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共情达成“四史”教育的实践

2024-04-03 04:56杨永泰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四史共情

杨永泰

【摘 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采取话题共情、文本共情、心理共情和理念共情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课堂“四史”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红色资源 四史教育 共情

情感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对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研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工作之一。我们在进行利用红色资源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发现,从情感培养出发,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可以有效提升课堂上“四史”教育的效果。

一、精研话题引入,促进话题共情

课堂上,有时候,一个合适的话题可以迅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话题共情。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开始就重视有关话题的研究和筛选,从本地红色资源出发,通过分工与合作,精心研究本课程教学可能涉及的话题,经过不断优化积累,目前已初见成效。

课题组首先进行话题认知认同,通过教研和讨论,形成了对话题重要性的共同认知;同时,对什么样的话题容易引起學生共鸣进行研讨。通过近一个月的讨论分析,特别是拿出个例进行细致研讨,我们达成了“什么样的话题才是好话题”的共识。然后,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每个年级依据课程序列进行具体分工。

话题初步选出后,课题组集中进行讨论修改。先是采用头脑风暴方式,进行不记名研评。我们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修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其修改后的话题再进行随机分发,由下一位接着进行修改。三轮次过后,课题组成员再面对面讨论每一个话题。确定某个话题可以采用后,再思考具体更适合哪个年级序列。等所有话题全部确定后,再对话题应用进行综合排序编入使用体系。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一课,我们引入了“平民小学”的话题。这个话题在运用过程中深受学生喜欢。因为在龙岩市有个“树槐堂”,就设有“平民小学”。平时很多学生都到这个地方玩,多数学生都非常熟悉,但他们有的人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感到这个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虽小,却还分出地方创办小学,懂得了其意义所在。因为事情就在自己身边,学生的兴趣点容易被激发,他们对学校的变迁,特别是对以前非常简陋的学校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红色资源,更了解了我党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教育的重视。

二、深研课程文本,搭建文本共情

深研文本就是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找出容易与本地红色资源相结合的部分,通过对文本的形象化解读,让本地红色资源与文本发生深度契合,从而促进“四史”教育的落实。从文本内容看,能够和本地红色资源结合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为了让课程教学有机化,做到科学地结合内容,课题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从总体上规划布局具体结合点,消除文本盲点,实现课程与本地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推进“四史”教育的深化。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师为深化“四史”教育与文本的结合,课堂上让学生选读《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史》,其中形象的革命志士的斗争故事,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以及为了这份责任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检查阅读进度,而且还抓实落实程度,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及时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给予学生阅读提示。同时,教师组织好小组讨论,充分给予学生课堂讨论、发言的时间。整个过程做到细致、周全、可控、到位。如此一来,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很好的拉伸,课堂张力也变得丰满。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道理,更是深入思考后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共鸣才是让“四史”教育真正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关键。这样的课堂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情感共情的培育场所。在情感激荡中,学生实现了思想认知的升华。

三、认知学生心理,形成心理共情

话题共情、文本共情都是短时间内外部刺激下的认知过程,而形成稳定的、常态化的心理共情,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做好“四史”教育的稳固性情感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育。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尤其要注意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的差异性。我们始终认为,只有适合学生心理层次的课堂设计才是有效的课堂设计。在与本地红色资源的结合上,教师要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一二年级,教师主要解决的是基本的认知问题,或者是一个比较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浅层次认知。从三年级开始,教师应逐渐加深课程认知,依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促使学生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不断提升。

比如,教学1-6年级有关的家庭话题,我们在处理文本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阶段,提出逐层理解、循序渐进的“心理自我”建设之路。首先,构建的是“家庭”的概念,其外延也是比较窄的,就是父母孩子;然后,逐渐扩展外延,包括爷爷奶奶,再扩展至包括姥爷姥姥,继续扩展为“家族”,包括叔叔、堂兄弟姐妹等。如此通过不断扩展其外延,使内涵逐渐丰富起来。进而,教师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懂得“革命大家庭”的概念,进而懂得什么叫“志同道合”,由此进一步拓展革命的价值和意义:革命者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更大的“家”“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心理共情强调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课题组专门组织课程教师学习学生心理学,不仅从理论层面提升自己的心理学水平,更通过研讨和课例分析,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深深体会到,能否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是能否达成“心理自我”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备课的功夫要下到“诗”之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把握学生心理,还需要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紧密结合课程,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阶段性心理特征的把握,很能考验一个教师的水平。

四、引导学生理念,构建理念共情

由情感上升到理念,是升华,也是成熟。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坚持。为学好理念,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课题组成员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课题组深入研究了古田会议旧址资料,对红军司令部等文献也进行了深入研读,对新泉整训精神、“大榕树讲坛”以及夜校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由此议定,在课堂上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民、不怕牺牲等理念。也由此,我们对党史有了更切身的理解。

由于从1-6年级跨度较大,有时中途还有任课教师的调整,因此做好理念构建的连续性非常重要。为此,课题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统筹规划六年的理念形成体系,使课堂教学有章可依,避免了碎片化和无序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效果。截至目前,课题组所形成的文字材料已经经过了多轮修改,而且随着课题的不断推进,我们对本地红色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好的把握,在共情手法的使用上逐渐驾轻就熟。学校每学期还专门要求课题组进行讲课比赛,通过层层磨课,不仅课题组成员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也让利用共情手法推进红色资源的运用,落地到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史”教育之中。

总之,有效构建情感共鸣、形成情感共情,可以实现利用红色资源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四史”教育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陈秀丽.“四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思考[J].考试周刊,2021(98):145-147.

[2]钱莹莹.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J]. 少先队活动,2020(11):29.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四史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队史连“四史”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