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爱 沈志慧
【摘 要】 “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选择与实施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差异性影响。以2019—2021年A股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样本,依据专利信息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自主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以及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实证检验了企业实施不同技术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对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效果更显著;当企业处于竞争激烈行业时,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更能有效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实施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更显著。研究对国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建设意义,同时对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制定,进一步发展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专精特新”; 技术战略; 专利数量; 专利质量; 行业竞争度; 企业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4.3;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7-0023-0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特征的“专精特新”企业拥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已逐渐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和持续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未来,“专精特新”企业将进一步朝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向发展,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因此,发展战略特别是技术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培育路径的选择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上。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路径的选择上,一些学者针对企业内部发展展开研究,如刘昌年和梅强[ 1 ]研究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以及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对提升创新能力的影响,江胜名等[ 2 ]探究通过精细化管理以及制定人才导向与创新激励战略来完善企业制度环境;另外一些学者针对企业外部助力展开研究,如陈武元等[ 3 ]考察了强化政策支持和优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在研究影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因素上,考虑内在因素,毛军权和敦帅[ 4 ]认为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及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均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考虑外在因素,通过中央及地方财税政策支持以及创新政策支持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5 ]。综合来看,现有学者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路径及企业发展的研究中鲜有涉及企业技术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企业技术战略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企业谋划建立长效发展路径,挖掘企业创新发展的更多优势。因此,“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对优化企业培育路径以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另外,部分学者针对影响“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展开研究。一些学者从外部环境角度展开探究[ 6-7 ],例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创新政策以及减税降费的财税政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学者从企业自身角度展开探究[ 8-9 ],研究发现: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知识网络中心度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然而,鲜有学者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探究企业技术战略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并且,基于企业自身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差异,企业采取的技术战略往往不同。因此,针对特定企业群体,研究不同技术战略带来的创新绩效差异有助于识别有效技术战略,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旨在从企业技术战略视角研究不同技术战略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差异影响。首先,本文基于“专精特新”企业专利行为相关信息对技术战略进行划分。依据专利合作度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自主型技术战略与合作型技术战略,并进一步依据专利集中度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拓展型技术战略与连续型技术战略,由此探究“专精特新”企业选择何种技术战略更能有效提高创新绩效,以明确技术战略的创新价值。其次,横向考虑行业竞争差异,探究处于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何种技术战略组合更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使企业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最后,考虑企业技术能力水平,探究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实施何种技术战略组合更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使企业取得持续技术进步,打造企业优势资源。
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已有研究在探究“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路径选择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上,并未考虑企业技术战略发挥的作用。本文从企业技术战略视角出发,探究技术战略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指导作用。(2)不同于以往对企业技术战略的划分方式,本文依据企业专利信息重新划分了技术战略类型,并且深入探究不同技术战略组合产生的差异影响。(3)拓展了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从企业战略层面分析技术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中识别更有效的技术战略组合。(4)进一步讨论处于竞争程度较高行业以及技术能力较强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选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选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马风才等[ 10 ]根据现有研究提出的战略金字塔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企业技术战略,即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根据客户需求并考虑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及技术研发态势,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重点以及核心能力所做的长期谋划。企业不同的技术战略选择会影响企业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实施有效的技术战略会产生持续的创新绩效。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专利信息对企业技术战略进行了重新划分,依据企业专利技术主体主要是企业单方还是多方合作计算专利合作度,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自主型技术战略与合作型技术战略,并进一步依据企业专利技术研究方向是横向拓展还是纵向延伸计算专利集中度,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拓展型技术战略与连续型技术战略,具体划分方式如表1。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有效的技术战略选择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层面。“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小,创新性产出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多数企业处于扩张阶段,对资金需求较大且集中。然而,发展成为单项冠军是“专精特新”企业最终目标,对企业专业化程度以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促使“专精特新”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以开展合作创新,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可以分摊资金、分担风险。另外,横向拓展研发可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寻找突破口,大大降低企业前期研发投入,有助于企业更快地实现创新产出。第二,行业层面。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均可以诠释企业选择合作型技术战略的有效性。“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实施合作型技术战略,使各方有效分工协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各自擅长的领域,从而节省资源,提高创新产出率。同时,多方合作也为“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拓展型技术战略提供了多样化的优势资源,有助于企业走差异化创新道路。另外,“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整体实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降低企业生存风险。第三,国家层面。一方面,国家给予“专精特新”企业的时代重任要求企业加强创新,发挥“补短板”“锻长板”的功效。当前,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替代。为此,需要“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创新,攻克创新障碍,更快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丰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合作型技术战略与拓展型技术战略组合是“专精特新”企业更有效的技术战略选择。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
假设1: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对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更显著。
(二)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行业竞争是企业不确定性的主要外部来源,并且不利于企业创新[ 11 ]。高阶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将影响企业高管决策,企业高管在进行创新决策时需要考虑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态势[ 12 ]。曾伟强等[ 13 ]认为在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企业会减少创新活动,使资源配置更倾向于维持企业生存。但也有学者[ 14 ]指出市场竞争力会鼓励瓶颈企业创新。另外,Prajogo[ 15 ]指出商业环境将影响不同类型创新战略在实现企业绩效方面的有效性。
基于此,当“专精特新”企业处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时,会尽可能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维持企业生存和提高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随之而来,企业技术战略也要适时变更。一方面,维持企业生存发展。选择自主型技术战略意味着高投入和高风险,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王新成等[ 16 ]认为合作型技术战略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可以较好地分散和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高克服创新障碍的能力,在保障企业生存的前提下,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现有研究表明,当企业面临较为激烈的行业竞争时,企业将增加协同创新意愿。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当“专精特新”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横向拓展创新相较于纵向连续创新的技术难度小,能够更快地产出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短期收益,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当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时,经理人在管理防御动机的驱使下在创新投资中表现出规避损失的保守性。综上所述,处于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关乎其生存与发展。在该情境下,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合作型技术战略与拓展型技术战略组合以达到更好的创新绩效。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2。
假设2:处于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更显著。
(三)不同技术能力水平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
熊彼特指出技术能力是企业创新资源累积与运用的基础,是企业快速创新的核心。Kang等[ 17 ]研究表明企业技术能力水平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行为。Acemoglu等[ 18 ]通过研究企业前沿技术差距,发现技术领导者的战略选择明显有别于技术追随者,技术差距会影响企业模仿创新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王新成等[ 16 ]在探究技术能力对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时指出,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正确选择和实施创新战略的基础。
技术能力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在禀赋,对企业技术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合作型技术战略与连续型技术战略组合。一方面,企业自有资源水平。“专精特新”企业自身资源拥有与获取有限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阻力,而当企业实施合作意愿更强的创新战略时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弥补企业内部资源的不足[ 19 ]。Kang等[ 17 ]研究表明技术能力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企业技术能力越强,行业地位也会越高。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其已经在某一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通过在该领域持续深耕可以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进而获得较高行业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市场竞争水平。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在合作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支配权和话语权[ 16 ]。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此时,选择合作型技术战略既可以在合作关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提高创新收益和保护自身核心技术,又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与分散创新风险,从而使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并提高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专注于某一技术领域,可通过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占领技术高地,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综上所述,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企业基于自有资源及未来发展方面的考量,會优先选择合作型技术战略与连续型技术战略组合以达到更好的创新绩效。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3。
假设3: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对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9—2021年A股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相关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来源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ST、*ST企业样本;(2)剔除没有专利申请数据的企业样本;(3)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剔除变量缺失值严重的样本。最终得到“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样本共计679家。同时,为避免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创新绩效,由于专利的及时性更强,数据容易获得,并且可以反映企业创新产出结果,因此,选用企业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借鉴郭斌等的研究,用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两个指标分别衡量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其中,专利数量用“专精特新”企业每年专利申请数量衡量,专利数量越高代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越高;专利质量用“专精特新”企业每年专利的累计被引频次衡量,专利被引次数是专利影响力和经济价值的体现,是衡量专利质量最常见的指标。
2.自变量
本文参考郭斌等的处理方法,使用企业专利信息来划分企业技术战略。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划分企业技术战略:依据专利技术主体数量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自主型技术战略与合作型技术战略,进一步依据专利技术研究方向将企业技术战略划分为拓展型技术战略与连续型技术战略,由此形成2×2组企业技术战略的虚拟变量,分别为自主型—拓展型技术战略(Inde_ex)、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Inde_con)、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Co_ex)、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Co_con)。
具体地,在划分企业实施自主型技术战略还是合作型技术战略上,测算企业专利合作度(Collaboration),用合作申请的专利数量与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来衡量,公式如下:
其中,Z表示企业该年度合作申请的专利数量,W表示企业该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当该值大于样本企业的中位数时,即高专利合作度,认为企业实施了合作型技术战略;反之,低专利合作度,认为企业实施了自主型技术战略。在划分企业实施拓展型技术战略还是连续型技术战略上,测算企业专利集中度(Concentration),基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表示企业各大类专利申请总量,Yi表示企业在i大类(基于IPC分类号)的专利申请数量。当该值大于样本企业的中位数时,即高专利集中度,认为企业实施了连续型技术战略;反之,低专利集中度,认为企业实施了拓展型技术战略。
3.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 20 ],进一步控制了公司运营和财务状况方面的相关变量,包括公司规模、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企业年龄、股权集中度。此外,还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探究“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参考戴金辉关于虚拟变量回归及应用的研究,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 表示核心自变量系数,X是控制变量集合,Firm、Year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j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Patent为创新绩效变量,分别代表专利数量Patent_N和专利质量Patent_Q;Inde_ex、Co_con、Co_ex分别代表自变量自主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Inde_con代表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作为基准组。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全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情况如表3所示。Patent_N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6.023,Patent_Q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5.707,表明不同“专精特新”企业间专利质量和专利数量存在一定差异,这与企业选择实施的技术战略存在一定的关系。Collaboration和Concentration的均值分别为0.109和0.361,意味着有较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选择自主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和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进一步,本文测算了2019—2021年全样本企业Collaboration和Concentration的中位数,以统计各年“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实施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选择实施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和自主型—拓展型技术战略。
(二)模型回归结果
1.“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实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为检验假设1,分别以专利质量和专利数量作为因变量,基本回归结果如表4列(1)和列(2)所示。可以发现,Co_con和Co_ex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相较于自主型—连续型技术战略,“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和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均可显著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其中,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效果更显著,本文假设1得以验证。这说明“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竞争程度较高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
为检验假设2,借鉴于潇宇的做法,使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赫芬达尔指数”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进行计算,即:HHI=∑(Ei/E)2,其中,E=∑Ei,Ei为企业i年度主营业务收入。HHI越小表明同一行業内相同规模的企业越多,行业竞争程度越大;反之,行业竞争程度越小。
表4列(3)和列(4)为构造各种技术战略与行业竞争程度的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探究企业处于不同行业竞争程度时,实施不同技术战略对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影响。列(3)显示Co_ex_HHI的系数为-0.568,在10%水平上显著;列(4)显示Co_ex_HHI的系数为-1.511,在1%水平上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当“专精特新”企业处于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时,即HHI值较小,会促使企业选择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以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假设2成立。
3.不同技术能力水平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
为检验假设3,本文使用前沿技术差距来测度“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水平。参照相关学者的做法[ 21-22 ],以所属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为技术前沿(Front),用技术前沿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作比取对数表示前沿技术差距,即:Dist=ln(Front/Tfp),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使用LP方法测算。Dist值越小,表明企业与前沿技术差距越小,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越高。
表4列(5)和列(6)为构造各种技术战略与企业前沿技术差距的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探究不同技术能力水平的“专精特新”企业选择不同技术战略对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影响。列(5)显示Co_con_Dist的系数为-1.125,在10%水平上显著;列(6)显示Co_con_Dist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当“专精特新”企业与前沿技术差距较小时,即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较高时,实施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假设3成立。
(三)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问题处理
为了避免潜在的样本选择偏差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参照魏志华和朱彩云的处理方法,采用Heckman二阶段法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阶段,根据企业是否申请专利设置哑变量Patapp,将其作为因变量进行Probit回归,得到逆米尔斯比率Imr;第二阶段,將逆米尔斯比率Imr纳入模型(3)重新进行回归。如表5所示,列(2)和列(3)中Co_ex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后,假设1结论仍然成立。
2.采用其他回归模型
考虑到因变量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均为起始值为0的连续变量,OLS回归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采用因变量左侧受限的Tobit模型重新估计,检验结果支持假设1和假设2。对于假设3,结果显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实施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创新数量的提高,但不显著。
3.替换因变量
参照孙自愿等的研究,用对数化处理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的专利质量,以此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将该变量作为因变量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假设1、假设2和假设3依然成立。
(限于篇幅,部分检验结果表略,有需要可向笔者索取)。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2019—2021年我国A股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实施不同技术战略对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效果最明显。(2)当“专精特新”企业处于较为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时,选择实施合作型—拓展型技术战略可以更显著提高企业创新绩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3)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企业会优先选择实施合作型—连续型技术战略实现技术创新,追求技术领先。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如下研究启示:第一,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创新。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中采用合作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占比仅为27%左右,企业协同创新开展不充分。为此,一方面,国家可以为“专精特新”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利用双方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创新,让科研成果实现落地;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为“专精特新”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搭建创新合作交流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外部学习资源,也为企业间协同创新创造机会。第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比如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通过协同创新可以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同时,可以利用合作带来的多元化优势进行创新成果的横向拓展以快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与行业竞争力。第三,“专精特新”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水平。“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比为5.3%,平均研发人员占比为19.4%,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企业要继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以及科研人才培养。另外,随着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要有的放矢地将企业资源聚焦某一优势技术领域,通过在该技术领域持续深耕打造企业技术高地,提高企业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昌年,梅强.“专精特新”与小微企业成长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5):126-130.
[2] 江胜名,张本秀,江三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态势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78-91.
[3] 陈武元,蔡庆丰,程章继.高等学校集聚、知识溢出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J].教育研究,2022,43(9):47-65.
[4] 毛军权,敦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1):150-160.
[5] 汪合黔,陈开洋.创新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微观证据[J].南方金融,2022(11):22-35.
[6] 曹虹剑,张帅,欧阳峣,等.创新政策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135-154.
[7] 王伟楠,王凯,严子淳.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2):32-44.
[8] AGHION P,REENEN V J,ZINGGALES 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1):277-304.
[9] 辛琳.知识网络、融资约束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2,29(6):18-38.
[10] 马风才,谷炜,杜秀亭.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5):75-79.
[11] 蘇涛永,毛宇飞,单志汶.高管团队异质性、双元创新与企业成长:行业竞争与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6):75-81.
[12] QIAN C,CAO Q,TAKEUCHI R. Top management team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1):110-120.
[13] 曾伟强,李延喜,张婷婷,等.行业竞争是外部治理机制还是外部诱导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4):75-86.
[14] 罗福凯,狄盈馨,李启佳.“专精特新”战略、家族涉入与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6):130-141.
[15] PRAJOGO I D.The strategic fit between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delivering business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171(171):241-249.
[16] 王新成,李垣,马凤连.环境动态性与创新战略选择:企业创业导向和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1,33(4):111-120,182.
[17] KANG T,BAEK C,LEE J.The persistency and volatility of the firm R&D investment: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J].Research Policy,2017,46(9):1570-1579.
[18] ACEMOGLU D,ZILIBOTTI F,AGHION P. 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4(1):37-74.
[19] GUAN J.Comparison study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J].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2002,43(4):30-46.
[20] 辛琳,边婉婷.数字化转型维度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J].会计之友,2024(3):50-57.
[21] 罗长远,吴梦如.美国出口管制、技术距离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2010—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22(10):25-39,135.
[22] BOURLES R,CETTE G,LOPEZ J,et al.Do product market regulations in upstream sectors curb productivity growth?Panel data evidence for OECD count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3,95(5):1750-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