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术语外译的规范性与术语性*

2024-04-01 12:43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韩子满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解释性书名规范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 韩子满

提 要:“太极拳”这一术语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英语译文,译文不仅混乱,有些还存在明显问题。英美图书馆藏书的书名和学术论文数据库中论文的标题显示,解释性的译名均未形成有效传播,其他译名的传播效果很不平衡。原因在于“太极拳”的英语译名未能实现规范化,多数译名的术语性也不明显。从太极拳及太极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英语术语的构词规范,taijiquan应该作为“太极拳”规范的英语译文。

1. 引言

术语外译的传播与接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中,有两个问题经常被提及。一是规范性,也就是标准化,即如何为汉语术语确定一个为受众普遍接受的统一的外语译名,避免出现多个不同的外语译名,或是缩短多个外语译名共存的时间。有学者在论述文学术语外译的时候指出,“文学术语的翻译要想做到规范化,最理想、最有效的是采取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的办法” (仇蓓玲,2017: 25)。二是术语性,也就是外语译名在外语中是否具有术语的特质,比如是否是由术语学者提出的。有学者发现,我国一些重要政治术语翻译为外语后,“并没有相应地转变为对方语言中的概念”,也就是没有变成对方语言中的术语(杨雪冬,2016: 15)。

不过,对于这两个问题,迄今尚没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们要么在讨论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及,要么只研究了其中一个问题,尤其是规范性问题,未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讨论。现有的研究大多针对政治术语,少数结合文学术语展开分析,结合中医、武术等海外传播更为活跃的文化领域来考察的还比较少。鉴于这些领域在海外受众较多,甚至已形成体系化的术语译名,规范性和术语性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拟以“太极拳”这一典型的武术术语为例,结合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对术语外译的规范性和术语性进行探讨。

2. “太极拳”英译

太极拳在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然成为普遍被国际认可的‘世界语’”(黎慧,2019)。可以预见,随着2020年太极拳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国际影响将持续扩大。在此过程中,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太极文化术语的外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翻译为外语,尤其是英语,世界各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并参与这一运动。毕竟,针对非汉语人士推广太极拳,直接使用汉语的情况还不是主流,翻译才是太极拳国际传播的主要手段。不过,正如很多学者注意到的那样,太极拳相关翻译目前存在许多不足。有学者注意到,太极拳的相关英译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译文不准确,对太极拳拳架和拳理的理解有误;二是译文错误导致理解错误,主要表现为“译文不规范”(秦琴,2020)。也有学者认为,太极拳翻译存在“一词多译”、“词不达意”和“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等三种问题(申梦悦、代梧佑,2021)。学者们所说的主要是术语翻译问题。由于这些太极拳术语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术语外译的普遍问题。

在论述太极拳翻译问题的时候,学者们往往会分析“云手”等太极拳招式的译法,都是一些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接触到的表达法。实际上,即便是“太极拳”这一大众化的术语,目前的英译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学者发现,这一术语目前有taijiquan、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Taiji boxing、Tai Chi Boxing、Tai Chi Fist、Tai Chi Quan、shadow boxing和hexagram boxing 等九种译名(张明玺,2014: 90)。我们发现,这种一词多译的现象在词典和教科书中同样存在。首先,不同词典或教科书给出的译名不同。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写的词典中给出的译名是taijiquan,并给出了长达29个词的解释(1995: 973)。《武术-汉英对照》给出的则是Tai Chi Quan,并在括号里给出了另一个译名Tai Chi Fist Fighting(蒋剑民、黄一棉,2014: 86)。吴冰主编(2004: 24)的口译教程则把“太极拳”译为shadow boxing;其次,多数汉英词典在解释“太极拳”时都给出了多个英语译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对“太极拳”的解释就是 “taijiquan; shadow boxing; school of popula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marked for slow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to attack or counterattack, keep fit,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 1853), taijiquan和“shadow boxing”都是译名。《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解释是“tai chi; taichi chuan; shadow boxing [ system of physical exercises consisting of slow balanced circular movement, chiefly for attaining bodily or mental control and also for self defence]” (杜瑞清,2016: 1619),“tai chi”、“taichi chuan”和“shadow boxing”也都是译名;再次,一些武术或文化词典也给出了多个译名。如《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给出了“Taiji boxing”和“Taiji Quan”两个译名(解守德、李文英,1989: 185), 《英汉汉英武术词典》则给出了Taijiquan、Shadow Boxing、Chinese Shadow Boxing、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等四个译名(段平、郑守志,2006: 10)。日本学者编著的《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给出了shadow boxing和taijiquan两个译名(兴水优等,2000: 270)。

这些译名的翻译方法可分为音译、意译和解释三类。Taijiquan和taichi chuan是音译,分别采用了汉语拼音写法和威妥玛式拼法,而Tai Chi Quan则组合了汉语拼音和威妥玛式拼法。“太极拳”作为一个词还是拆解为多个词,不同音译的处理方式也不同。Taijiquan是一个词,taiji quan是两个词,Tai Chi Quan则成了三个词。是否翻译“拳”字,不同的词典也不一致,tai chi和tai chi chuan明显不同。在不翻译“拳”的音译中,又有是否添加送气符的不同,tai chi和t’ai chi也不一样。意译主要体现在shadow boxing这一译名上,用英语中的术语进行对译,有一定的解释成分,但和不计篇幅的解释还是有所区别。解释的篇幅过长,已经丧失了术语的特点。上面提到的两种长句段就是典型的解释,不过由于前面有译名,这两处解释还不能算作译名。但也有少数词典不提供术语式的译名,只给出解释。比如在《汉英中国文化词典》中,“太极拳”的释义就只有“a system of physical exercises and an art of self-defence”这个句段(思马得学校,2005: 361)。有些译名不局限于一种译法,而是混合使用多种译法。Tai Chi Fist Fighting就是音译和解释的混合,Chinese Shadow Boxing混合了意译和解释。

这些译名有问题,不仅仅在于不统一,还在于有些译名本身就不准确,或者画蛇添足,不像是术语。Shadow boxing这个译名流传很广,尤其是在英语教材中曾一度广泛使用,但这是拳击术语。有专业健身网站给出的解释是“一种与想象的对手搏斗的训练方式” (Knight,2020),英文维基百科将其写作一个词shadowboxing,解释是“向想象中的对手击拳的格斗练习”,国内拳击界已有通行的译法,叫作“影子拳练习”,和太极拳完全不同。即便是在前面加上Chinese,形成Chinese shadow boxing这种表达,英语读者估计也会将其理解为某种拳击。shadow boxing及其派生表达法shadow boxer还广泛用于文学表达,亚马逊上可以找到多部以shadow boxing为题的小说。在其中一部小说中,shadow指的是主人公感受到的感情阴影,shadow boxing则表示为走出这种阴影而进行的挣扎(Pesesorski, 2009)。用boxing来翻译“太极拳”中的“拳”本身就是个错误。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而 “拳术”的意思是“徒手的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 1084),和西方的拳击明显不同。Tai chi fist fighting中的fist fighting也没有表达出“拳”的意思,太极拳的招式并不都是用拳头去击打对手。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虽然不至于让读者产生误解,但traditional和Chinese画蛇添足。如果读者对太极拳一无所知,traditional和Chinese对他们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上述这些译法归根结底都是解释,都想降低目标读者的理解难度,只是由于这些译法存在先天不足,结果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3. 太极拳英译国际传播

混乱甚至有问题的译名在国际传播中也的确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在英美国家的相关图书和国际学术论文中有明显表现。我们仅从书名或标题就可以对“太极拳”不同英语译名的国际传播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如果国外的作家或学者以某个译名作为自己著作或论文的标题,那就说明他们接受了这个译名。他们采用最多的译名,自然也就是国际传播最成功的译名。即便这些图书或论文是国内作家及学者用英语完成的,既然被英美等国的图书馆收藏,或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又或者是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其采用的译名自然也受到了这些图书馆、期刊及数据库的认可。

最能反映图书馆藏书情况的,当然是各国的版权图书馆。我们以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英国大英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藏书的书名中“太极拳”英译名的使用情况。先来看美国国会图书馆。通过检索该馆书目可知,上述解释性的太极拳英语译名,在书名中都没有出现。《汉英中国文化词典》中那个句段式译名没有出现在书名中不难理解,因为字数太多无法作为书名。“Tai Chi fist Fighting”、“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Tai Chi Boxing”和“hexagram boxing”等译法虽然并不长,但也未在任何书名中出现。仅有“taiji boxing”和“Chinese Shadow Boxing”这两种译法在书名中各出现了一次,但都只在副标题中出现,正标题中都有taijiquan的字样。不加任何修饰成分的Shadow boxing只在五个书名中出现,且都不表示“太极拳”。音译taichi出现得也比较少,只在三个书名中出现。书名中出现比较多的主要是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t’ai chi chuan六种译名,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用拼音,“拳”字是否翻译。不用拼音,采用威妥玛式拼写的,又有是否添加送气符之分。以十年为单位,这六种译名出现次数见表1。

表1.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书名中包含“太极拳”英语译名情况

六种译名共出现316次,taiji和taijiquan在六本书中同时出现,实际对应的是310本书。其中taiji出现27次,taijiquan出现34次,tai chi出现129次,tai chi chuan出现52次,t’ai chi出现40次,t’ai chi chuan出现37次。威妥玛式写法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不加送气符的又占了绝大多数。加送气符的t’ai chi chuan出现得最早,在1947年就出现了。20世纪60年代又有三本书的书名包含了t’ai chi或t’ai chi chuan;不加送气符的tai chi于1963年开始出现在书名中,新世纪之后呈爆发之势;taiji和taijiquan都是迟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大多出现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原创著作或译作中。

解释性译名在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书名中也没有出现。“shadow boxing”在六本书的书名中出现,同样无一表示“太极拳”。Taichi也只在三个书名中出现。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t’ai chi chuan出现的情况见表2。

表2.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书书名中包含“太极拳”英语译名情况

六种译名总共出现了235次,未发现taiji和taijiquan同时出现的情况。taiji出现15次,taijiquan出现18次,tai chi出现106次,tai chi chuan出现28次,t’ai chi出现40次,t’ai chi chuan出现28次。威妥玛式写法同样占了绝大多数,且不加送气符的居多。加送气符的t’ai chi chuan同样出现得最早,在1947年已出现,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是同一本书。此后包含送气符的t’ai chi和t’ai chi chuan出现的次数一直略多于不含送气符的tai chi和tai chi chuan。直到2000年之后,后者才明显爆发,大幅领先,但t’ai chi chuan的出现频率仍然略高于tai chi chuan,但2020年之后再未出现在书名中。taiji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学者出版的英文著作中,新世纪前十年有个小高潮,之后又陷入低潮;taijiqua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书名中出现,主要是在大陆及香港出版的英文著作或中译英著作中,也在新世纪初出现高潮,之后又陷入低潮。书名包含taiji和taijiquan的著作译著都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包含taiji的15部书中有3部是译著,包含taijiquan的18部书中有7部是译著。

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可以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入手来考察。解释性的译名在论文标题中都未出现。Shadow boxing在10篇论文的标题中出现,但只在1篇中国学者的论文标题中表示“太极拳”的意思。(Zheng et al, 2015)taichi未见于任何论文标题中。以五年为单位,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t’ai chi chuan出现的情况见表3。

表3.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论文标题包含“太极拳”英语译名情况

与图书馆藏书的书名相比,六个译名在期刊论文标题中出现的情况明显不同。首先是出现的次数严重不平衡,tai chi占了绝大多数。六个译名总共在论文标题中出现了962次,tai chi就占了765次,t’ai chi chuan只出现了一次,有送气符的t’ai chi及t’ai chi chuan在每个时间段都要少于没有送气符的tai chi和tai chi chuan。其次是出现时间比较晚,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t’ai chi chuan在论文标题中首次出现的年份分别为2006年、2004年、2001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比图书标题晚了五十多年。再次是除个别译名外,其他译名出现的次数呈稳步增多趋势,近几年增长态势明显,2022年甚至已经发表了两篇标题中含有tai chi的论文。此外,标题中包含这些译名的论文多数都发表于医学健康类期刊,内容主要与医学,尤其是运动医学或伤病防治有关。

学位论文我们通过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来考察。解释性的译名均未在论文标题中出现。只有4篇论文的标题中包含shadow boxing,但都不是太极拳的意思。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t’ai chi chuan出现的次数略多一些,具体次数见表4。

表4. 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论文标题包含“太极拳”英语译名情况

题目中包含这几个译名的学位论文数量不多,总共才70篇。最早出现的同样是T’ai chi chuan,1972年就出现了,但之后出现得一直很少。标题中含有tai chi的有44篇,超过了六成,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除t’ai chi chuan之外的其他五种译名分别于1991年、1988年、1986年、2003年和1986年才开始出现。但此类论文2010年之后数量不及新世纪前十年。和期刊论文一样,此类学位论文多数也讨论医学、健康与护理问题。

可见,包括shadow boxing在内的解释性译名,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国际受众普遍接受的译名是威妥玛拼法的tai chi和tai chi chuan以及包含送气符的t’ai chi和t’ai chi chuan,不含送气符的越来越成为主流。拼音形式的taiji及taijiquan为国际受众采用的时间较短,但正被越来越多的图书和学术论文采用。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对译名的接受与图书采用的情况有所不同。从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来看,现有译名的接受主要集中在医学、保健和护理等领域。从图书标题来看,对译名的接受则集中在体育领域,尤其是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tai chi和tai chi chuan在图书书名和论文标题中出现的次数都最多,但并没有一统天下,拼音形式的taiji和taijiquan一直与之并存。

4. 太极拳英语译名的规范性与术语性

无论是国内词典和教科书上的英译,还是海外图书和国际论文中的实际应用,“太极拳”的英语译名都没有到达规范性的要求,有些译名也不具备术语性特征。这对于太极拳文化的国际传播,乃至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都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国内各界对于术语的规范化历来高度重视。“中国的译名研究比任何欧美国家都复杂;学者在统一译名上花的精力远远超过西方同行。”(朱志瑜、黄立波,2013: 2)在自然科学领域,国家还于1985年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各类科技术语的统一,特别是外语科技术语汉语译名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但学者们对术语的规范化一直高度重视,外语术语汉语译名的统一更是学界聚焦的重点。本世纪初有学者在编选《西方文论关键词》时就声称,“西方文论内容繁杂,译介口径不一……这就使得我国学者在传播与应用过程中,屡屡碰到术语与概念不统一、不明确甚至不可解的障碍。”(赵一凡2006: ii)术语不统一成了“障碍”,解决的办法则是“……尽量统一关键词译名” (同上: iii)。西方学界对术语也有类似的要求,大多都会提到术语应该标准化,有人甚至认为,一般的语言研究和术语学的区别之一就是术语学不排斥人为的规定性,将制定标准术语作为目标(Cabré,1998: 34)。

不过,对于汉语术语外译的规范性,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学者,重视程度似乎都弱很多。对于这一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迄今也没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政府机构,只有少数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如“中华思想文化传播工程”和“中国关键词”等,不断推出外语译名,客观上起到了规范译名的作用。这两项工程的相关研究者也注意到译名不规范的危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负责学者就注意到,“过去,……不同的译者在对术语内涵的理解上有差异,所以同一个术语往往有二三种甚至更多译法,这极大地影响了外国受众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准确理解,也影响了术语国际传播的质量。”(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24)这样的研究项目数量目前还太少,整理的术语也不多。之所以如此,可能与学界及政府部门对术语规范化的认识有关。术语规范性与标准化,历来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甚至是强制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推出的外语术语译名,国内新闻界和出版界就必须采用,具有强制性。经学界讨论而形成的外语术语译名,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至于汉语术语的外译,我国政府和学界推动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约束力和强制性肯定都要大打折扣,毕竟对于目标语的语言规划我国政府和学界都没有发言权。

不仅如此,词典和教科书在翻译文化术语时往往还不注意译名的术语性,重心放在了对术语含义的解释上,特别重视译名的准确性,对于译名是否具有术语的特质却不在意。就连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翻译中国文化术语时也是如此。“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推出的术语英译许多都是解释性的,完全不具备英语术语的特点。这在动词性术语和词组性术语中尤为突出,如“安贫乐道”被译成了“Be content with a simple but virtuous life”。即便是名词性术语,也大多只是解释了含义,如把“八卦”译成了“eight trigrams”,“二柄”译成了“two handles”。对于源自其他语言的音译术语,虽然给出了原来语言对应的音译,但往往也给出一个普通词汇的解释,让读者以为普通词汇也是该术语的译名,同样失去了术语的特征。比如“般若”的译名是Prajna/wisdom(《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2021: 12-13),虽然给出了Prajna这个对应的梵语形式,却又加了斜杠,给出了wisdom这一普通词汇作为译名。这样的译名虽然意思准确,可能也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却很难作为术语在英语中广泛传播。“Tai Chi fist Fighting”、“traditional Chinese Taijiquan”、“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等在英美图书馆藏书的书名和国际论文标题中从未出现,就是证明。此外,从术语传播的效果来看,哪怕是借用现有英语术语的解释性翻译,也不是理想的译名,shadow boxing在书名和论文标题中的使用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规范性本身也是术语应有的特质。冯志伟(2011: 35)列出的术语定名十一条原则中,第三条就是“单义性”:“……同一个概念只用一个术语来表达,不能有歧义。”有西方学者列出了术语构成的12种要求,其中有四种是: 术语不该有同义词、术语不该有词形变体形式、术语不该有同音或同形异义词、术语内容应该精确且意思与其他术语没有重叠。”(Sager, 1990: 89)虽然没有用规范或标准之类的字眼,但包含了这一层意思。术语的单义性还要求“至少在一个学科内,一个术语只能表述一个概念”。shadow boxing在英语中已经有固定的含义,用来表述“太极拳”这一概念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不过,规范性毕竟是人为的,不完全是术语的内在属性。本文所说的术语性主要指词汇之所以成为术语的其他三个相对内在的属性,即专业性、简明性和能产性。这三个属性也包含在冯志伟列出的术语定名原则之内。专业性指术语用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含义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有所不同(冯志伟,2011: 32-33)。以这个属性来衡量,wisdom显然算不上术语,因为在对“般若”词条的解释中,wisdom并没有别的特殊含义,只是对该词条汉语解释中的“智慧”一词的英译。简明性指“术语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用字” (同上: 37),或者是“在不牺牲精确性的前提下,术语应简洁,不包含不必要的信息”(Sager, 1990: 89),也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所提出的“语言经济原则”(ISO, 2009: 40)。“Tai Chi fist Fighting”等解释性译名显然不具有这种属性。能产性指的是术语确定以后,可根据“构词法或词组构成的方法”,产生新的译法(冯志伟,2011: 38),也就是西方学者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所说的派生原则(derivability)(Sager, 1990: 89; ISO, 2009: 40)。解释性的译文往往不够简洁,无法派生其他术语。

因此,要解决“太极拳”英译面临的问题,不仅要实现学者们呼吁的规范性,同时还要确保译名的单义性、专业性、简明性和能产性,以确保译名在英语中也是术语,具备应有的国际传播力。这样一来,包括shadow boxing在内的解释性译文都可以排除。只有taiji、taijiquan、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和 t’ai chi chuan符合要求。规范化译名理应从中产生,因为术语还需要遵守约定俗成性的原则,即对于“对应面较广,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术语,即使科学性不强,也应保留,不要轻易改动。”(冯志伟,2011: 34)严格按照这一点来要求,“太极拳”的规范性译名无疑应该是tai chi,因为这种译名传播最广,在图书和论文中均出现次数最多。不过,“约定俗成”也不是绝对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术语命名规则中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如果要改变已经流传开来的术语,“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且确保新的术语可作为完全的替代术语被接受” (ISO, 2009: 56)。基于这一点,taiji和taijiquan也可以作为规范化的译名。令人信服的理由是中国文化术语海外传播越来越多地以拼音书写的形式进行,且正为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受众所接受。国家外文局的一项调研考察了中国术语拼音外译在英语国家传播的情况,发现整体情况较好(中国外文局,2018)。依据术语系统性的原则,“太极拳”的英语译名应该与整个中国文化的英译系统保持一致。至于能否作为替代术语被接受,外文局的调研还发现,“太极”在英语国家民众对中国话语认知度TOP100总榜单中位列第十七,且被划分到“武术功夫”类词汇中。(同上: 33)上文统计的图书书名和论文标题中,taiji和taijiquan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发现一致。至于t’ai chi和t’ai chi chuan,由于送气符在当代英语书写中已基本消失,这样的写法已不符合英语的构词规则,因而也不符合术语的“约定俗成性”,不宜作为“太极拳”的规范性译名。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规范性英语译名应该是taiji或taijiquan。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翻译“拳”字。从上文考察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图书作者还是论文作者,在使用taiji时,都包含了“太极拳”的意思,使用“tai chi”或“t’ai chi”时,也是如此。在实际的国际传播中,“拳”的作用并不大。其实,在“太极拳”这个术语中,“拳”是中心概念词,表示“太极”的类属,整个术语采用的是王寅所说的“属加种差”构词法(王寅,2010)。将这种“属加种差”词翻译为英语时,没有必要把概念词翻译出来。但如果不译“拳”字,采用taiji这种译名的话,又容易与表示哲学思想的“太极”混淆。《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就收录了“太极”一词,给出的都是哲学上的解释,给出的英语译文就是taiji(《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1: 240)。为了避免混淆,还是以taijiquan作为规范性的译名比较好。我国在“太极拳”申遗时用的就是taijiquan这个译名,看来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同时,随着这一译名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国际传播力也将大幅增强,必将为更多的国际受众所接受。

5. 结语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发现,“中餐、中医药、武术仍是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辛闻,2019)。太极拳既是武术,又广泛用于养生,海外传播也多见于医学健康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这一术语横跨了中医药和武术两个领域,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其确定一个合理的译名。拼音形式的taijiquan最符合术语的各项特征,术语性最强,理应作为规范化的标准英语译名,相关部门以这个译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有远见的。

确定taijiquan这样一个标准的英语译名,并非仅仅是对英美受众接受习惯的迎合,而是对术语构词规范性的尊重,也是对术语译名术语性的回归。从翻译研究和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尊重与回归并没有多少新意。尤其是考虑到国内学界和政府部门对术语外译汉的讨论与管理,这样的尊重与回归似乎更没有创意了。但在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推动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今天,这种尊重与回归却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解释性的译名大行其道,包括上述“中华思想文化传播工程”和“中国关键词”工程对解释性译名的偏爱,实质是对传播效果的过度担忧,反映了对话语外译传播效果的控制意图。这种意图当然是必要的,但传播要产生效果,首先必须要传播出去。要传播出去,规范性和术语性就是必备特质。从本文的研究来看,规范性和术语性并未影响术语外译传播的效果,没有产生不良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追求解释性,漠视规范性与术语性,反而是对术语外译与传播规律的背离。

猜你喜欢
解释性书名规范性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