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问、探、拓、矫”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4-03-31 17:25:17修金文
中学理科园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可视化双减

摘   要:以声音波形可视化的教学为例,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改进、优化和创新,提高科学探究的信度、广度、效度和深度,完成知识的建构、内化和升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深度;可视化

“双减”背景下“问、探、拓、矫”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结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思维层次分类,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问”指的是问题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和提出的问题,预设一组有中心、层层递进、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问题链,唤醒学生记忆中碎片化的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融合、应用、创新,构建思维型课堂,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1 ];“探”指的是实验探究:教师结合物理学发展史,重现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设计和优化实验探究方案,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和用物理语言进行精准表述的能力;“拓”指的是创新性拓展:教师在新课结束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创新性拓展,设计家庭小实验、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同伴有效合作能力、自我指导和反馈能力,同时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矫”指的是科学矫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教学意向,采取补救性矫治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现以声音波形可视化的教学为例[ 2 ],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科学探究,进行深度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挖掘探究内容,思考科学探究信度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这一节课中,教材将音调的概念界定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并采用音调高低演示仪(如图1所示)来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三个齿数不同的同轴齿轮在飞轮的带动下以相同的转速旋转,硬卡片分别与三个齿轮接触,硬卡片振动发声,学生比较三次实验得出结论:齿数越多,卡片发出的声音音調越高,音调的高低由振动的快慢决定。由于卡片振动较快,振动的频率无法定量测量,因此采用音调高低演示仪做演示实验,难以观察清楚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实验效果不理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利用示波器将声音的波形可视化,试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波形的疏密程度来加深的音调概念的理解。首先,轻敲音叉,让学生聆听音叉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里的波形(如图2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度逐渐减弱,示波器上声波的振幅减小,但音调不变,疏密程度不变;接着换用频率不同的音叉再做一次实验。由此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与振幅无关。利用示波器教学将声音的波形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音调概念的理解,但也存在缺陷:学生难以理解声音为什么可以转化为波形;音叉的音量较小,学生对音叉的响度辨识不清。

以上两种探究方案,科学探究的信度都有待提升。

2  开拓自制教具,延伸科学探究的广度

自制示波器的原理如图3所示,通过纸杯和激光笔将人体的声音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再通过旋转的平面镜将光信号转化为光的运动轨迹,进行听觉和视觉的同步展示。具体的制作过程如下。

(1)如图4所示,用铁丝和固定帽将激光笔固定在纸杯上,制成一个声音收集器。接通激光笔电源,激光笔发射出激光,墙壁上出现一个光点。人体对着杯口发声,纸杯发生振动,激光笔也会跟着振动,墙壁上的光点也随之振动。

(2)如图5所示,将四块平面镜黏贴在长方体木块的四个表面上,制成一个四面反光的立柱。将平面镜立柱固定在转速可调的电动旋转台上。接通电源时,平面镜立柱会随着电动旋转台一起匀速旋转。

(3)将声音收集器、平面镜、电动旋转台固定在底座上(如图5所示),接通激光笔和电动旋转台的电源,激光笔发射的激光束照射到旋转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这时墙壁上出现一条平直的光线 (如图6所示)。

(4)人体对着声音收集器大声发出“1(Do)”的声音,墙壁上出现声音的波形(如图7所示)。

(5)控制人体发出的声音响度相同,发出“5(so)”的声音,可以在墙壁上观察到波形的疏密程度不同,振幅相同。

自制示波器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实现声音的波形可视化,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声音可以转化为波形,也能深刻体会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对着纸杯演唱歌曲,进行声音的采集,观察自己声音的波形,也可以在纸杯中植入扬声器,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观察不同乐器的声音波形,延伸科学探究的广度,提高科学探究的趣味性。

3  使用数字技术,提高科学探究效度

与传统的示波器相比,计算机操作更为简单,功能也更加丰富。借助Audacity软件,可以用计算机播放声音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声音的波形,获得的波形更加真实,实验数据也更加准确。

(1)启动软件,打开“生成单音”对话框(如图8所示),输入频率200 Hz和振幅为1,单击播放按钮,就可以听到这段声音并在屏幕上观察到所对应的波形(如图9所示)。

(2)将频率调为400 Hz,振幅1,单击播放按钮,可以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变,音调明显变高。同时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波形的振幅不变,但明显变得密集许多(如图10所示)。

(3)保持频率400 Hz不变,振幅调整为0.5,单击播放按钮,可以听到声音的响度明显减弱,但音调不变。同时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波形的振幅变为原来的一半,但疏密程度不变(如图11所示)。

使用数字媒介技术,可以获取静态的波形图,学生能从图像上获取时间、振幅等关键信息[ 3 ]。学生可以从图像上计算出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声波的频率。有益于学生对频率概念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效度。

4  创拓课后作业,提升科学探究深度

阶段性课程结束后,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创新性拓展,让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延伸科学探究广度。教师可提供相关器材,让学生萌发出新的问题,自主设计科学探究方案,成为新问题的解决者,内化和升华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同伴有效合作能力、自我指导和反馈能力,同时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教师提供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图12所示,将自制“声音收集器”中的激光笔换成线圈,接入灵敏电流计,组成一个闭合回路。线圈的部分导体放在一个强磁场中。当发声体振动时,线圈也会跟着振动,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的快慢和角度,来验证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若学生制作成功,可以进行全班展示,并给予充分肯定,若制作失败,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2)学生利用吉它、手机等器材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 ]。如图13所示,手机下载并打开GuitarTuna调音软件,拨动吉他的E弦,琴弦振动发声,音调显示为(-32),说明音调偏低;调紧E琴弦,重做一次实验,学生聆听并观察软件显示的音调示数变化。

5  结束语

“双减”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是减教学质量,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优”课内:在更加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做好各类演示、分组实验并通过相关实验的改进、优化、创新,完成知识的构建、内化和升华,提高课堂教学的信度、效度、广度和深度。学生的作业要控量高效:教师可布置拓展性作业,并让学生尝试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对所经历的探究情景进行精准地概括、演绎和归纳的能力。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教学意向,并采取补救性矫治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修金文.基于遞进式问题链的深度物理课堂教学:以制作“电子测力计”过程的分析为例 [J].物理教学,2021(3):43-45.

[2] 罗砚馨,熊华.“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创新实验3则[J].物理教师,2019(11):50-54.

[3] 郁志芸. 以电脑示波代替人眼判断的数字化实验案例:以探究声音的特性为例[J].物理教学,2016(7):27-29.

[4] 罗思远,吴锦霞,王笑君.智能手机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2020(1):78-80.

福建省石狮市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深度物理课堂提质增效实践研究(SJGZX2022-8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可视化双减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云南化工(2021年8期)2021-12-21 06:37:54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14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37:32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