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帅 张 为※ 范慧婕 傅应昌 赖逸贵 李孔正 莫素莹 杨芳华
(1.阳江市人民医院治未病科,广东 阳江 529500;2.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脑病科,广东 阳江 529500)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本病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致残率明显升高[2]。便秘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左右,临床以排便困难、大便干结、便后乏力、排便周期延长等为主要表现,常可伴有腹部胀满不适、腹痛等症状。患者排便用力造成腹压增高,随之可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升高,会增加再次中风的几率[3,4]。因此,如何规范、安全、有效地干预中风后患者便秘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目前西药治疗中风后便秘多用促胃动力药、泻药、灌肠剂及微生态制剂等,临床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及耐受,远期效果不甚理想,且容易引起结肠黑变病、电解质紊乱、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5]。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传统中医外治法应用于中风及胃肠道疾病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中风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便秘等症状,且现代康复学认为,运动疗法可以增加局部肌肉收缩力,提高神经系统灵敏性,促进神经缺损及关节、肌肉功能恢复[6]。大量临床研究[7,8]发现,中风后便秘患者病机以气虚为本。本课题运用现代康复锻炼Kegel运动联合穴位贴敷治疗33例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排便情况及腹胀、乏力等临床症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1 月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脑病科住院的中风便秘(气虚型)患者6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3 例。其中,对照组男15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63.59±7.08)岁;病程7~28 d,平均病程(18.34±1.93)d。治疗组男17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65.16±6.73)岁;病程7~30 d,平均病程(19.02±2.05)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阳江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中风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9]:(1)突然出现单侧肢体乏力、口舌歪斜、言语不清、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眩晕、吞咽功能障碍、饮水呛咳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可见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症状,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2)影像学检查:24~48 h头颅CT扫描可见梗死区低密度改变或出血病灶中心高密度改变,脑梗死头颅MRI检查提示T1、T2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 血管成像(CTA)明确闭塞或狭窄血管的部位,脑出血头颅MRI 提示病灶中心呈高密度改变,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3)患者可有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剧烈运动、劳累、情绪激动等卒中诱发因素。
便秘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1)大便干硬,排便间隔时间超过2 d;(2)重者排便困难,如栗状,或伴疲倦乏力、纳差、腹胀等不适。气虚型便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大便干结或软,排便乏力,便后汗出,神疲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或弱。
1.3 纳入标准(1)年龄45~75 岁;(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0 分;(3)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肠道有急慢性炎症、肿瘤、息肉、感染性疾病等病变者;(2)有严重的肝、肾、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者;(3)近1 个月有手术史及近2周服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者;(4)合并精神疾患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参照《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11]中的相关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加强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前后二阴的护理,给予控制血压、营养脑神经、改善脑部循环、维持水盐及电解质等营养平衡、预防并发症等一般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厂家: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523,规格:100 mL∶66.7 g),每次30 mL,每天1 次,连续服用2 周。治疗组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Kegel 运动锻炼,患者平卧位,双腿屈曲稍分开,做深而缓慢的呼吸运动,吸气时肛门、尿道最大程度的收缩并保持5 s,随后放松,休息5 s 后重复锻炼,每次20 min,每天3次,连续锻炼2周;同时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组成:火麻仁、陈皮、黄芪、白术、当归、大黄、枳实(比例:3∶1∶1∶1∶0.5∶0.5∶1)。将以上中药研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取拇指甲大小置于圆形空贴处(约1 cm×1 cm),敷于神阙、气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6穴,每次2 h,每天1次,连续贴敷2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参照《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1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分为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难度、大便性状、疲乏、纳差、腹胀7 项,按症状严重程度将轻、中、重度依次记1、2、3分。
1.6.2 疗效判定参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治愈:大便每天或隔天1 次,排便通畅,大便转润;有效:3 d 以内排便1 次,大便转润但排出不畅;无效:排便无改善,大便干硬,排出不畅。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运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5.47±2.621)2)8.07±2.031)例数33 33治疗前15.02±5.21 14.93±4.67
我国中风的患病率高达1596/10 万人,是我国居民第三大死亡因素[13]。脑肠轴等相关学说认为,脑与肠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故有“脑肠同病”之说。中风后便秘的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4]认为这与中风多为中老年人好发疾病有关,患者年龄较大,脏腑功能下降,机体代谢减慢,加之患者长期卧床,排便习惯改变,饮食过于精细,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减慢,从而引起便秘。便秘不仅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排便用力等因素还会大大提高中风复发几率,影响预后。目前,西药治疗便秘多用泻下药、灌肠药等,虽能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等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容易诱发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中医外治法应用于本病历史悠久、效果确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大便难”“后不利”等关于便秘的记载,后世医家又有“大便不通”“大便秘结”等文献记载。有关其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提出:“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胃肠积热,津亏热结,糟粕阻塞肠道而成,治疗上古代医家提出大麻仁丸、润肠丸、桔梗枳壳汤等,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景岳全书·秘结》有言:“秘结证,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说明老年人、素体虚弱及久病之人之便秘与气血亏虚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病多为年老体虚或久病患者,患者阴阳气血平衡失调,加之长期卧床,脏腑功能亏虚,肺脾等脏腑气虚,气虚大肠无力推动以致糟粕内停,治疗上应补益脏腑气血、调整阴阳平衡,以润泽糟粕,使大肠传导有力,促进排便。
Kegel 运动是1948 年美国阿诺·凯格尔医师提出的,围绕肛周、直肠平滑肌及盆底肌的一种现代康复收缩锻炼,通过模拟排便动作,经反复收缩、放松自主运动锻炼盆底肌群及提肛肌功能,以达到缓解便秘的作用。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阴平阳秘,则百病不生。《黄帝内经》提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通过吐纳、导引、按跷等各种运动方式,可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这与Kegel 运动等现代康复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目的一致。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患者元气不足,全身活动功能低下,胃肠运化功能减退,导致排便乏力,通过Kegel 运动锻炼提肛肌力量,达到益气扶正的作用,同时刺激大脑神经,调节肠道功能,使患者产生便意,有利于排便。正如《诸病源候论》曰:“肛门为大肠之候”,通过运动功法锻炼魄门,使魄门启闭有度,有助于大便排出。邸英莲等[14]发现Kegel运动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能明显缓解中风急性期虚秘患者的排便情况,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效果优于单纯耳穴压豆及大黄碳酸氢钠片治疗。叶华韵[15]的一项研究显示,电针联合Kegel 运动治疗中风后便秘,在改善患者排便困难、便质、排便不尽感及患者心理症状等方面效果均优于苁蓉通便口服液治疗。
贴敷疗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草药捣碎、磨粉敷于皮肤、经络腧穴或患处,通过局部皮肤、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在我国起源已久,早在《周礼·天官》中就有关于外敷疗法、药物腐蚀法等治疗疮疡的记载,如“疡医掌肿痛,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祝药指敷药在患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瓜蒌根捣碎贴敷治伤,并载有续断膏、雄黄膏等多种外用膏药。贴敷疗法早期广泛应用于疮疡肿痛等外伤疾患,《理瀹骈文》把该法治疗范围推广到皮肤、五官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中,还提出外治法可“以膏统治百病”,并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制、遣方用药原则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对后世医家使用外治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穴位贴敷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对于腹胀、腹泻、便秘、呕吐等胃肠道疾病效果确切。龚志荣等[16]运用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240 例,能明显改善患者排便情况、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自主排便能力,且无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张玉峰[17]使用穴位贴敷疗法将白术、大黄、木香等研末贴敷于脾俞、天枢、上巨虚穴,每天1次,2周后发现患者便质、排便情况、直肠及腹部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P<0.01)。本课题使用火麻仁、陈皮、黄芪、白术、当归、大黄、枳实贴敷于神阙、气海、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穴治疗便秘,神阙、气海均为任脉要穴,具有固本培元、益气扶正、和胃理肠等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该穴理上、理中、理下,具有调理胃经气血、补中益气等作用,是治疗胃痛、腹胀、便秘等胃肠道疾患的要穴;天枢亦为胃经要穴,现代研究[18,19]表明,该穴具有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调理肠道功能紊乱的作用。本方重用火麻仁润肠通便,黄芪、白术、陈皮补气健脾以扶正,陈皮、枳实兼理气消积,当归养血润肠通便,大黄泻下通便,全方具有益气健脾、理气消积、润肠通便之功效。
本研究使用穴位贴敷联合现代康复锻炼Kegel 运动治疗中风后气虚型便秘患者,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排便情况及疲乏、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