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特色与时代价值

2024-03-31 00:58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

阮 静

(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一、符号与文化

寻找、表达和解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作为人而采取的最基本、也是最惯用的一种方式。为了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人类必须寻找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唯有置身于某种文化当中方能真正显现出来。“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一切历史的事实,不管它看上去显得多么简单,都只有借着对各种符号的这种事先分析才能被规定和理解。……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1]34-52因此,没有不解释意义的符号,也没有什么意义可以不用符号来解释。人们对符号的使用过程,既是寻求意义的过程,也是解释符号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一旦表现在了人类一直在从事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上,就会体现得更为充分与明显、更加完整和明确。可见,人类全部的文化活动,就是有意识地促成各式各样文化符号的诞生,同时也是对所有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理解和转化的过程,进而依此去全方位、立体地拓展人类的视野和能力,使人们因此变得更有智慧、更加自如地走向强大。

在卡西尔看来,“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2]可见,人既是符号,也是文化,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符号功能”,一旦这种“符号活动”实现,人就演变成“文化”和“文化世界”;同样,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与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其关键在于“符号”。正是“符号功能”建立起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正是“符号现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正是“符号活动”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而成为人的所有物,人本身作为其自身符号活动的“结果”,成为了文化的主人。“人——符号——文化”始终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都会以不同的符号形式保存下来,同时又被这些符号赋予它们应有的文化意义。因而,符号就是富有人类社会意义的文化,只要读懂了符号,也就读懂了文化背后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1]222。

二、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特色

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与完善中,始终有着自身特有的路径,当属一种独领风骚、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因而才会体现出它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其中,各式各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把中华文化装点得多彩多姿、意蕴深厚,成为中华各民族万众一心、充满自信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有精神家园。

(一)文化根脉:儒家思想独领风骚

纵观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尽管法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佛教)思想在某些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一度略微占据了上风,但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主流思想。作为主宰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道德指向与政治主张,高度契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求,再加上不同时代的众多儒家学者始终不遗余力地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为儒家思想的不断演进和逐步完善开辟出了一条十分宽广的道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首度将儒家思想的地位抬高到了至尊地位。宋代理学的出现,在无形之中将佛道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佛家的禅宗理论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诸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一大批儒家学者,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思想人物符号腾空出世,并以“理学”的名义将儒家的思想再度推向了又一个思想的高峰。这其中贡献巨大、成就显著者,当属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因而宋代的理学又被后代尊称为“朱学”——“朱学博大精微,而教人的方法,则极平易浅近,因此能集宋代理学的大成,为众流所归,历元至明初,学者不能出其范畴。”[3]至此,儒家思想便作为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牢牢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走向,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打下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二)文化精神:海纳百川、包容一切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今天,并一直具有顽强生命力,与其拥有与生俱来的包容力、吸收力、融合力和辐射力有最为直接的关系。无论是史前社会,还是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华夏族周边的其他部落民族,亦或是后来生活在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唐朝时期的突厥、两宋时期的契丹、女真和党项、元朝时期的蒙古以及明清时期的满蒙等诸多的古代民族,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进行着彼此之间不可能中断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从而与地处中原的华夏文化渐序靠近、互为补充、融为一体,最终发展演变成为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中华文化一直以来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大度包容、开放接纳、兼收并蓄的态度,孕育出汉唐时期所呈现出的世界多国纷纷前来学习和效仿的壮观气象。作为专属中国的文化符号“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且延续至今。诚如钱穆所言:“中国不论在盛时如唐,或衰时如魏晋南北朝,对于外族异文化,不论精神方面如宗教信仰,或物质方面如美术工艺等,中国人的心胸是一样开放而热忱的。因此中国文化,虽则是一种孤立而自成的,但他对外来文化,还是不断接触到。中国人虽对自己传统文化,十分自信与爱护,但对外来文化,又同时宽大而接纳。”[4]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因循守旧的文化,而是一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推己及人、伸展自如的文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文化哲学:道统归一、尽善尽美

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种层次和多个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其核心层面主要集中在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方面。其中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共同组成了哲学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外乎是由人们在文化创造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日渐积累沉淀和总结归纳出来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或者说最高境界,被称为“道”。“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道学说即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相当于西方哲学中所谓的本体论、宇宙论、自然观。人道学说则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其内容主要涉及道德起源与道德标准,亦即关于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的问题。相当于通常所谓的伦理学说或道德学说,亦称人生哲学。”[5]世人所说的“得道”,通常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自身长时间积极而主动的修炼、悟道与反省,最终读懂、理解和弄通“义利兼重、以义为上”“克己复礼、仁者爱人”“视从己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怀德、成人之美”“重视现世、莫讲来世”“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慈悲为怀、止于至善”“动静相通、以静为本”“万物相生、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这些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理念,进而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和验证这些理念,最终促使自身与他人、心灵与天地、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心无旁骛、和谐相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地。而这些核心思想与核心理念,恰恰就是一些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文化符号。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比之于世界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早熟,而原因恰恰就是以道德代宗教,旨在引领更多的人走上道德仁义之路。“在人类文化历史上,道德比之宗教,远为后出。盖人类虽为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之在人,却必渐次以开发。在个体生命上,要随着年龄及身体发育而后显。在社会生命上,则须待社会经济文化之进步为其基础,乃得透达而开展。不料古代中国竟要提早一步而实现此至难之事。我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正指此。”[6]这种以道德代替宗教,也就是通过自我修身、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来替代宗教修行的做法,在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哲学思想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源头、是根本、是基础,是奔向远方的始发地。如果不首先注重修身,其他的一切便无从谈起。因而“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群中的一切人,只要能反就己身,认识自性,把来与历史文化的客观存在相印证、相对照,即可相悦而解,莫逆于心。这无疑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真理……你既把握到这一真理而真切认识之,你将自见其超越,你将自然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你自将宁愿牺牲小我个人,来向往此一真理而奔赴;自将宁肯牺牲小我个人,来求这一真理之实现与完成”。“因此,在孔子教义所形成的中国文化里,可以不需别一宗教,也可以容纳任何一宗教”[7]。如此说来,要想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中国的文化经脉,同时更为充分地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就必须全方位读够读透、读懂读通中国哲学的思想文化精髓。

(四)文化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认知、理解和思考,中华民族的刚健有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多姿、中华文化的卓尔不凡,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通过几千年艰苦卓绝的顽强拼搏与奋斗牺牲才逐渐凝聚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强力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尽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但都集中反映出了中华儿女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仁者爱人的道德境界、和谐共生的自然史观、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志在有为的高尚情操、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吃苦耐劳的国民品格等。也正是因为有了凝聚在中华民族每个成员身上的伟大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文化在前行的道路上风雨无阻、岿然屹立、代代相传,才使得中华文明在行进的征程中不惧苦难、坚如磐石、静水深流。只要人们稍作留心便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其实早已通过诸多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经典以及历朝历代的中华文化精英们留下的豪言壮语而流芳百世、名垂青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志者,事竟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蕴含深意,当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无疑都是带有浓厚象征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把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痴心不改、矢志不移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和牺牲奋斗精神具体详实地呈现出来。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传承延续,获得长足发展。无怪乎西方大哲学家罗素曾感叹:要想询问中华民族何以能够长久地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迄今为止,我只找到了一个答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忍耐几十年,他们则可以忍耐几百年。中国是不会被毁灭的,因为它经得起忍耐。”[8]165要想知道中国人民何以能够始终都保持着一种积极有为、乐观向上、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我认为,中国人的宽容程度超过了欧洲人基于国内经验所能想象的任何事情。……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很贫穷也要比一个普通的英国人更快乐。他之所以更快乐,乃是因为他的民族是建立在一个比我们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的。”[8]179

三、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建立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扬光大,总是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向世人呈现,并一直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其应有价值,发挥其突出作用。

面对风云莫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一个国家既有的文化实力和一个民族坚定的文化信仰,在应对现实危机、迎接未来挑战过程中,所能够发挥出来的那种极为特殊又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11],去深刻认知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可以透过“同文共祖”“胡服骑射”“五胡入华”“胡汉一体”“茶马互市”“丝路贸易”等,去充分回味和感受中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既高度印证了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力回应了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围绕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而产生的诸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伟大的指导思想,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在法治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创新中国等建设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经过各种艰难险阻培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精神。着眼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平进步、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有效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尽早消除不同文明间的误解、隔阂乃至冲突,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均突出彰显出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特色与当代价值,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让极具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与中国力量,通过一个接一个十分鲜活的中国故事,稳步自信、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震撼世界、影响世界。

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1]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于用自身固有智慧和勤劳双手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奇迹——即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这也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最大底气。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机会、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更加需要锻造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中国、完善世界。为此,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坚定不移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道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文化自信全面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进而养成昂扬向上的民族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彻底实现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的睿智清醒、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情感上的里外融通。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留存下来的文化记忆,都是通过分属不同民族的多种文化符号,以最为生动和具体的形体样式而体现出来的。这就好比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伏尔泰和雨果、德国的宝马和奔驰、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的可口可乐与好莱坞,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红场等,无不蕴含潜藏着超越世代、跨越时空的宏大历史叙事,旨在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与文明辉煌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符号形式向世人呈现。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更是信心十足地把众多极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以及中国气派的文化符号毫不犹豫地渐续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当中。只要透过这些文化符号,就可以完整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化创造与文化追求;就可以悉数熟知不曾中断、绵延持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中国的自立自强与繁荣兴盛,无疑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进取意识与开拓精神,将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全力打造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固思想堡垒和宏大精神家园而最终成就的。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现实,只要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2]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学符号,比多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符号的由来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