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琪,魏语凡,李 娜,宋旦哥
(1.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00; 2.杭州市翠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杭州 310000)
未来社区理论最早是新加坡由于多文化、多民族的人口组成而带来社区居民间的矛盾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其依据是邻里效应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社群理论[1]等多种城市理论。而数字化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基于数字化平台为使用者提供的数字化信息和活动等服务,如自助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查询检查报告等[3],从而提升就诊体验。
2019年,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作为未来社区创建的先行示范地,截至2023年6月,杭州市已有33个省级未来社区,其中引领型31个、普惠型2个,数量位列浙江第一。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是未来社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杭州市一直推进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服务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医疗服务管理系统。杭州市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4]全力打造智慧医疗升级版,争取让群众获得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6月,杭州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77家,其中医院37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8家,但整体发展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缺乏对患者需求关注、制度机制有待完善[5]等问题。本研究对居民社区数字化医疗服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实证调研,帮助找到提升数字化服务改革的科学路径。
预调查主要在杭州翠苑街道进行,旨在了解问卷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及手机二维码扫码答卷方式的可行性。截至2021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2 204 010人,在95%的置信水平下,z值为1.96,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 5%(π=0.05)。由于被抽中的概率值P未知,可取使方差达到最大的值P=0.5。对初始样本进行计算得出调查问卷总数:
根据数据样本计算和要求,预期发放问卷不少于384份。以人口分布为依据进行等比例分层抽样,其中上城区48份、拱墅区40份、西湖区39份、滨江区18份、萧山区72份、余杭区44份、钱塘区28份、临平区42份、临安区23份、富阳区30份。小组于各辖区大型商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街道征求居民同意后邀请扫码填写问卷,共邀请458位居民进行问卷填写,实际收回406份(52位受访者可能在扫码后未提交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386份,问卷有效率为95.07%。
1.2.1 信度分析
由表1可知,可信度系数值为0.989,大于0.8,故不需要重新编辑问卷,研究数据可信度较高。
表1 Cronbach信度分析
表2 被调研对象人口统计特征
1.2.2 对象人口统计特征
根据调查显示,在未使用过数字化医疗服务的人群中,因不知道数字化医疗服务而未使用的人最多(5.44%),其次为功能不齐全、不实用(4.15%),操作较麻烦(2.59%)和不会使用(2.85%)数量相近。在使用过数字化医疗服务的被调查者中,61岁及以上最少(6%)。未使用过的人中,后续有使用意愿的超过半数(51.73%),无使用意愿的人中61岁及以上最多(43%)。
1.2.3 调研对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现状
根据调研结果,被调查对象中,使用过数字化医疗服务的人有328人(84.97%),未使用过的被调查对象有58人(15.03%)。在使用过数字化医疗服务的被调查人中,进一步咨询其就诊现状情况详见表3。
表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现状
居民居住状态与居民就诊目的存在一定相关性。与子女长辈一同生活的居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的大多是为孩子或老人定时检查身体(62.53%)、问诊紧急疾病(51.40%)等。居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时间受居民工作状态的影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在周一到周五前往就诊(31.40%),其他职业以周末或节假日前往就诊人数最多。
1.2.4 数字化医疗服务的使用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见表4),被调查者使用的平台以医院官网或官微(47.87%)和浙里办(67.38%)为主,其中有74.70%的被调查者认为平台符合实际需求,66.46%的被调查者认为平台的操作简单易懂,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基本满足被调查者的需求。疫苗信息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服务信息(61.89%),使用过的服务活动中体检为人数最多(88.72%)、AI家庭医生人数最少(9.76%),自助报告查询机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服务设施(41.77%),而使用过线上问诊的被调查者仅占22.56%。
表4 数字化医疗服务使用情况
1.2.5 被调查对象使用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期望、感知和满意度
借鉴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S)[6],对被调查者对于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持续使用意愿展开进一步调研。
如图1所示,期望确认度对感知有用性(0.914)有显著影响,期望确认度(0.494)和感知有用性(0.453)对居民的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0.498)对居民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满意度(0.490)对居民的持续使用意愿也存在正向影响。分析可知,居民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呈正相关;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期望确认度和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均呈正相关;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期望确认度和感知有用性呈正相关。而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满意度、持续使用医院均与年龄呈负相关。
图1 ECM-IS模型Fig.1 ECM-IS model
1)未使用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原因各异,但以不了解为主。调查显示,杭州市部分居民无数字化医疗服务体验且不知晓,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宣传仍不到位,或其宣传过于复杂导致部分人抗拒数字化医疗服务的相关宣传,因此宣传工作成为数字化医疗改革发展的瓶颈之一。
2)居民就诊目的多样,但以基础治疗需求为主。大部分居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的为问诊与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建设社区全生活链服务列为重点,发展养生、养老等方面,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和康复的人也在不断提升,未来发展可从问诊、咨询、体检和康复等多方面入手。
3)居民居住状态与就诊目的之间呈相关性。调查显示,独居居民以咨询问诊为主,与非亲缘关系者合租的居民则倾向于配药,与子女或长辈同居的居民倾向于体检和疫苗接种,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以本辖区内居民居住状态为依据对数字化医疗进行改革。
4)居民工作固定状态和就诊时间呈相关性。调查显示,工作时间较为固定且集中的居民就诊时间受限较大,在时间上一般有固定周期。而工作时间较自由的居民就诊时间没有明显规律。老年群体恰好是后者,这部分人可作为医院人流高峰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过长排队等候情况。
5)居民对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期望、感知和满意度较高,但随着年龄的上升逐渐下降。调查显示,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满意度的指标都达到理想结果,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推测其原因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思想保守,对新兴事物时容易感到无力和焦虑,互联网使用率较低[7]。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诊频率最高,占比远大于其他年龄段,因此无论是从群体规模还是从学习需求来看,老年群体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前期改革工作已得到杭州居民的肯定,但仍存在盲区。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正向推动与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并完善相关规定,进一步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医疗服务的开设和发展方向[8],构建区域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资源的配置,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优势。
加大数字化医疗宣传力度,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全面普及数字化医疗服务。安排专业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居民介绍数字医疗设备,解答问题并引导居民体验数字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更需要耐心进行现场讲解,实现轻松就诊,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随着数字医疗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升高,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数字化建设中,应高度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做好患者数据管理,避免信息丢失和泄露等问题的发生[9],从而让居民更安心地共同参与数字化医疗改革。
在社区活动加入基础数字医疗体验环节,让居民亲身体验到数字化医疗带来的好处与便利,看到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自发培育新的就医习惯。对于60周岁年龄群体,尤其要重点关注,提升他们对数字医疗服务的知晓度、满意度及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