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及训练方法

2024-04-02 12:33:16朱冬梅
艺术大观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节奏听力训练

作者简介:朱冬梅(1970-),女,河南郑州人,高级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美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性作用、造型性作用、风格性作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分析不同作用的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听力训练、节拍训练、节奏模仿能力训练、创造性训练。在不同的训练环节,需要结合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明确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以便为掌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型,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提供依据。进行节奏功能性作用训练时,应当注重选择合理的素材,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大训练中的实践力度,为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音乐节奏;功能性作用;听力训练;节拍训练;多声部合作

中图分类号:J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1-00-03

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具有多种类型。开展训练时,一方面要明确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应用科学的方法。另外,节奏的功能性作用训练要引入多方面实践资源,为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奠定基础。在音乐作品演绎中,应当认识到音乐节奏功能性的重要作用,并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达到优化音乐节奏功能性的作用,通过训练帮助学习者准确掌握音乐节奏目标。

一、音乐节奏的基本要素分析

(一)节奏中的速度

速度是节奏概念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指乐曲进行中的快慢程度,任何的音乐律动都需要以特定的速度作为支持。作曲中也会应用不同的术语表达速度,例如快板、中板、慢板。改变速度的明确标识能够提示演奏者在演奏中改变节奏,歌唱者在歌唱时融入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速度与节奏联系紧密,速度是反映节奏的重要载体,在演绎音乐作品时,不仅要结合速度要求把握演绎的基本标准,也要从个人情绪表达的角度出发,在固定的速度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再创作[1]。由此可见,音乐节奏中速度既是基本标准,也是能够体现演绎者把控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节奏中的律动

律动在表示节奏时,有一定的均匀性要求。有规律的运动能够帮助学习者识别节奏,并针对不同的律动对节奏特征进行判断。律动的速度和律动的状态直接影响整体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曲式结构,也是非常典型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关键要素。通常来说,律动速度较快,主要为了表现欢快激动的情绪,律动速度较为平稳,则一般用来表现宁静、具有抒情性的情绪。由此可见,律动有不同的类型,代表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给音乐创作带来新的元素[2]。创作者往往需要通过组合不同的律动,形成新的乐段组合方式。

(三)节奏中的时值

节奏中的时值是指,在音符融入音乐作品时,需要通过实时变化表现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情绪。在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应用音乐休止符和发音点共同发挥作用,构成基本的节奏。从实质与音乐作品表现效果的关系来讲,时值较短的音律强度相对较大,但稳定性不足;时值更长的音符能够保持相对持续的稳定性[3],同时表示较为缓慢平稳的节奏。通过不同时值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节奏。只要在节拍的起点和落点注重强弱区别,就能形成非常鲜明的节奏。另外,不同时值的音符在构成节奏时,也可以通过组合形成不同的模式。目前,以时值为主导的节奏型包括切分节奏、自由节奏、附点节奏等[4]。在具体的音乐作品创作应用时,可以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选择不同的节奏型。

(四)节奏中的重音

重音是节拍和节奏关系得到明显区分的关键要素。节奏属于以流动的重音作为区分的持续性音乐表现方式。节奏中的重音一般与节拍的结构有关。在节拍中,节奏重音有非常固定的位置,而重音的位置是區分节奏形式的重要条件。另外,节奏中的重音根据不同的节奏形式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当节奏变化时,重音点也会发生变化。

二、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分析

(一)动力性作用

动力性作用是指不稳定因素基础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稳定因素相对而言都有趋向稳定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节奏的变化会产生内在动力的变化。节奏也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向前推进的状态,最终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此种动力在音乐节奏方面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时值长短。音符形式的频率具有密度较高的特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说,丰富的音乐表现方式往往会引入多个音乐形式,用不同的音符和节奏型模式,表现丰富的情感和节奏[5]。节奏的均匀性和非均匀性在整首乐曲中以相互交错的方式呈现。当节奏密度相对较大时,则容易使人感受到音乐气氛紧张,音乐的叙事情绪相对严谨。而长时值的节奏或具有一定均匀性特征的节奏,通常会有均衡、平稳的效果,能够给人带来舒缓情绪、平复心情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的力量和音乐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需要结合音乐作品的创作需求选择适当的节奏型,发挥节奏的动力性作用,创作出更具有生动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例如,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就用连续的四分音符节奏构成了可以合唱的旋律,给人以神圣颂歌的乐感[6]。音乐作品的节奏象征着善良的人们对自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整首乐曲有力量且均匀的节奏型表达出一种处于高位状态的情绪,给人带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感受。欢乐颂曲谱如图1所示。

图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曲谱(部分)

(二)造型性作用

造型性作用是音乐功能中更加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效果。节奏的功能一方面在于通过运动和音乐的变化,将多种节奏型组合成整段旋律。在音乐形象塑造方面,这种通过多元素组合形成的造型效果能够刻画出更生动、完整的音乐形象,还能在组合中表达相对更为复杂、更为立体的情感,这是节奏在组合后形成的典型特性,也是节奏在诊断旋律中有关键性烘托作用的重要原因。如有些节奏可能会以固定的节拍为基础,使人感受到节奏的规律,并很快辨别出这一规律,充分感受乐曲风格。而有些乐曲则应用强弱对比,形成个性化的节奏,给人们辨识节奏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由创作者通过编排组合创新,最终形成不同的音乐造型。在不同的音乐作品和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乐段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个性特征,同时体现对主旋律的映衬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就包含了均匀规整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乐,这种有规律的节奏给人带来主观上深沉、崇高而略带悲伤的内心感受。可见,不同的节奏旋律形式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能够引导听众在音乐节奏中感受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另外,这种均匀的旋律在整个乐章中与主题音乐相呼应,在主题音乐反复出现的同时,起到伴奏的作用。而这种跟随主旋律体现出节奏特征的过程更能够凸显音乐节奏对整个乐曲形象塑造的作用。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乐谱如图2所示。

图2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乐谱图(部分)

(三)风格性作用

风格性作用是音乐创作中能够体现不同音乐灵性的关键要素。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应用不同的音高曲调及和声素材,达到优化音乐创作、丰富音乐创作内涵的目标,对音乐节奏来说,节奏风格性作用是指组合差异化的节奏形态或反复应用不同的节奏型。例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就会通过反复应用一种节奏型或组合应用多种节奏型来形成乐曲风格。分析我国的音乐作品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古族音乐和维吾尔族音乐都有着非常鲜明的节奏型,并且节奏型的出现也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虽然在不同的乐曲中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7],但是相似性更高的音乐节奏会在不同的地域性音乐作品中重复或经过变化后应用。新疆音乐阿拉木汗乐谱如图3所示。

三、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研究

(一)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是最为基础的感知音乐节奏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节奏产生一定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音乐节奏感知力。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进行听力训练时,应当准备多样化的素材,以不同节奏的音乐旋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聆听和识别。同时,应当在完成聆听后,鼓励学习者总结音乐节奏所表达的情感,检验其对不同音乐作品情感内涵和节奏特点的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入相应的音乐作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其对音乐节奏的鉴别能力。

图3 阿拉木汗乐谱图

(二)节拍感知力训练

感知力训练主要是引导学习者通过听觉辨别不同节拍的特征,了解不同节奏的基础状态。教师可以应用多种辅助工具,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节拍感知训练。例如,播放节拍有显著差异,能够体现显著风格的律动乐曲,或者直接通过身体律动的方式,让学习者感受到身体不同部位发出不同声响所带来的节拍变化。身体运动的方式更加直观,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节拍强弱关系的训练中,教師应当借助身体律动或其他辅助工具表示节拍,并引导学生专门加强节拍或减弱节拍,体会节拍变化的特征[8],从而更准确地捕捉节拍形式,了解节拍强弱关系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在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节拍的强度能够与聆听者产生共鸣,是锻炼聆听者对节拍的敏感性和辨别力的重要途径。

(三)节奏模仿能力的训练

节奏模仿能力的训练是学习者掌握节奏特征,并学会运用不同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节奏更为鲜明,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乐曲乐段,让学习者通过模仿节拍的方式体会不同的节奏。同时,在模仿不同的节奏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不同的乐器或不同的演奏方式,对节奏进行更鲜明的体现,从而在对比和实践中,引导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节奏变化,把握不同节奏变化的特点。对音乐学习者来说,只有具备准确的模仿能力,才能在进一步的自主创作中把握节奏的差异,最终结合不同节奏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形成更能体现个人情感的节奏应用效果。

(四)创造性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即兴创作能力。进行训练时,教师引导学习者从日常生活中个人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寻找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及不同声音基础上的节奏,使节奏通过转化形成不同的音乐元素,经过转化后的音乐元素具有一定的客观差异,同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引导学习者更好地表达个人观点,更加自由、灵活地进行创造性节奏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以更自由的方式体会音乐作品的不同节奏型及其运用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结合不同类型的节奏和不同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已有素材,发散思维创新组合,达到培养学习者创造性节奏辨别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目标。

四、结束语

音乐节奏的功能性作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音乐作品演奏中的功能性作用进行细化分析,能够进一步为音乐节奏训练找到切入点,明确音乐节奏训练的要点,从多个角度落实训练工作。通过有效训练,逐步引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乐感,提升其音乐创造力和感受力。

参考文献:

[1]金顺福.朝鲜族音乐节奏与舞蹈风格的融合特色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03):143-147.

[2]胡曦,刘建.音乐调节与促进体能表现: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03):374-384.

[3]李欣.浅谈节奏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以《映山红》为例[J].黄河之声,2021(22):53-55.

[4]黎小龙,郑洛宇.民族音乐疗愈:基于神经生物学的节奏匹配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文艺,2021(10):104-105.

[5]陈利.论节奏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2(19):145-147.

[6]牟伟娜.戛玉敲冰 引商刻羽——论钢琴表演实践中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J].齐鲁艺苑,2022(02):121-124.

[7]李超.谈双排键电子琴流行音乐节奏风格[J].戏剧之家,2020(34):64-65.

[8]黎小龙.民族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调节作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1(02):76-77.

猜你喜欢
音乐节奏听力训练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论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
戏剧之家(2017年2期)2017-03-07 09:18:58
初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措施探究
掌握语音知识提高学生听力训练效果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59:29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试论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运用教育游戏,训练学生听力
以游戏化促幼儿节奏发展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2:46:27
引入音乐节奏构建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