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任务驱动,让劳动教育点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2024-04-02 12:16孙芳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红柿劳动班级

孙芳

随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在小学生的综合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教师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劳动、公益劳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培养多种劳动能力,充分提升劳动素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劳动人才。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实施任务驱动模式,将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成长。

一、劳动教育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义务教育劳动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劳动核心素养的概念,将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向确定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实施劳动教育,首先,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认识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方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其次,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各种困难,掌握丰富的知识,探究多种现象,有效培养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拓展思维方式,提升文化素养,并能够将各学科所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身心状态。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学生从学习、道德修养、生活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综合的成长。

二、任务驱动的概念和内涵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以实施任务和完成任务为主体形式,重在發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主体,通过分析、讨论、尝试等方式完成相关的任务,实现知识、能力和内在品质的升华。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劳动教育的活动类型、活动资源、活动实施方式都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要以相应的主题为引领,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任务驱动模式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一)立足生活习惯培养,实施劳动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步时期,只有减少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自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才能够学会独立生活。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以生活习惯的养成为导向,以卫生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培养为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劳动活动,建设独立自强、乐观向上的班级文化,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劳动活动需要以具体的生活场景为情境、以生活中的物质为资源,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不断实践。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开展“被

子——睡眠的守护者”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晾晒被子》一课的内容参与劳动。在活动开始时,首先,教师设置如下生活探究任务:“被子对于我们的睡眠有哪些影响?什么样的被子更有助于我们睡眠?”学生既可以与家长展开交流,也可以相互之间回顾相关的生活经历,认识到被子长时间放在室内容易变得潮湿,产生霉菌,造成难以入眠的后果,甚至影响身体健康。由此,学生可以模仿家长和其他长辈的做法,尝试自主晾晒被子。其次,教师继续做出如下引导:“被子应当在怎样的天气中晾晒?有哪些场所适合晾晒被子?”学生可以选择在天气晴朗时在室外阳光充足处搭建晾衣架,将被子平坦摊开,铺展在晾衣架上,让被子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将被子的暴露部分由正面转移到反面,让被子的两侧都能够获得照射。在日落时,学生可以用掸子掸去被子上的灰尘,将被子折叠整齐,放在卧室中。在这种类型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能够掌握行之有效的生活技巧,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自立自强、卫生文明的班级文化理念。

(二)立足学科知识融合,实施劳动活动

随着新课标理念和“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态度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肢体活动,还需要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提高劳动的效果。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以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跨学科活动意识,根据劳动内容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高效地完成劳动任务,以此优化班级的学习环境,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建设热爱学习、刻苦奋进的班级文化。由于每名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知识掌握效果和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劳动氛围,鼓励学生根据学科知识自由选择劳动方法,开展个性化的劳动教育。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开展“精美的手工制品”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制作纽扣画》一课的内容参与劳动。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多种关于纽扣画的作品,发现纽扣画的制作方式、制作内容等丰富多彩的特点,从而产生自主创造的意识。

在第一阶段,学生可以融合语文学科中的童话知识,想象兔子、白雪公主、老虎等不同的童话形象,确立劳动的任务。在第二阶段,学生可以融合数学学科中的图形知识和测量知识,调整画面的大小和结构,完成劳动任务。比如,在制作兔子时,学生可以选择两颗半径相等的纽扣,作为兔子的眼睛,用较多的纽扣粘贴成一条曲线,作为兔子的尾巴。还可以用一些纽扣粘贴成较粗的直线,作为兔子的四肢。在第三阶段,学生可以融合美术学科知识,对作品做出进一步的修饰。同样以制作兔子为例,学生可以在兔子眼睛的位置涂抹黑色的颜料,表现兔子的瞳孔;在兔子嘴巴的位置描绘一些青草,表现兔子觅食的状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劳动任务为引领,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形成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三)立足科学精神培养,实施劳动活动

科教兴国理念是我国长期以来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战略。在科技的作用下,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迁,学生只有持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现象,才能够培养良好的创造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以科学精神的培育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类型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科学思维的引导下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劳动工具的工作原理、体会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热爱探索、热爱科学的班级文化。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开展“感受科技的力量”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使用洗衣机》一课的内容参与劳动。对于本次劳动活动,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探究任务:“洗衣机是怎样洗衣服的?大家是否会用洗衣机呢?”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阅读洗衣机说明书,并从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做出观察,从而认识到洗衣机由上盖、显示面板、箱体、门组件、后盖、进水口、出水口、电源线等部分组成,同时认识到箱体可以存放衣服,容纳清水,通过快速旋转洗涤污渍。接着,学生可以接通电源,打开洗衣机的上盖,将衣服放入箱体中并关闭上盖,操作显示面板,设定洗涤的时间。在完成洗涤后,学生可以继续操作按钮,让衣服得到烘干。在这一劳动過程中,学生能够对洗衣机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有所了解,感受到洗衣机的高效与便捷。在之后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其他的家用电器参与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提升班级整体的科学素养。

(四)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实施劳动活动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资源,组织学生以庆祝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民俗为形式,参与相关的劳动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形成精巧的劳动成果,感受劳动之美,塑造勤劳淳朴、勤俭节约的班级文化。在这些劳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创造意识,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文化的育人作用。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开展“走进传统美食”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做几道西红柿菜肴》一课的内容参与劳动。本次劳动的任务是制作以西红柿为材料的不同菜肴,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传统文化主题探究任务:“我国有哪些传统菜系?在这些菜系中,西红柿能够制作哪些菜肴?”学生可以阅读关于传统美食的菜谱,了解糖拌西红柿、西红柿炒鸡蛋等菜肴的做法并展开劳动。以糖拌西红柿为例,学生可以挑选几个新鲜的西红柿,切成比较均匀的扇形,放入在盘子中,在盘子中撒入一些白糖,静置一段时间,等待白糖融入西红柿的汁液。在品尝环节,学生还可以探究关于这道菜肴的其他故事。比如,了解到糖拌西红柿又名“雪盖火焰山”,并能够做出如下讲解:“这些西红柿又大又红,真像《西游记》中的火焰山,这些白糖又细又白,真像飘落的雪花。”在这样的认识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传统美食文化与古典名著文化相互融合的趣味,进一步增强制作美食的热情。

又如,在制作西红柿炒鸡蛋时,除了寻找西红柿和鸡蛋这些材料外,学生还需要准备青椒、盐、植物油、酱油等材料。接着,学生可以阅读菜谱中的内容,掌握这道菜肴的制作方法:先将鸡蛋打散放入锅中翻炒,再放入切好的西红柿,或者将鸡蛋和西红柿相混合,一同翻炒。不同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案,并比较两种西红柿炒鸡蛋的味道,思考其中的原理。比如,认识到生鸡蛋以液体为主,不适合长时间翻炒。西红柿较为柔软,汁液容易挥发,不适合干炒。另外,学生可以探究传统节日知识,了解到西红柿颜色为大红色,象征着吉祥与喜庆,在各种传统节日中都是主要的食材。在这种以劳动为形式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能够以传统美食为载体,学习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五)立足奉献精神培养,实施劳动活动

劳动是一项集体性的人类活动,社会各个行业的不同群体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的繁荣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树立劳动观念,学习我国先进劳动者的劳动事迹,发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参与集体性的劳动活动,创造美好的班级环境,为班级争取荣誉,建设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劳动任务,让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提升劳动能力,获得多方面的感悟。

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开展“我的班级我的家”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维护班级试验田》一课的内容参与劳动。校园中的每个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试验田。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为班级试验田设计名称、制作标志物、书写关于劳动的名言。比如,将名称设计为“收获的田野”“希望基地”等,并以镰刀、锄头、铁锹等图案相组合,设置劳动旗帜,还可以在旗帜上书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名言。这些班级劳动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班级试验田劳动的热情。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相应的种植与采摘活动。以黄瓜种植为例,4至5名学生可以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承担挖开土壤、播撒种子、铺盖薄膜、灌溉水分等任务。当小组同学在参加相应劳动产生困难时,学生还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劳动方法。比如,很多学生在铺盖薄膜时发现薄膜容易破裂,容易被风吹走,通过探讨制定了如下方法:每个组员抓住薄膜的一角,将薄膜轻轻放置在土壤上,用土块压住薄膜的边缘。同样,每个小组之间还可以展开竞赛活动,评比完成劳动任务的时长,提高劳动的效率。这些劳动活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劳动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以任务驱动为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实验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相应主题的劳动任务,让学生掌握劳动方法、提升劳动技能,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借助劳动培养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创造奉献、团结友爱等多种优秀的品质。将这些品质转化为班级的文化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劳动育人的效果。

注:本文系安徽省劳动教育课题“任务群驱动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协同研究”(项目编号:皖教办函[2023]84号第29项)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西红柿劳动班级
西红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班级“四小怪”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