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园中
【摘 要】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以及显著的实践性。服务性劳动是小学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以小学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两个任务群为例,探析劳动项目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策略。实践证明,基于课程目标的劳动项目设计、指向深度体验的劳动项目实施、对标素养增值的劳动项目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深度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服务性劳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以及显著的实践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劳动项目作为劳动课程的基本单元,是实施劳动课程,发挥劳动教育价值,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深度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小学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两个任务群为例,探析劳动项目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策略。
一、基于课程目标的劳动项目设计
劳动项目的设计是有效开展劳动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开展劳动项目实践的起点。服务性劳动作为《课程标准》中的三类劳动教育内容之一,是小学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编排,其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学校基于劳动课程目标,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各类劳动课程资源,设计服务性劳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厘清服务性劳动的课程目标
厘清服务性劳动课程的目标体系是服务性劳动项目设计的前提。教师应在设计项目前,系统梳理《课程标准》中与服务性劳动有关的课程目标,让劳动项目的设计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服务性劳动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拓展服务性劳动的课程资源
劳动课程资源是开展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在设计服务性劳动项目之前,教师应与家庭、社会一同拓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协同开发课程,满足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为服务性劳动项目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是拓展重大节日资源。如:拓展重阳节资源,设计敬老院志愿服务项目;拓展“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资源,设计“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拓展植树节资源,设计护绿义务服务项目;拓展“世界环境日”资源,设计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等。
二是拓展专题教育资源。如:拓展“反诈骗专题教育”资源,设计反诈宣传服务项目;拓展“垃圾分类专题教育”资源,设计垃圾分类服务项目;拓展“佩戴头盔专题教育”资源,设计文明劝导服务项目;等等。
三是拓展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如:拓展“陆绩家风馆”基地资源,设计陆绩家风馆服务项目;拓展农业园蔬菜基地资源,设计农产品销售服务项目;拓展社区服务基地资源,设计文明劝导服务项目;拓展“智慧书房”资源,设计书房管理服务项目;等等。
四是拓展学校活动资源。如:拓展校園读书节资源,设计跳蚤书市义卖服务项目;依托学具存在的问题,设计学具改进服务项目;依托学校午餐浪费问题,设计午餐光盘行动服务项目;拓展学校劳动基地资源,设计蔬菜销售服务项目;等等。
五是拓展现代服务业资源。如:拓展物流物业管理资源,设计快递送达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项目;拓展现代餐饮业资源,设计智能点餐服务、糕点制作劳动、餐饮体验服务等项目;拓展现代金融业资源,设计小银行管理服务、银行体验服务等项目;等等。
(三)设计服务性劳动的项目清单
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的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教师可以根据服务性劳动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服务性劳动的项目清单。小学三至六年级服务性劳动项目清单如表2所示。
二、指向深度体验的劳动项目实施
劳动项目的实施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中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实践样式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获得深度体验,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校针对服务性劳动项目的特点,创新设计了任务驱动型、问题推动型、项目联动型三类服务实践,使学生的劳动实践得以深入开展。
(一)任务驱动型服务实践
任务驱动型服务实践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一个或多个劳动任务展开的服务性实践。在服务性劳动两个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中,有的项目需要以劳动任务驱动服务实践。针对这类项目,学校创新了任务驱动型服务实践样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深度体验,提升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浙教版《劳动》六年级下册“物尽其用方法多”项目为例,学生开展的校园“垃圾分类服务”劳动实践就是一个任务驱动型服务实践。活动前,教师先指导学生开展关于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发现需要服务的项目。接着指导学生细化项目任务。学生提出了“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督查”“垃圾箱管理”“可回收垃圾售卖”等任务。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成立小组,制订计划,开展持续的服务。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劳动服务评价单”,并对校园“垃圾分类服务”劳动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的服务性劳动用任务驱动服务实践,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提升劳动素养。
(二)问题推动型服务实践
问题推动型服务实践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开展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在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中,有一些项目是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而设计的。针对这类项目,学校创新了问题推动型服务实践样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开展服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如在浙教版《劳动》四年级下册“出力流汗也快乐”项目中,学生设计了校园“午餐光盘行动服务”实践活动。服务前,教师先指导学生对学校的午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学生发现午餐浪费的原因包括同学们挑食、菜品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订服务计划。学生开展了“午餐营养宣传”“光盘人数统计”“泔水称重”等服务。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提出建议。学生针对午餐浪费问题,提出了“红绿饭盒”“学生自己做菜单”等建议。最后,学生将提出的建议交给校长和食堂管理员。在这样的服务性劳动中,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探究。经过实践,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提升了自身的劳动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项目联动型服务实践
项目联动型服务实践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调查访问、考察探究、岗位体验、设计制作等方法开展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在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中,部分项目涉及多个任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来开展实践。针对这类项目,学校创新了项目联动型服务实践样式,让学生在多个任务的联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如在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上册“职业劳动无贵贱”项目中,学生开展了“陆绩家风馆服务”劳动实践。服务前,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服务任务。学生提出了“家风馆清洁劳动”“陆绩家风宣传展板布置”“陆绩事迹讲解”等任务。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服务的准备,包括清洁工具配备、陆绩家风宣传展板设计制作、家风馆讲解稿撰写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实地进行服务,在服务中收集资料。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成果的展示和评价活动。在这样的服务性劳动中,多个任务实现了联动。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深度实践,提升了劳动素养,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
三、对标素养增值的劳动项目评价
劳动项目的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劳动课程的评价以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劳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但是,从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的劳动项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劳动项目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给评价带来了挑戰。为此,学校对标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通过过程记录式评价、定性定量式评价、反思改进式评价等途径,有效推进了服务性劳动项目的学业评价。
(一)过程记录式评价
过程记录式评价指的是对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的评价方式。过程记录式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服务性劳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情况。如针对五年级学生开展的陆绩家风馆服务项目,教师设计了三类记录学习过程的记录单:在准备阶段设计了针对清洁工具准备、陆绩家风宣传展板设计制作、讲解稿撰写等情况的记录单;在实施阶段设计了针对陆绩家风馆清洁劳动、陆绩家风宣传展板布置、陆绩事迹讲解服务等情况的记录单;在总结阶段设计了针对资料收集、成果汇总、成果分享等情况的记录单。这样的过程记录式评价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还可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二)定性定量式评价
定性定量式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的数量,也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教师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的校园“垃圾分类服务”活动,设计了定性定量式评价:定量评价,即对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督查、垃圾箱管理服务、可回收垃圾售卖任务次数的评价;定性评价,即对学生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质量的评价。学生自己、同伴以及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这样的定性定量式评价,不仅全面反映了学生在劳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也实现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
(三)反思改进式评价
反思改进式评价是指在服务性劳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的评价方式。如教师在四年级学生完成校园“午餐光盘行动服务”项目后,设计了反思改进式评价:首先要求学生从午餐营养宣传、光盘人数统计、泔水称重、光盘行动建议等方面,总结自己参与劳动项目实践的收获,并撰写实践感想;其次要求被服务的学生提出对于本次“午餐光盘行动服务”项目的建议;最后要求学生针对“午餐浪费问题是否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午餐光盘行动服务”项目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意见。这样的反思改进式评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对服务性劳动进行反思和改进,还可以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
基于课程目标的劳动项目设计、指向深度体验的劳动项目实施、对标素养增值的劳动项目评价,不仅能推动学生深度开展劳动项目,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增值。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服务性劳动”中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两个任务群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策略,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江军波.借助项目化学习,助力劳动素养提升:以《传承技艺有创新——风筝制作》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7/8):82-84.
[2]方利利.丝源绸韵: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劳动育人新样态[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11):48-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张丽虹,吕立杰.从任务群到劳动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的学校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4):69-73.
[5]俞爱民.真实需求视域下小学生活劳动课程项目设计与实施[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25-29.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