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2024-04-02 12:16陈宏刚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教材史料高中历史

陈宏刚

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了“通史+专题史”的编写方式,将历史时间和历史专题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探究古今中外历史,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提纲挈领讲述了古今中外通史,选择性必修教材包括《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要想用好新教材,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新课标,把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精讲和课后辅导环节,搜集课内外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整合课内外史料,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红色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高中历史新教材解读

(一)总体容量偏大,课文较为浓缩

《中外历史纲要》,从“纲要”两字即可窥见,其编写特点在于提纲挈领,用精炼简短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中外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总共包含了10个单元,30课内容,其中常规课29节,外加一节活动课,本册书的单元标题都带有“与”“和”两个字,每一课的标题中含有这两个字的也超过了一半。由此可见,每个单元的主题不是唯一的。一般来说,一个学期新课教学为20周左右,在这短短的20周完成29课的内容教学,意味着每一个课时需要讲完一课,这样的内容篇幅按照惯例是讲不完的。

(二)知识密度大,内容涵盖广、理解难

在必修教材的某些单元中,其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比如,《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出现的历史人物14个、具体年份8个,涉及的历史概念共有30多个。教材原文的高度概括性,使一句话就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但是缺乏具体的叙述,抽象性较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挑战。

再比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在第一目“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一段这样叙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结论与义和团运动中“南方各省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这一结论存在内在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进行史料补充,使学生构建起晚清历史的时代格局,不然这两句话就很难理解。

(三)史料精,课本注释少

因为教材篇幅所限,在史料的选择上都偏向简约,但是史料需要联系时代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过度删减会难以窥见全貌,削弱了史料应有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史料牵扯到大量人名、地名、典故、制度等专有名词,没有注释也看不懂,但考虑到教材整体的统一性,删除了注释,导致学生阅读有一定障碍,必须由老师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补充史料和注释。

(四)涉及的知识分布广,存在知识盲区

新教材在内容上增加了许多,这些以往教材上没有的内容,需要教师及时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做好充足的备课。这些新增的内容知识点繁多,难免会有部分教师存在知识盲区,这就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游刃有余地展开讲解和拓展。

二、高中历史新教材带来的挑战

(一)新教材内容量增多,课时比较紧张

新教材知识点明显增多,但是教学课时没有增多,每节历史课体量逐渐增大,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的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到西周灭亡,涵盖了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和青铜时代等重要历史概念和史料。按照常规教学方法,至少需要三个课时,但是新教材要求教师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些知识点教学,如何在一个课时内把每个知识点讲到位,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侧重思维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大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取的史料更具有代表性,还搜集了史学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编写理念,把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对很多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例如,新教材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时,不仅列举了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开辟的全球航线,还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航路,引导学生对比中外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要求学生把同时期史料进行对比,辩证分析新航线开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但是很多学生对史料分析不够深入,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三)考试题型多样化,如何减负增效

随着新教材知识点增多,高中历史练习题、考试题目越来越多样化,探究类、开放式史料分析题目逐渐占据主导,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讲解各类题目解题技巧,如何落实减负增效理念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减负增效是新教材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教师要科学精简教学内容,筛选经典例题,开展专题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高中歷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一)利用好教材中的大字正文内容,理解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的大字正文部分肯定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利用好这部分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事件。比如,在学习唐朝这段历史时,学生需要了解到907年,存在了290年的唐朝为藩镇所灭的史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唐朝前期政治是相对开明的,而且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社会表现得更加安定,整个国家呈现出了一片盛世,那么在历史上这段时期被称为什么呢?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什么危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为什么这个危机成为了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借助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教材中的大字部分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把握整个唐朝历史从强盛到衰弱再到最终灭亡的历史,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利用新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挖掘正文大字内容,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面,要善于利用文字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认知。

(二)处理好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中会有一部分小字内容,这部分内容用来补充大字的知识,不会在教学目标中做出一些硬性要求。这些资源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便于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补充和创造,让教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利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和学习。因为教材小字部分基本是一些补充性和说明性的材料,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再加工,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一些史料阅读内容,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史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另外,在利用这些小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阅读,会造成学生的疲倦。所以,教师需要在讲解主要内容时有意识地把小字的内容渗透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从而提高新教材的利用率,更好地辅助整体教学。

(三)利用好教材中的图表素材,理解历史知识

目前,使用的教材包含了大量的文物图片和表格数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用这些生动的图片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内容来掌握一些历史地名、人名、时间或者事件,避免学生在记忆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味地死记硬背的情况,这些图表的补充,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化,让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学习《明清经济与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材给出了《耕织图》,呈现了清朝前期玉米及甘薯的种植图等图片信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了单纯文字的枯燥性。教师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图片为学生设计一些图片资料的题目,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各種插图、图表,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发挥这些插图和图表的作用。

(四)利用教材中的文献资料,提升授课效果

文献资料能够把重要的史实信息充分体现出来,可以进一步印证历史,对历史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是一个需要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应用史料: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内容和含义。其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史料的来源和作者,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深入理解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并进行分类。然后,学生可以对史料进行解读和评价,提出问题和研究命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研究,通过讨论、撰写报告等形式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长城的建造资料、史记中的一些文献以及影视资料,让学生进行赏析,同时分析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时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兼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兼并战争奠定了统一的基础;让学生了解秦朝疆域地图,使他们明确秦朝的领土可以东达大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借助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扩充领域的事件,为后续军事巩固政治层面以及其他巩固层面的内容做好基础。

(五)精心设计问题链,优化历史单元教学

探索未知事物是学生的本性,在历史教学中,若教师能创设出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情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链引入新课,即用多媒体展示初中教材“戊戌维新运动”的相关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课堂应以问题为主轴,问题可以触发思考,进而导向问题的解决、思维的锻炼。教师要以问题为开展单元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可以为突出重点的设问,也可以为破解难点的疑问,还可以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发问或询问等。总之,进行有逻辑关联的连串发问,可以帮助学生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历史的真相和本质,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有效锻炼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中外历史大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链。问题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如何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问题二:1840—1919年,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奋起反抗的?这一系列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救国主张和行动有何历史局限性?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解答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或者提供一些相关资料,鼓励并辅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也需要注意纠正方式,要维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研读和使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深入研读新教材,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创新新教材的使用方法,不断拓展新教材使用的深度,使高中历史教学开辟出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新教材史料高中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