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英 汤国芳 林锡波
(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江苏 无锡 214000)
肩周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肩、五十肩等,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本病是多种原因所致的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集痹证、痛证于一体,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为特点,尤以外展、外旋和内旋后伸活动为主[1]。在临床上,肩周炎多采用门诊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效果欠理想。而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绿色、高效、无不良作用的特点,其中腕踝针在治疗痛症方面效果明确、药物罐技术在治疗痹证方面效果显著[2,3]。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联合药物罐治疗肩周炎,观察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80例肩周炎患者均为2021年3月—2021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 组、B 组、C 组和D组,每组20例。四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四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1)符合《外科学》[4]中肩周炎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寒湿痹阻证辨证标准;(3)年龄35~80岁,性别不限;(4)病程<6 个月;(5)肩关节疼痛,4 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8分;(6)门诊随访治疗,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1)肩关节结核、颈椎间盘突出症、骨肿瘤、肩袖损伤者;(2)由急性外伤、脱位、骨折、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肩痛者;(3)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肿瘤、精神疾病、认知沟通能力障碍者;(4)存在腕踝针及药物罐技术的禁忌证者;(5)拟纳入或已纳入其他临床研究者;(6)其他原因致无法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A 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97,规格:每粒75 mg)口服,每次75 mg,每天1次,连续治疗3周。
1.4.2 B 组在A 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治疗。根据腕踝针分区理论,结合患者疼痛部位,在患侧腕部相应穿刺点行腕踝针治疗,留针1 h,治疗前3 d,每天1 次,3 d后改为隔日1次,连续治疗3周。
1.4.3 C 组在A 组基础上予药物罐治疗。遵医嘱将散寒除痹、通络止痛的中药放入纱布袋,扎紧袋口,与竹罐一同放入电热锅中,加入约4000 mL 清水至没过药包及竹罐,煮开10 min 备用。患者取坐位,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三俞、臂臑、肩井、天宗、阿是穴,用镊子把竹罐从药液中夹出,罐内不留药渣,罐口向下在干毛巾上拍动3~5下,待温度适宜(以拔罐者手感不烫为度)时迅速吸拔于相应部位上,留罐5~1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周。因拔罐后会产生局部瘀斑,故将上述穴位分为2组,逢单日拔第1组穴位,逢双日拔第2组穴位。协定方:透骨草30 g,川椒20 g,川乌30 g,艾叶20 g,威灵仙20 g,桑寄生20 g,桑枝10 g。
1.4.4 D 组在A 组基础上予腕踝针联合药物罐治疗。其中腕踝针治疗方法及疗程同B 组,药罐治疗方法及疗程同C组。
1.5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治疗前,治疗后1、7、14、21 d 采用VAS 评估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VAS 评分范围0~10 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2)肩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21 d 采用肩关节功能Mallet 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肩关节功能恢复越好。(3)治疗总有效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相关标准制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肩周疼痛、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肩周疼痛、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率≥95%;显效:肩周疼痛、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率为70%~94%;有效:肩周疼痛、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率为30%~69%;无效:肩周疼痛、肩部活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率<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K-S 进行正态性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再采用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比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四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四组治疗后1 d、7 d、14 d、21 d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 组降低最显著(P<0.05)。见表2。
表2 四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K-S,分)
2.2 四组患者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比较治疗前四组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四组治疗后1 d、7 d、14 d、21 d的肩关节功能Mallet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升高最显著(P<0.05)。见表3。
表3 四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比较 (K-S,分)
2.3 四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四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但D 组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A 组、B 组和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四组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认为中老年人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健、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经脉,致筋结肩凝,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致肩部肌肉萎缩[7]。中医治疗以补益气血、调补肝肾、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为主,包括药物治疗、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等[8]。而腕踝针、药物罐等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无毒副作用,其疗效等同于或高于针刺、推拿等必须由专业医师执行的外治法[9]。
腕踝针疗法是一种只在腕踝部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方向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特色疗法,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心曙教授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总结而来。《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说明十二经脉都是分属于皮肤各个部分的。十二经脉之气布散到体表,沿十二经脉的走向形成十二皮肤区域,即为“十二皮部”,肩周炎患者感受寒湿之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根据腕踝针分区理论,结合患者疼痛部位,在患侧腕部相应穿刺点行腕踝针治疗,恰是运用了十二经脉之皮部的远治法。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独或组合取上4 区、上5 区、上6 区,患者VAS 评分下降显著,肩关节功能Mallet 评分上升明显,可见腕踝针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度。
药物罐是以中药浸煮的竹罐吸拔于穴位或病变部位而发挥作用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10]。明代《外科正宗》指出:“药煮热竹筒一个,按在疮口上,血脓水满了,竹筒子自然落下……”,首次提出了以中药煮竹罐用于临床。药物罐疗法因所用药物的不同,主治疾病也不同,适应证很广,尤其适用于寒证、痛证、慢性虚性疾病等。本研究煮罐的中药协定方中,透骨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川椒温中止痛,艾叶散寒止痛,桑寄生祛湿强筋,桑枝爽利关节,诸药合用共奏散寒除痹、通络止痛的功效。药物罐在普通拔罐机械刺激的基础上,增加了温热刺激和药物刺激:温热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排出,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加强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并且通过腧穴、经络将药物作用发挥到最大。
综上所述,腕踝针联合药物罐治疗肩周炎,远治近治相结合,针药并举,有效改善了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症状,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且大大提高了临床痊愈率,使患者更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但是,本研究各组均采用了非甾体抗炎药口服,未能比较单纯中医护理技术与药物间的疗效差异,且样本量较小,今后将调整设计进一步研究单纯的中医护理技术联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从而为减少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此外,随着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不断培养、中医护理专科门诊的不断发展,采用中医护理技术治疗肩周炎将更具优势,既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又能补充门诊中医药服务队伍,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值得临床推广。但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落实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必须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难度分级,对执行护士进行技术准入考核,以保证“辨证施术”的质量,从而保障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