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准表情达意之弦 窥探文本细处秘妙

2024-04-03 14:30林圣团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感官习作文本

林圣团

【摘 要】扣准表情达意之弦,窥探文本细处的秘妙,并将其理性地迁移到习作的运用中。

【关键词】表情达意 文本细处的秘妙

面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应凸显其基础性、准确性。只有扣准表情达意这个核心,才能窥探到文本细处的秘妙,并将其理性地迁移到习作的运用中,从而涵育写作素养。

一、“巧用”“精用”之择,感受文本表情达意的凝练精准

叶圣陶先生在讲到作文的秘诀时,借用鲁迅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去粉饰,少做作”就是告诫学习者和教学组织者要巧用、精用寫作技巧。

近日,在学校的互听课上,一同事执教完《麻雀》一课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执教教师从感官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叠加运用的效果,继而在此处做了几种感官叠加的迁移练笔。

评课伊始,教师们对这个环节颇多赞誉,觉得课文中此处的描写浅显易懂,可以加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描写,并将其迁移到写法的训练上,在习作中大力推广。

然而,教研员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感官叠加的目的是准确地表情达意。感官“叠不叠”,取决于表情达意要不要;感官“加不加”,取决于表情达意准不准。总之,感官叠不叠加?叠加多少?取决于作者想集中表达什么。以本文为例,作者在本文中所叠加的听觉仅“绝望地尖叫着”“嘶哑的声音”这两处。作者为什么惜墨如金,正是因为表达的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更集中、更凝练、更准确地表现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如果有太多的感官描写,反而会冲淡表达的效果。

的确,教材要深挖,但不能乱挖。紧扣表情达意,“巧用”“精用”感官叠加法,正是本文此处的秘妙所在,它让表情达意更凝练精准,充满力量感。

二、“少用”“不用”之思,体会文本表情达意的大道至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恰当”是表达的“大道”。

《落花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笔者曾经执教该课,在教学到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时,学生提出了不少疑问。不少学生认为作者写作缺乏技巧,除了“父亲说”,就是“姐姐说”“哥哥说”“我说”,作者为什么不在说的前面加一点修饰的成分,太浅白了,一点也不生动。

是啊,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教的:说话的方式要注意变化,说话前面要注意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要讲究……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师:作者许地山难道忽略了这些技巧?

生:他是大作家,哪里不知道这些小技巧。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再说,这篇文章入选教材已有很多年了,难道其他的学生都没有发现问题吗?

师:这篇文章有很多人仿写过,我们也来仿写一下吧。

一会儿,学生的仿写片段就写好了。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终于发现,《落花生》好像“只配”用这样的文字。

师:不是“只配”,而是“绝配”。只有作者这种人生观的人,才能用这么朴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么无华的物质里面蕴含的朴素的人生哲理。

许地山先生“少用”“不用”写作技巧,正是基于表情达意“恰当”的考虑,这也正是本文的文本细处秘妙所在。不用技巧才是最高的技巧,它让表情达意大道至简,深入人心。

三、“说出的”和“没说的”之辩,领悟文本表情达意的余韵悠长

有时沉默比激辩更有力量,留白比浓墨重彩更动人,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没说的”比“说出的”更彰显文字的想象张力。

笔者在执教《穷人》时,让学生质疑交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渔夫一家是穷人?在交流到“菜只有鱼”时,引发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们家有鱼吃,怎么能说是穷人呢?你看现在市场上的鱼有多贵。有的说,“菜只有鱼”,说明没有其他的菜了……其中有个学生说:那直接说什么菜都没有岂不是更好,为什么作者还要多此一举说“菜只有鱼”?班上顿时鸦雀无声。

笔者趁机抛出问题:大作家托尔斯泰既然是要表现主题“穷人”,显然知道“什么都没有”比“菜只有鱼”更穷,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认为:要是说什么都没有,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菜只有鱼”,关键是“只有”,除了鱼以外,就没有其他的菜了。天天只吃鱼、月月只吃鱼,肯定是会恶心的。

笔者看时机成熟,说道:“渔夫是以打鱼为生的,‘菜只有鱼,说明渔夫家没有钱买其他的菜,只能天天吃渔夫自己打的鱼。天天只吃鱼,而没有其他菜吃,你还会觉得桑娜家不穷吗?”学生似有所悟。笔者接着说道:“孩子们,这一切其实都是我们的想象,你们说是吗?”学生点点头。“这就是大作家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只说四个字‘菜只有鱼,我们把他没说的用想象做了补白。勤劳的桑娜夫妇尚且如此,那生病的西蒙呢?”

文本细处的秘妙正是在此:紧扣表情达意,最短的话可以展开最丰富的想象,有时“没说的”比“说出的”让表情达意显得更加余韵悠长。

四、“真切的”“华丽的”之争,探析文本表情达意的返璞归真

当下小学生习作有一种倾向,喜欢堆砌大量的华丽辞藻。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千篇一律,不知所云。这与《课程标准》倡导的要写真情实感背道而驰。

老舍先生的《母鸡》是一线教师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章,老舍先生一向讨厌母鸡,后来被它的母爱所打动,最后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有的教师在执教该课时,为了板书时与“讨厌”相对称,直接把“不敢再讨厌”改为“喜欢”,认为反正意思也差不多。

在一次教研活动上,教研员就“喜欢”与“不敢再讨厌”做了如下辨析:“不敢再讨厌”绝对不是喜欢。“不敢再讨厌”是心中有“厌”,这个厌是与生俱来的不喜欢,但是“厌”前面有“敬畏”,敬畏的力量太过强大,强大到容不下“厌”,也容不下其他不悦情绪。“不敢再讨厌”有持续性,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永久。“不敢再讨厌”让人有愧疚感。可见,“不敢再讨厌”超越了其他任何能表现老舍那时心情的语句,舍此无他。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先生,曾经批评部分大学生的演讲堆砌华丽的辞藻,缺乏真切和深刻的思考。老舍先生真切而又朴实无华的表达,正是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真切的”优过“华丽的”不止一点,它让表情达意远离“虚假陈述”,返璞归真,震撼人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践行基础教育的路上要做大量的工作,有的工作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过度解读、曲解甚至错解文本的现象,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偏离语用方向。只有站在作者和编者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扣紧表情达意这一基点,才能靶定语用方向,夯实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质。教师应努力窥探文本细处的秘妙,并将其理性地迁移到习作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避免走偏、走歪、走错,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编后记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本专辑的这几篇文章从读写结合促进语言与思维共生、“静·润”习作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探索了习作教学的新样式,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感官习作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习作展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