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刚,何作为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坚持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和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观世界”的新方式。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蕴含的科学内涵,才能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思想上认识上彻底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1]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实践探索而凝练的智慧结晶。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运用和发展,它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念”,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世界观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马克思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指出:“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彻底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2]38摆脱“旧世界观”的桎梏,才能滋生“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主义作为“新世界观”,它以实践观点去看待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它的实践观主张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群众观主张人民群众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阶级观主张无产阶级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立场,发展观主张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全新文明形态,矛盾观主张以矛盾法则的辩证思维看待现代化世界。
第二,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使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世界观。“天”意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3]2。“下”意为“底也”[3]7。“天下”二字连用,既指地域空间,又是政治概念。“天下观念”随着时代演进,成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共同体,其构建文明与道德秩序的认知看法,塑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等极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世界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形成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根脉。“天人合一”强调用“和合”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看待万事万物,不用割裂的、单一的方式认识世界。“道法自然”强调将人本身置于自然的客观世界中整体观照,做到顺应自然、自然而然。“与天地参”主张齐物,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致中和”“求容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的天下观念,并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西方世界观的批判与借鉴。亨廷顿认为:“以这些潜在意识为前提的观点,特别是将所有社会的现代化与世界史中的西方文化并列起来的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进化论中以西方为中心的天真民族中心主义的延续。”[4]402西方世界观是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理性主义,抑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都是在这种内在逻辑基础上生成的。自由主义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强调个人自由优先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批判和超越了这种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全人类自由相统一。理性主义将世界看作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认为理性是评判一切事物的尺度,把人看作受逻辑支配的理性动物,忽视了人的本性,将人“形式化”。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认为理性主义只是认识世界的手段,主张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运行法则投射到现实社会,崇尚唯结果论,认为优胜劣汰、胜者为王。“西方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鼓噪下的暴力型文明形态。”[5]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理性作用,狭隘地理解了生存优势的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丛林法则,更不是末位淘汰。
总之,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下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带来了西方殖民主义式的文化输出”,使得“西方文明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似乎已经走入一个必然引发全面矛盾的死胡同”[6]。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看待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主张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类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中华民族在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了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相继发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产业,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治,率先进入现代文明时代。西方的坚船利炮迫使清末的中国“睁眼看世界”,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对引进铁路机械、仿造坚船利炮的实践,还是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在制度层面对变革政治体制、进行社会革命的探索,抑或新文化运动在文化层面反对封建思想、追求民主科学的号召,均以失败告终。时代接续发展,现代化探索永不止步,中国共产党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之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这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历史与现实证明,依附他国现代化方式,照搬他国现代化方案,走他国现代化道路,无法实现本国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通过“一化三改造”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制度保障,建立的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支撑。这些事实表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或发展形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表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推动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通过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一步打牢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这充分证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并对其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进行了深入阐释,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原创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出场,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对现代化认识达到了理论自觉,彰显出普遍性的世界意义,为后发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7]3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总结和提炼出关于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化了对世界现代化的认识看法。这一独特世界观是追求合乎现代化历史前进方向的世界观,是看待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既具有观察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又具有认识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形成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放眼未来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和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独立自主追求实现现代化的依赖路径,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探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却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立足本国的独特国情,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有益成分,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且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时代内涵与个性表征,向世人展现了现代化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世界观。其一,实事求是看待人口规模的观点。现代化不是某一人的现代化,而是国家人口总和的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了现代化行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之一,实事求是看待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客观陈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规模、体量,也阐明了其任务难度。中国式现代化主张立足现实状况,把握发展形势,实事求是看问题[8]。其二,人民至上推进共同富裕的观点。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意调控的重要领域。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处理好财富的生产、分配问题,谨防“资本至上主义”[9]。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强调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在价值立场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理念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在追求目标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其三,协调发展实现文明共进的观点。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这是其所彰显的一大特征。但“两个文明”以何种样态前进,则因各国发展情况、路径选择等因素而不同。“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命题,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是其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摒弃“物质至上主义”,强调双向并举、两手齐抓,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互构共生。其四,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界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特征,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追求自然之美的重要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主张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五,和平共处行稳发展之路的观点。缔造和平、共谋发展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世界现代化不是以邻为壑、战争暴力的现代化,其一大特征便是以追求和平、促进发展为主旨的现代化。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世界福祉相互依存,和则共利,分则俱害,发展的前提是和平,和平的基础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和平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鸦片战争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之中,从学习模仿西方现代化到摸索探求中国的现代化,再到正式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物质进步、政治发展、文明共进等现代化的基本要素看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1]。
新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现代化贡献了中国力量。马克思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2]222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比先前的社会形态拥有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一个显著的物质标志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工业化释放了生产力,打造了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工业化使得人类生活卷入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浪潮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或地域的历史性活动在本质上不能不参与到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13]。但是,西方工业现代化在推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却使得“物的尺度”超越了“人的尺度”。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在追求经济现代化层面,形成了对物质进步的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复苏开出了中国药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实现工业现代化,以“人的尺度”为标准追求巨大的物质进步[14]。这一世界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体现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物质进步的要求,又超越了西方“人—物”对立的发展困境。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资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的政治舞台后,以“政治民主化”为特征的现代政治文明被西方包装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前提,这一观点在西方话语霸权下被强行“公认”为现代化唯一的政治模式及评判标准。然而,这种民主是资本操纵下的民主,是资本家的民主,绝非人类走向未来的衡量标准[15]。政治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政治现代化层面形成了对政治发展的正确认识。这一世界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向世界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发展特征既符合世界政治文明现代化具有的人民主权、人人平等、自由法治等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广泛真实管用等制度优势。这表明西方现代政治模式不是唯一选择,世界各国最终都要采用西方政治模式的观点已然破产,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文明交往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注重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16],为世界文明交流交往提供了中国智慧。世界文明应是平等、对话、互鉴、包容的文明形态,西方话语霸权营造的“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已被抛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表现的特征,既具有世界文明现代化主张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政治道德水平良好、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等个别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在追求文明现代化层面,形成了对文明共进的合理认识。这一世界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社会精神产品、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是顺应世界文明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世界文明异彩纷呈,世界现代化文明的交流交往应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要使世界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主张以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开放包容的文明态度,引导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携手共创繁荣进步的人类文明。
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外在表现形式,从时间向度与空间向度而言是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地域范围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独特贡献,体现了站在中国“现实”观人类“未来”的世界观。“当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文明新形态’时。就意味着它既是新出现的,也是独具特色的。这里的‘中国特色’既表明其‘特’,也表明其‘新’。”[17]“新”是因为这种文明形态合乎历史规律,具有远大发展前途,体现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向性。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适应了已经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当今世界之变体现为世界经济力量的“东升西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并立”、世界发展范式的“新陈代谢”;时代之变体现为“时代主流”与局部动荡并存,命运与共发展态势与“封闭排他”“圈子高墙”同在;历史之变体现为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转变,文明格局再次“洗牌”。历史与实践证明,资本逻辑操控下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无法在新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继续把自身描绘成世界唯一的优越文明形态,进而西方文明普世性的“遮羞布”被扯掉。新兴发展中国家正以自身力量推动“西方中心”向协同共治的世界格局转变。中国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独特之处在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运行逻辑,否定其两极分化、以邻为壑的错误做法和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的过时观念,同时借鉴其“重视科技发展”“强调理性思维”等合理因素,添加其不能容纳的“人民至上”理念、“和谐共生”观点、“命运与共”诉求等新因素,以符合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适应了已经变化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了其他文明形态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在追求现代化的问题上,世界观就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其一,人与物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人与物的关系,提出了人类文明历史形态的3种形态学说,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处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种形式[18]107。即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使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淖,无法自拔,“资本拜物教”从生产领域蔓延至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能够解决其他文明形态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本质在于其是更高文明位阶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张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它主张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强调摆脱“物化”逻辑,避免使人陷入沉迷于物欲的精神危机,从而不断追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统一的美好生活。其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逻辑推动下不断前进的,它的扩张过程伴随着人与人关系的恶化,这种损人利己的方式最终反噬自身。立己达人、以和为贵、和平相处是中国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看待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理念。以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个人的“小我”融入到民族国家的“大我”之中。其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998。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换取物质现代化,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要求。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本质属性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和要求,同时也以其主张表征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的独特意蕴。其一,主张实现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的发展不是文明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作为推动文明发展的手段或衡量标准,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内涵:一方面在于强调物的力量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更不是奴役人的工具;另一方面主张物的丰富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前提,推动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转变。其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以此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层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其三,推动了人类解放这一历史进程。马克思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8]154从实际进程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人从“异化”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形成合理的社会关系,摆脱异己力量,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加速了人类解放进程。
先得“观世界”,方有世界观;有了世界观,再去“观世界”。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形成的中国世界观独具特色。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建构了看待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自身、世界与中国、现实与未来的新方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世界观的维度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从追寻现代化、探索现代化到走上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具中国韵味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站在中国立场,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层面“观世界”的新方式。面对“当今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重大问题,不仅需要从方法论上找措施,更需要从世界观上找指导。西方现代化的“旧世界观”奉行“普世价值”包装的“拳头主义”,其本质就是强者压榨弱者。只有从“旧世界观”的思想体系下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新世界观”的诞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在“观世界”上坚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主张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的观点,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信自立求发展的观点,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把方向的观点,“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解难题的观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行动的先导,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观大局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树立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谋大同的观点,主张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站在“世界”观“中国”层面,形成了实事求是看待人口规模、人民至上推进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实现文明共进、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和平共处行稳发展之路的观点;立足“中国”观“世界”层面,主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以“人的尺度”为尺度,实现“物的尺度”向“人的尺度”的复归;基于“现实”观“未来”发展层面,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要适应形势变化、解决新生问题、符合人类利益。这一独特世界观建构了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观自身”“观世界”“观未来”的观念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从地域性和民族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和必然趋向,“实现了从以往为现存世界作辩护的‘解释世界’到为人的解放谋出路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转变”[19]。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全球各地的整个生活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开始卷入共同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是生产方式、交往以及交往方式下民族分工被消灭的结果。“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对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解必然要以历史观作为观念层面的基石。”[20]历史行进至今,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转向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境遇,迫切需要“破题”。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提出了中国对世界历史走向及其趋势的看法,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层面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1]68世界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世界历史归根到底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与世界现代化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的现代性被发展、塑造、确证的过程,也是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是推动现代化的力量主体和重要手段[22]。此外,马克思认为:“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9]166世界历史使人的现代化发展空间得以拓展,人的现代化不再是地域性的存在。即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主张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时空向度下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从社会总体性层面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总体性概念入手,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社会总体性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体。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在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总体性,即重视社会关系的全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社会现代化,而是主张一种“比之通常的变迁来说是最彻底、最根本、最全面、最深刻的一种变迁,因为它要求社会结构彻底变迁、文化形态根本变迁、心理结构全面变迁”[23]。即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主张的现代化是社会关系的总体的现代化,不是某一领域而是全面的发展的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2]518纵观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伴随着世界观底层逻辑的演进与变革,从代表人类现代化发展方向到“西方中心主义”,西方现代化世界观逐渐走向狭隘,形成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物质利益为根本的世界观[24]。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世界观层面拨开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雾,形成了对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5]776这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观层面形成了对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科学看法,认清了西方话语霸权包装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被强行“公认”为现代化唯一模式的说法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了关于现代化衡量标准的独特认识。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影响衡量标准。任何“中心论”都是非历史的,所谓的“普世标准”绝对不是“铁的规律”。现代化衡量标准要根据各国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现实国情、人民意愿、发展环境而定,世界上绝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6]。“‘普世文明’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产物,将其视作全人类普遍的文明形态仅仅只是意识形态与概念上的幻象。”[27]中国式现代化世界观强调现代化道路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道路这一种,现代化道路应是多样性的,它打破了道路选择上“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