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成晓 李红岩
【摘 要】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高质量财会类人才,应遵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深入开展专业思政研究。针对财会类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专业思政新的解决方案,即“点—线—面”模型(PLS模型)。创设描述了“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由部分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建构展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践路径。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演示PLS模型的闭环运行场景,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思政的研究思路,厘清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为构建专业思政新格局提供可行范式,为其他学科的专业思政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会类; 课堂思政; 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 PLS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7-0156-06
一、引言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不仅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教育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财会类专业应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坚定不移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质量财会类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改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要求“专业教育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最本质的内涵是以课程为基础,遵循知识传授规律,彰显思政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力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思政”强调基于专业特质,以专业为载体,从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出发,科学构建专业育人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密不可分,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区别在于课程思政聚焦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与成效,专业思政探寻的是专业育人价值体系建设与回归的整体问题,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
2023年2月,财政部发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简称《规范》),旨在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关于印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财会〔2023〕1号)[ 2 ]要求“应当推动高校财会类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规范》要求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财会类专业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财会类专业育人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工作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规范》要求,这是财会类专业科学开展专业思政改革工作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
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仅停留在课程层面已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推动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演进成为当务之急。财会类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研究是对专业育人顶层设计的创新尝试,是突破现有课程思政研究局限,将专业育人工作提升至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教育特征的专业层面。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专业思政不是对课程思政进行迭代或叠加,而是基于课程思政改革,强调协同机制建设,对专业育人工作进行整体谋划与布局,进而最大化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育人总目标。
高校财会类专业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专业层面上创设会计职业道德融入课程体系的顶层规划模式,通过统合“专业课程承载思政育人”的分目标,彰显课程体系“专业思政引领育人”聚合效应,这既是顶层设计的战略革新与布局,更是促进课程思政的协同、聚合,进而形成专业育人新生态的跃迁和升华。研究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逻辑与建构路径极具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新时代思政育人政策内涵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 4 ]。202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5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6 ],这是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研读有关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指明的改革方向,不仅强调开展课程思政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还进一步明示了对课程体系协同育人工作的更高要求。
(二)财会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财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等方面。周竹梅等[ 7 ]指出,会计课程思政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会计知识包含的思政元素,从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诚信为本、恪守敬业谨慎的职业操守等方面组织。刘迅等[ 8 ]探讨了思政与会计专业结合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思政平台搭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和教学模式多元化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提升路径。陈怡琴[ 9 ]指出,财经类高校应从国家经济战略、财经理论、经济实际等角度,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搭建育人平台等实施路径。尹律等[ 10 ]号召财经类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会计课程思政高水平建设,并指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是基本动力,现代会计师资构建是智力保障。陳晓芳等通过剖析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提出塑造学生价值观需把握“三观”统一,思政元素融入需注重“四步”同行,并从总体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构建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类课程思政延伸与拓展研究
除财会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将课程思政的研究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刘国城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设计、教材资源开发、示范引领推广等层面,探索了会计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段金锁[ 11 ]研究指出,财务管理一流专业的建设需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要素融合,并从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健全课程思政教师发展机制、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思政的实施路径。尹夏楠和孙妍玲[ 12 ]提出,在会计学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应明确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殷俊明等指出部分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建设忽视财会类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存在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的问题,并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建设路径。这些研究为推进财会类专业思政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四)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财会类课程思政改革的文献中以一门课的研究较为多见,且主要集中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贯彻、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及财会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方面。有关专业思政育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整体实施路径和问题、措施层面。有关专业思政顶层设计和具体践行模式的研究较少,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受益面大具有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的范式,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未能准确查阅到。从财会类专业育人需求出发,提出并论证专业思政新范畴,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演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逻辑和建构路径,可为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德才兼备的财会类专业人才提供系统支持。
三、财会类专业思政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专业思政是实现专业育人目标的系统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脱离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是通过课堂教学予以落地。对于能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在潜移默化中执行思政价值引领的课堂教学和育人过程,本文暂尝试将其简称为“课堂思政”。高校财会类专业在开展专业思政改革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剖析这些问题是研究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演进逻辑与建构路径的必要前提。
(一)专业思政育人理念传递不均衡
专业思政育人理念传递不均衡弱化了专业思政对课程思政、课堂思政育人实践的统领作用。在财会类专业中,专业思政育人理念涵盖的特定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属于顶层设计范畴,需要借助课堂思政、课程思政融入育人实践,进行均衡承接和传递。但在实践中,一方面是个别维度面被高频传递,如诚实、守信能深入且根植于学生心灵,形成专业与思政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存在被低频传递的维度面,如守责、敬业、创新、担当等成为“木桶原理”中的“短板”。
(二)课程之间思政协同机制不健全
课程之间思政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专业课程的育人工作很难实现协同效应,即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力量无法在围绕专业思政进行紧密联系和互动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具体来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财会类专业的学分设置要求是140—160学分,大多数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15门左右,但这些课程之间未能有效建立起协同承接和联动实现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的机制,课程育人力量相对孤立让专业思政育人综合成效遭遇“拦腰斩”。
(三)课堂思政元素逻辑主线不清晰
课堂思政元素逻辑主线不清晰导致课程本身无法统合各个课堂的育人功能,零散蜻蜓点水后呈现的是不痛不痒之触动,无法围绕财会类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实施深层润心、系统化人的联动工作。具体来讲,财会类专业中各课程多点散发的思政元素因没有进行有机统整,未充分进行协同设计,缺乏主题渗透和主线引领,使各种形态的思政元素成为课程的简单附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很难理解和关注到思政元素的深层次意义,更难形成转变思想和塑造价值观的内生力量。
(四)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素养不过硬
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素养不过硬将限制课堂思政与课程思政中教师育人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财会类专业的思政育人实践工作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理论,但专业教师可能由于缺乏思政教育相关背景和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和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财会类专业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但专业教师可能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或者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思政案例资源,降低了结合专业特质进行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财会类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逻辑与建构路径
专业思政“点—线—面”(Point-Line-Surface)模型(简称专业思政PLS模型),将思政元素比作“点”,课程思政喻为“线”,专业思政设成“面”。专业思政PLS模型创设从“课堂融‘点育人”到“课程连点成‘线”再到“专业汇线成‘面”的“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部分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建構从“明晰专业育人维度‘面”到“循面分解课程思政‘线”再到“沿线挖掘思政元素‘点”的“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整体到部分的实践路径。该模型站在专业思政顶层设计的高度上,为课堂思政、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协同、升级、跃迁过程绘制可视化方案,具体如图1所示。
(一)专业思政PLS模型运行机理
在专业思政PLS模型中,“P”代表沿着课程思政主线统合、挖掘,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L”是经深度凝练可以体现课程育人精髓的课程思政逻辑主线;“S”代表从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培育需求出发,对专业育人理念进行分解形成的专业思政维度面。
1.秉承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传递专业思政育人理念
专业思政PLS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专业建设和育人工作秉承系统思维与整体观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13 ]的前提下,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坚持学习,守正创新”的核心要求,结合财会类专业自身的特质来构筑专业思政育人理念,明晰专业思政育人理念维度面,部署、指挥承接和传递工作。
2.优化课程育人一体化机制,建设课程联动育人生态
专业思政PLS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优化课程育人一体化机制,在财会类专业中植入专业教师全员参与、专业课程全部联动、思政要素全程贯穿的系统支持,创建课程联动育人新生态。在纵向衔接、横向匹配的立体化协同共育机制中,让学生通过不同课程持续接触和深化理解专业核心价值观。例如,某一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配合,通过跨年级课程设计,逐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层次。
3.编制TOC版课程教学大纲,聚合思政元素育人主线
专业思政PLS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编制TOC版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梳理,通过分类聚合形成思政元素育人主线,并沿线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工作。TOC版教学大纲基于TOC(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课程理念,引用OBL(Outcome-Based Learning)評价技术,强调教学目标驱动教学、教学目标导向评价、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过程化评价学习成效等。
4.优化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打造一高三优育人主体
专业思政PLS模型的有效运行需要优化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高校应聚焦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将具备高尚的师德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专业教师的首要遴选条件,开辟阶梯化和系统化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契合财会类专业育人需求的教师评价体系,打造政治站位高、人品德行优、业务能力优、学生评价优(简称“一高三优”)的教师团队,为专业育人工作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创设专业思政PLS模型演进逻辑
1.课堂融“点”育人,打造专业课堂育人工作阵地
课堂融“点”育人,打造专业课堂育人工作阵地是指在演进逻辑指引下,在每一堂课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点”,蓄力打造育人工作主阵地。融“点”育人落实在课堂实践中,要对照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具体化、可视化、生动化、生活化的教育要素,并将教育要素落细、落小、落实,予以充分展现和深层润化。
2.课程连点成“线”,贯通专业课程育人工作主轴
课程连点成“线”,贯通专业课程育人工作主轴是指在成功融“点”育人的基础上,推进由局部的“点思维”向整体的“线思维”、从“散点分布思维”向“线性规划思维”、从单项思维向协同思维的逻辑转变,发挥课程思政逻辑主线的聚合作用,将课堂的“点”进行有机链接,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按照接收、认同和践行的逻辑逐步强化。
3.专业汇线成“面”,支撑专业思政育人工作理念
专业汇线成“面”,支撑专业思政育人工作理念是指在有效连点成“线”后,各个主线自然汇合、跃迁为专业思政育人维度“面”,各维度“面”相互支撑即形成立体化专业思政育人理念。汇线成“面”突显整体引领的育人保障机制,使学习更连贯、认识更深刻、育人更有广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思维等进行系统转化。
(三)建构专业思政PLS模型实践路径
1.明晰专业育人维度“面”
明晰专业思政育人维度“面”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坚持立场,结合财会类专业自身独特历史传统、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建设基础,明晰形成师生心理认同、行动自觉、主动践行的专业思政育人维度“面”,并在“面面交互”中形成专业思政育人理念,以统领专业育人工作。
2.循面分解课程思政“线”
循“面”分解课程思政“线”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具体以响应专业育人维度“面”,符合课程本身思政目标,能统合各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主线予以执行。多门课程主线的共蕴互促和协同推进,即可生成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的思政育人合力。
3.沿线挖掘思政元素“点”
沿“线”挖掘思政元素“点”为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提供驱力和统合思路。课程思政主线是统合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工作主轴,可引导教师沿课程思政主线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具体策略,利于思政元素进行可视化、联动性的有序呈现。
五、专业思政PLS模型的实践案例演示
为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专业思政PLS模型的演进逻辑和建构路径,以D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演示专业思政PLS模型的运行场景。D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基于“守正、创新、诚信、担当”专业思政维度“面”的整体设计,提炼各课程的思政主线,并沿课程思政主线精准挖掘和统合课程思政元素,然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思政元素进行了系统呈现,具体如图2及表1所示。
(一)专业思政维度面“S”的分解明晰
D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照《规范》,结合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形成由“守正、创新、诚信、担当”组成的“四维一体”专业思政育人理念。
1.守正:塑造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价值观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在工作中要处理大量的金钱和利益关系,容易受到诱惑和挑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强调责任、公正,明确职业道德底线,避免贪污腐败,保持清正廉洁。
2.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经济形势,需引导学生探索新理念、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3.诚信:弘扬诚信文化,杜绝财务造假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如财务报表准确性、信息披露真实性等,因此专业思政育人方向要注重培养学生讲规矩、守信用的意识,加强学生对诚信文化的认识,避免财务造假和违法行为。
4.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担当意识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承担企业财务决策和资金运作的重要职责,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财务工作不仅是为了企业利益,更是为社会发展和稳定作贡献,要培养学生的风险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课程思政主线“L”的承接凝练
1.“L”在模型中担当中部链接角色
遵循财务管理专业“守正、创新、诚信、担当”四个专业思政维度面“S”的具体指向,让“L”在PLS模型中承担中部链接角色,在课程体系架构中有机嵌入思政育人主线。选择13门专业课程为样例,展现课程思政主线对专业思政育人维度“S”的支撐效果。
2.“L”在模型中支撑维度面“S”
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功能,对专业思政育人维度面“S”进行承接,各门课程要有重点地承接不同的维度“S”。例如:成本会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成本分析及核算,课程思政主线为“精准核算,诚信致远”,重点承接“守正”“诚信”。
3.“L”在模型中统合思政元素“P”
财务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主线“L”均不相同,具体需对课程中分布和蕴含的思政元素“P”进行收集、挖掘、分类、聚合,形成有高度、有深度、易理解、可执行的思政元素主线“L”。
(三)思政元素点“P”的统合执行
以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为例,展示课程响应“守正、创新、诚信、担当”的专业思政育人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及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思政主线,围绕课程思政主线统合、挖掘思政元素点,并有机嵌入TOC版课程教学大纲对应教学模块,为课堂育人提供指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以往课程思政实践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专业思政这一新范畴,厘清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创设描述了“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部分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建构展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践路径,从而形成多维度支撑、整体性联动的专业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专业思政PLS模型不仅适用于财会类专业,而且可为其他学科的专业思政“提质增效”拓展思路,为推行蕴含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和多元性思维的专业思政改革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2]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财会〔2023〕1号)[A].2023-01-12.
[3]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9-03-19.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A].2019-08-14.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A].2021-05-28.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 周竹梅,宋岩,李海廷.以“七一”重要讲话引领会计课程思政教学[J].会计之友,2021(21):158-161.
[8] 刘迅,何梦琪,张庆.思政嵌入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55-57.
[9] 陈怡琴.加强财经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89-95.
[10] 尹律,戚振东,张佳欣.学习“七一”重要讲话 提升会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J].会计之友,2021(24):157-160.
[11] 段金锁.新商科背景下财务管理一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财务与会计,2023(15):78-79.
[12] 尹夏楠,孙妍玲.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127-129.
[13] 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