1914 [M]. Bonn: Selbstverlag des Herausgebers, 2001.

[3] Buber, Martin. Chinesische Geister- und Liebesgeschichte [M]. Frankfurt a. M.: Literarische Anstalt, Rütten & Loening, 1916.

[4] Eber, Irene (Hg.). Schriften zur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und Literatur [M]. Gütersloh: Gütersloher Verlagshaus, 2013.

[5] Grimm, Irmgard u. Grimm, Reinhold. H?llenrichter Lu. Chinesische Gespenster- und Fuchsgeschichten [M]. Kassel: Erich R?th-Verlag, 1956.

[6] Grube, Wilhelm.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teratur [M]. Leipzig: Carl Friedrich Amelang Verlag, 1902.

[7] Hesse, Hermann. S?mtliche Werke 18. Die Welt im Buch III, Rezensionen und Aufs?tze aus den Jahren 1917–1925 [M]. Frankfurt a. M.: Suhrkamp Verlag, 2002.

[8] Rottauscher, Anna von. Altchinesische Tiergeschichten [M]. Wien: Agathonverlag, 1955.

[9] R?sel, Gottfried. Das Wandbild. Chinesische Liebesgeschichten [M]. Frankfurt a. M.: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82.

[10] R?sel, Gottfried. Umgang mit Chrysanthemen. 81 Erz?hlungen der ersten vier Bücher aus der Sammlung Liao-dschai-dschi-yi [M]. Zürich: Verlag Die Waage, 1987.

[11] Rudelsberger, Hans. Chinesische Novellen. Bd. 1 [M]. Leipzig: Inselverlag, 1914.

[12] Schmitt, Erich. Pu Sung-ling. Seltsame Geschichten aus dem Liao Chai. Bd. 1 [M]. Berlin: Alf H?ger Verlag, 1924.

[13] Schütte, Hans. Die Asienwissenschaften in Deutschland. Geschichte, Stand und Perspektiven [M]. Hamburg: Institut f. Asienkde, 2002.

[14] Strelka, Joseph Peter. Imagin?re Reisen [M]. Frankfurt a. M.: Insel Verlag, 1992.

[15] Walravens, Hartmut. Konjekturen zu einer deutschen Jin Ping Mei ?bersetzung [J].  Monumenta Serica, 2006, Vol. 54: 283.

[16] Wilhelm, Richard. Chinesische Volksm?rchen [M]. Jena: Eugen Diederichs Verlag, 1917.

作者簡介:刘凯,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猜你喜欢
译介聊斋志异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STRANGE TALES INDEED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