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刍探

2024-04-03 21:57霍强宋闻卢德林张锦源宋嵩
成才之路 2024年8期
关键词:新工科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霍强 宋闻 卢德林 张锦源 宋嵩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环境管理学”是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课程。“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整合教学资料、增加典型案例、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改革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式革新、考核方式革新,以多种教育方法在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元素,从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德才兼备之栋梁。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新工科;教学改革;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8-0041-04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第五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学”(编号:2022kcsz68);2021年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靶向界面调控下危险废物阳极炭渣高值化资源回收处理研究”(编号:20210243702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驱动下高级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应用研究”(编号:2021JGA26)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深入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1],有助于推动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局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重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环境管理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石和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能,在以培养行业未来科技创新的领军者、政府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者为目的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具备环境管理能力的决策型环保人才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培养需要用课程思政“铸魂”。环境管理学是培养决策型环保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能在转变学生环境观念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为改进环境行为、指导环境决策者的科学决策在思想层面提供理论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能够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美丽中国建设者的培养。下面,笔者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管理学”课程为例,介绍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等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具体目标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意识与“四个自信”;尊崇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修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

要根据“环境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民族复兴与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并以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为载体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与此相应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之后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在“废弃物环境管理”章节,教师可以讲解《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的签署。在“流域环境管理”章节,教师可以讲解2019年我国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又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在讲解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与对象———国家、企业、公众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强调国家、企业、公众三者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责任,体现公平精神。因为政府的环境行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所以政府的环境决策应科学化、民主化,政府环境方面的施政应法治化,体现公平、法治的价值取向。因为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公众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问题的影响重大并间接影响着政府和企业行为,因此如垃圾分类等公众环境行为的改变将极大改善我国的环境形象,体现爱国价值取向。

(2)“四个自信”思政元素。面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驱动力[3]。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使我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执政基础理念。农村是城市的坚强后盾,但农村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2017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管理学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体现出我们的先辈早已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出我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續发展思想,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授课中,教师可以以北京大兴机场建设为例,讲述重大区域开发行为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并列举大兴机场建设的环保“黑科技”,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

(3)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思政元素。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涉及诸多的科学基本原理与科学家,蕴含着丰富的体现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素材。环境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之一的界面控制原理是实践环境管理的方法学原理,教师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探究与任务分解,揭示出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间的界面活动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核心,从正确判定界面、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利益分配均衡点”三个层次来科学解决环境纠纷与环境问题,潜移默化地传授学生掌握分层次剖析问题并以核心利益为基础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农村环境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农村环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出我国利用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仅占全球耕地约7%)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总量近20%),进而讲述袁隆平院士六次到广西灌阳县指导的事迹与他的“禾下乘凉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2.注重教师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是教师,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取决于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能力的高低。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不断改革和创新,摒弃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方向[4]。首先,“环境管理学”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参加主题学习、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与文化水平。高校需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让思政课教师对教师团队实行“点对点”的指导,帮助其挖掘更多、更贴切的思政素材,传授其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有机糅合的技巧,不断提升其课程思政水平[5]。其次,高校可以以教学考核、同行评价、学生评学、评优评先等多种路径激发教师团队主动学习的意愿,通过新老结合的团队组合方式,以“老带新”丰富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新携老”提高年长教师的信息化、多元化教学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团队内部定期经验交流、说课评课等机制,集众人之智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如邀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开设讲座,实行远程听课与线上点评,让教师赴一流高校进行走访调研和经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团队,培养一批学问高、德行正的骨干教师。

3.注重教学方式革新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专业课和思政课,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融入教学全过程[6]。“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构,明晰教学目的,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明确所占权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以国内外热点时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的实施与修订等为典型案例挖掘与专业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指导思想,丰富教学手段。“环境管理学”教学团队可以利用微课、典型视频、课堂分组讨论与分享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利用学校在线学习云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利用线上线下测评相结合、预习效果测评与课后学习效果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个体学习情况,通过差异化的过程考核、师生课后互动与个性化教学引导等多种举措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最后,要通过实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环境管理学”教学团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参加学校“环保活动月”、学院“清廉环院建设系列活动”、毕业晚会、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应用中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与方法。

4.注重考核方式革新

考核与测评结果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反馈,是教师传道授业效果的直观体现,也是逆向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观动力。“环境管理学”课程考核应坚持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并重、专业知识考核与课程思政内容考核并重的原则。为预防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差、期末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现象,“环境管理学”课程可以将平时考查成绩所占权重提升至 50%。平时考查应注重全过程评价,建立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在线学习云平台的随堂测试与章节小测、课后作业、专题课堂汇报展示在内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其中在线学习云平台的随堂测试包括课前预习效果考评与课后知识点巩固测评;专题课堂汇报展示以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内容为专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思政元素挖掘、文献与资源的线上线下查阅、信息化工具运用、方案制定与讲解展示、分工协调等能力。同时,对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环保科普实践等各级各类实践活动的学生,可以根据其表现给予一定加分。另外,平时考查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纵向比较,以学生自身进步与改进程度为基准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期末考试是本课程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应以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权重为指导,在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型和填空、简答、讨论等主观题型中,以时事新闻、案例分析、资料解析等形式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考核过程。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環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并在教学测评中得到了反馈。

1.教学成效自评

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有所提升,这表明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等道德素质,形成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同时形成科学管理的思维,为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培养模式升级

“环境管理学”教学团队前期在新工科建设中进行了高级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RDCO培养模式的实践[8],在学院“领翔计划”与“独秀班2.0计划”的引领下,结合“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对课程内容整合与更新的过程中,以管理(Management)为核心,以研究(Research)—设计(Design)—建设(Construction)—运营(Operation)全流程为重点抓手,以课程思政铸魂,将RDCO培养模式升级为M-RDCO培养模式。

3.同行評教与学生评教

课程思政实效要立足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机统一、学生评教与教师自评的有机统一[9]。“环境管理学”课程在校级本科课堂教学水平测评中荣获优秀奖。广西师范大学于2020年建立并实施线上评教体系,“环境管理学”课程近三年来校级同行听课18次,平均评教得分88.25分,多次被同行推荐进入校级优秀课程候选名单;学生评教近三年参评率分别为97.91%、95.83%、97.91%,学生评价平均分分别为96.16、97.13、98.42,学生满意度稳中有升。

四、结语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完美融合,能将德育有机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环境管理的认识,更在思想方面坚定了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信念与信心,也为学生自我管理、个人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课程思政建设永无止境,要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思想素质的提升,重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学效果反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英葵,孙国伟.“三教”改革视域下中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5):14-20.

[2]张肖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绿色演进”———基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的计算文本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23(05):27-36.

[3]王艺霖,王军,刘春阳.“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3(18):73-76.

[4]田景芝,荆涛,郑永杰,等.“新工科”背景下化学专业“双创”实验室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266-269.

[5]石碧清,程颖,曹东杰,等.混合教学模式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2,32(05):86-89.

[6]高微,朱学军,李玉峰,等.绿色化工视域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J].中国冶金教育,2023(03):99-101.

[7]陈立群.OBE理念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为例[J].大学,2023(10):39-43.

[8]杨宁,霍强.“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广西师范大学RDCO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教育观察, 2022,11(28):71-73+94.

[9]刘晓川.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路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23(04):47-54.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Huo Qiang1, Song Wen1, Lu Delin1, Zhang Jinyuan1, Song Song2*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541006, 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9,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s a key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and is a key course i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dding typical cases, and deep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reformed. Through teacher team building,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assessment method reform, various educational methods shoul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enhance students "four confidences", to cultivate pillar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tal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environmentalscienceprofessionals;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新工科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