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胥 杨海燕 全坚宇 赵旭昊 徐 哲 邵帮涛 曹伟清
(太仓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 江苏太仓 215400)
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 是国际菇类市场上的十大菌菇之一, 也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推荐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 其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较受市场欢迎[1-4]。 采用水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 在菌丝成长的过程中可分解水稻秸秆中的纤维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收获后将地上的残菇还田,还可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为下茬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5]。
新毛芋艿为太仓地区地方品种,在2014 年入选国家地标作物,其具有香味纯正、质地软糯、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江浙沪一带市场的欢迎。因新毛芋艿传统露地栽培生长期较长, 而大棚栽培可大幅缩短其生长期, 在此期间又正好契合了大球盖菇设施栽培的空闲期[6-9]。 大球盖菇—新毛芋艿轮作种植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耗大量稻草秸秆的同时,残菇还田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墒情;另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大球盖菇种植的茬口衔接问题,且有效缩短了芋艿的生长周期,提高了设施大棚的周年利用率。
笔者于2021 年开始试验大球盖菇—新毛芋艿轮作模式,经过2 年的实际探索,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旨在为农业生产多样化发展提供参考。
标准连栋大棚为全钢架结构, 每拱跨度8 m,顶高5 m,肩高3 m,东面长56 m,南北长60 m,单个大棚面积在3 360 ㎡左右。 棚内配备水肥一体化装置及自动雾化喷灌系统,棚顶装有内外遮阳网,四周装有防虫网。 该连栋大棚位于太仓市浏河镇何桥村赤松茸种植基地。
大球盖菇种植品种为大球盖菇1 号, 该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 适宜在苏南地区水稻收割后种植, 栽培基质配料主要以稻草秸秆为主。 新毛芋艿选择中等大小、形状圆整、红芽且顶芽健壮、无病虫害的种芋种植。
11 月上中旬开始收集水稻秸秆, 收集后进行粉碎及预湿处理,11 月中下旬大球盖菇播种,4 月上中旬芋艿育苗,4 月中下旬大球盖菇采收结束,4 月底芋艿移栽,8 月中旬芋艿采收,10 月芋艿采收结束。
选用当年干燥、无霉变的稻草,用秸秆粉碎机将其粉碎成长5~10 cm,均匀平铺在菇棚内,铺草量为20~25 kg/m2,厚度为40 cm 左右。 在铺好草之后,每日喷灌4~5 次,然后人工将其底部翻至上部,如此连续喷水4 d 左右,人工翻动数次使其均匀吸水。 铺料含水量要求在65%~70% 之间。
棚内将地整成畦面宽100 cm, 畦与畦之间留30 cm 宽过道,每拱棚6 条畦。待稻草预处理好后,用开沟机直接在过道处开沟, 使过道内的土直接翻抛至畦面上,后将畦面整成中间略高的龟背型,开沟深度为30 cm 左右,可有效防止畦面底部积水。
将菌种袋内的菌种掰成核桃大小的块状, 播种时采用梅花式点播法,菌种播于草料之间,穴距25 cm左右。 每亩用种400~500 袋 (菌种袋规格一般为16.2 cm×37.0 cm)。
播种结束后,在稻草堆面上及时加上覆盖物,防止阳光直射菇床,起到既可保湿、又可保证菌种活性的作用, 促进菌丝的生长。 覆盖物一般可选用无纺布、塑料地膜等。
待2/3 菇床长满菌丝时, 上层草料可明显见白,此时需及时揭开覆盖物, 同时取棚内疏松的表层土均匀洒于菇床,覆土厚度为3 cm 左右。 覆土后菇床表面再均匀覆盖2~3 cm 厚的一层稻草,覆盖要求以不见土为准。 这样既可保湿遮光,又可进一步给菇床提供相应的养分。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大球盖菇生长的两大重要因素,菌种从播种到萌发需2~3 d,1 周左右开始消耗草料,前期有覆盖物可保温保湿,只需每日定时检查温度即可, 在草料超过30 ℃时需掀开覆盖物进行降温,以防菌种烫死,待温度下降后可再次将其覆盖。
覆土2~3 d 后可见菌丝爬上覆土层,待覆土15~20 d 后土壤中菌索上出现黄豆大小的白色菇蕾,此时一方面需注意遮阳,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强通风和保湿。 将畦面湿度控制在90%左右, 温度控制在20℃左右。 当菇床上出现大量子实体时,摇起大棚四周的裙膜,确保空气畅通。 出菇高潮时,每日喷灌2~3 次,时间不宜过长,只需保证覆土层达到湿润状态即可。
在大球盖菇的生长过程中, 菇床偶尔会出现鬼伞、霉菌、盘菌、裸盖菇等竞争性杂菌。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稻草携带或是菌种本身被污染, 也可能是菌丝生长不良所致。 对此需要严格把控基料与菌种关,不选用污染的稻草和菌种。 发现鬼伞等杂菌发生时应及时拔除,在栽培过程中掌握好菇床的温湿度,以利于菌丝的快速健壮生长,从而抑制其他杂菌的发生[10]。
大球盖菇很少发生病害, 生长过程中主要发生虫害和草害。 虫害主要有蛞蝓、蜗牛、菌蝇、菌蚊、果蝇、小地老虎等,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防治。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用四氯乙醛防治蛞蝓、蜗牛、蚯蚓等软体动物;用黄板诱杀菌蝇、菌蚊;用糖醋汁诱杀果蝇、小地老虎;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和双翅目成虫等。 草害以人工除草为主。
大球盖菇适期采收的标准: 子实体的菌褶尚未破裂,菌盖呈钟形,有鳞片点缀,颜色呈红褐色或酒红色。 采收时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扭转,松动后再向上拔起。 采大留小,避免损伤周围小菇蕾。 采收过程中应轻拿轻放, 刚采下的菇应及时削去带泥的菇脚,然后分级包装,盛装器具应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二次污染。 整个生长期可采收3 潮菇,每潮菇之间间隔15~25 d,以第2 潮菇产量最高。 每采收一次需及时用土填补菇床上的空穴,同时加大通风量,停水3~5 d,待菌丝恢复后再喷重水增湿,以促进菇蕾生长,形成出菇—养菌—出菇的循环模式。
种芋一般每亩用种约80 kg, 单只种芋50 g 左右,在育苗前晒种2~3 d,去除种芋上的鳞片毛,使其与土壤密切接触后更易吸水,利于萌发。 育苗应挑晴天的中午,在露天将芋艿种以小头朝下依次排紧,排紧后上面覆盖2 cm 左右的湿细土,再用地膜覆盖表面,外部再搭小拱棚,四周挖好排水沟,并且将拱棚四周封紧, 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待芽冒出覆土层后,及时揭去地膜,同时需注意拱棚两头通风,以免发生高温烧苗现象[11]。
前茬大球盖菇采收结束后,残菇无需清理,在晴好的天气将大棚四周裙膜和顶膜全部打开, 待土壤表面干燥后先每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 200 kg、45%复合肥60 kg、磷肥5 kg,然后用旋耕机旋耕,耕作深度20~30 cm,平整好后用起垄机起垄,垄面宽120 cm,垄高25 cm 左右,沟宽30 cm,每拱棚起5 垄。
移栽前对垄面及沟内用金都尔120 mL 兑水50 kg喷雾进行化学除草,喷好除草剂后再进行移栽,采用一垄双行,行距70 cm,株距80 cm,每亩栽种密度为1 200 穴左右,移栽后采用喷灌适量喷水,一方面可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另一方面可使封闭除草剂遇水扩散,更好地发挥除草效果。
5.4.1 水分管理 芋艿喜温喜湿, 在缺水的情况下叶片易发黄,严重时则全株枯死。 在生长前期,因其生长量较小,只有在通风时才会有较大的蒸腾量,3~4 d 灌水1 次,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切勿有明显积水,以免影响其根系生长。 在中后期由于生长量较大,再加之此时气温较高,蒸腾量较大,故需水量较多,应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早晚灌水,以免由于温差而导致叶片枯萎,造成生理性缺水。一般每隔2 d 灌水1 次,保持土壤湿润状态。
5.4.2 温度管理 4 月下旬至5 月,当中午棚内温度超过35℃时,揭开四周裙膜进行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伤叶片,待傍晚时分再放下四周裙膜,确保中午温度适宜、晚间保温。 待5 月底6 月初时,直接打开顶膜及四周裙膜,让其自然生长。
5.4.3 肥料运筹 芋艿整个生长期需肥量较大,除施足基肥外,至少还需追肥1 次。 追肥结合第1 次培土壅根进行, 在壅根前每亩施用尿素30 kg、 45%复合肥40 kg, 直接撒施于芋艿棵间, 追肥壅根后及时灌水。
5.4.4 培土壅根 芋艿培土壅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可促发大量不定根,提高其抗旱能力,同时可抑制子芋、孙芋顶芽萌发,使芋艿充分膨大。 在大棚栽培中,6 月初左右芋艿地上部生长迅速、 母芋快速膨大, 开始逐渐形成子芋和孙芋, 此时进行培土壅根。 20 d 左右培土1 次,一般培土2 次。 此项工作可结合追肥同时开展,培土前需先折藤,将已抽生的边荷埋入土中,以减少植株的养分消耗。 在追肥后再使用培土机进行培土,每次培土10 cm 左右。
5.4.5 病虫害防治 大棚芋艿种植过程中需注意芋疫病、软腐病、蛴螬、斜纹夜蛾、红蜘蛛等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进行综合防治。
芋疫病防治:选用健康无病的芋种,结合每年倒茬、科学密植、科学管水,并注意降低对植株的机械损伤,及时清除病残体等;化学防治:可选用苯甲·嘧菌酯或恶霜·锰锌进行预防,已经发生病害的,可先用阿米西达悬浮液喷雾,间隔2 d 后再喷1 次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需全株喷洒,以有效建立对植株整体的防护屏障。 软腐病防治:科学管水、科学用肥,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同时用石灰对病穴周围进行消毒;化学防治可用农用链霉素、百菌清灌根,在施肥前、培土、折藤后各施用1 次。
蛴螬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在芋艿棵间撒施防治;斜纹夜蛾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抑太保、甲维·茚虫威等药剂防治,在幼虫3 龄期交替使用;红蜘蛛可用阿维菌素、阿维·哒螨灵、氟虫脲叶面喷施防治。
大棚芋艿8 月中旬可采收上市。 收获时先清理掉地上部茎叶,然后用芋艿收获机将整穴芋艿翻起,并抖落泥沙,再人工将母芋、子芋、孙芋等掰开,按品相及大小分级,摆放于阴凉通风处,待散湿后方可出售或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