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林
(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是福建省青年就业的主力人群,是全省青年人就业风向标,其就业情况受到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基于三年来福建省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数据,梳理分析福建省普通高校就业形式、毕业生就业特点、就业现状、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对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参考。
大学毕业生是福建省宝贵的人力资源,三年来,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群不断增高,就业压力逐年增长,但在国家惠及毕业生的政策利好下,即使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福建省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平稳。三年来,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福建省普通高校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合同签定率上升,2021 届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合同签定率与2019 届相比增长13.13 个百分点,其中毕业生选择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占比增长最明显;升学率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而出国、出境占比呈现略微减少趋势(见附表1)。
附表1 福建省普通高校2019—2021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
二是福建省普通高校近三届毕业生集中在省内就业,且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市,山区城市就业比例较低。一方面,说明福建省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特点明显,另一方面,也表明省内重点城市吸引人才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以2021 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例,从就业(扣除升学、入伍等非生产性劳动)省份分布看,毕业生在福建省内就业的比例为82.16%。省内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分别占在省内就业毕业生数的34.52%、24.99%和16.68%(见图1)。
图1 福建省高校2021 届毕业生福建省内就业分布
三是福建省普通高校近三年高学历毕业生月薪高于低学历毕业生。研究生平均月薪情况(见图2):2021届为8436 元,2020 届为6240 元,2019 届为7152 元;本科生平均月薪情况为:2021 届为5382 元,2020 届为4960 元,2019 届为4992 元;专科生平均月薪情况:2021 届为4320 元,2020 届3672 元,2019 届为3762 元。2020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受疫情影响最大导致平均月薪三年来最低。
图2 福建省普通高校2019—2021 届毕业生薪资情况
四是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有差距。以2021 届毕业生为例,毕业生表示自身就业与专业不相关的原因主要为“本专业相关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占比26.70%;其次为“本专业相关工作就业机会少”,占比15.17%。各学历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相关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前两者,其中研究生毕业生因就业机会少占比较高,为22.10%;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因兴趣不符占比较高,分别为28.33%和25.66%(见表1)。
表1 福建省高校2021 届毕业生就业与专业不相关原因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不能割裂来研究,应从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思考和认识。福建省普通高校2019—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政府因素、二是高校因素、三是用人单位因素、四是毕业生自身因素。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已经形成相互独立的考核和影响系统,同时又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时,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不能区分对待。要正确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是每年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媒介、根据各自需求进行的双向选择,虽然表面看来是市场行为,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作为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牵涉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还是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每年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统计数据都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就福建省而言,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留闽人数与省外高校福建生源回闽人数以及其他省市毕业生来闽人数累计每年都会超过30 万人。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进入到福建省劳动力市场当中,参与福建省建设,引领社会发展,就业质量的好坏不容小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可以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权利,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伴随着就业规划的制订,享受国家对大学生的各项补助、奖励和福利待遇。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当前党和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表现如下。
1.就业创业促进政策
完善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多次强调就业活动的民生地位等,规范了就业创业的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引领。福建省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举措,全力开展攻坚,集中促进就业创业。通过实施实名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2021届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不断线;通过常态化失业管理服务,使有求职意愿的失业青年及时得到针对性就业帮扶;通过实施服务攻坚,力争青年失业水平稳中有降。
2.就业相关法律
之前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法》以及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文件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就业质量。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完善的就业法律法规,能够规范劳动秩序,打击劳动侵权行为,给劳动者创造公平合法的就业创业环境。法律的有效执行影响劳动者尤其是初次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保障,对提升就业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3.就业配套服务
政府部门对资源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政策监督落实能力、对劳动人员的保护能力以及措施对就业质量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能够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对就业人员的全方位监督和服务,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了高校如何培养人才与培养什么人的概念,它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及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通过理实结合,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推动大学生了解工作世界,掌握求职技巧。当培养工作完成后,进入社会工作过程中,能够不与现实脱节,工作状态进入较快,工作中更容易找到结合点,实现自身价值。
2.专业适配
专业适配可以看作是人职匹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的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相关度。以2021 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期待监测数据来看,毕业后,大学生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还不理想。毕业生认为职业期待吻合度不高的原因主要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所学专业与理想工作不一致”,占比分别为15.77%和15.30%(见表2)。
表2 福建省高校2021 届毕业生职业期待不吻合原因
大多数毕业生初次入职后从事基层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专业性强的人才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想要专业对口,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习能力。目前所学非所用的矛盾致使很多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做正确规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容易遭遇瓶颈,错过人生发展的最好时机。高校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3.实践实习
以2021 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期待监测数据来看,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就业实习/实践”,占比为53.21%(见附表2)。
附表2 福建省高校2021 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改进建议
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单纯注重理论的学习,还应该注意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以更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习是提升技能、认识职业岗位的有效途径。经过实践实习,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工作环境和就业形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更短,就业预期更客观。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更适合岗位和工作的要求,减少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对工作的理解更快,就业满意度更高,为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基础。
1.人力资源配置
人岗匹配是发挥才干的首要条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招聘到使用,在选人用人管人过程中,对人力资源配置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每个岗位有每个岗位的要求,人力资源配置的目标即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化需求。
2.用人单位文化
用人单位文化是从文化层面诠释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在生理、安全等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包括尊重及自我实现。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及岗位时,不仅关注薪酬水平,还会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用人单位文化和理念的关心也在情理之中。大学毕业生个性特征明显,对用人单位岗位的追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养家糊口的层面,更多的是价值的认同感,既有热情也要有兴趣。尊重员工利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团结员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更加尊重员工的个性特征,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为员工提供更通畅的职业发展渠道、公平温馨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稳定员工,降低离职率。同理,员工的人文素养、通德品质也同样被用人单位所看重,文化的一致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3.就业保障
社会保障要求是对劳动者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国家有专门的劳动保障法,保障公民工作的合法权益,任何企业和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要自觉为对员工提供就业保障和劳动保护,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同样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劳动保障的企业也被员工所青睐,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合适的员工。
4.就业培训与晋升发展机制
晋升空间和途径代表了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培训机制完善、发展渠道畅通的单位,员工能够长期保持职业获得感,满意度高,精神面貌相对较为积极。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也影响着员工职业发展前景。对于年轻人来讲,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相当一大部分员工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前景,是否在入职后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是否被用人单位认可,继而为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红利。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促进员工工作热情的提升,也会降低评价员工和绩效考核的难度,更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长期高质量就业和社会整体就业质量的保证。
大学生个人素质对就业质量有非常大的关联和影响,个人竞争力表现为专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专业性强的毕业生在进行就业求职活动时更加自信和成熟,往往目的明确,行业选择较为轻松,专业相关性影响到职业和岗位的胜任度。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个人掌握并精通的其他人很难模仿或是超越的能力。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能够使其就业活动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在职场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有机会参与用人单位的核心管理并制定相应范畴的发展规范及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了就业的竞争力(见附表3)。
附表3 福建省高校2021 届毕业生认为就业促进因素
1.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指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形成的对行业岗位的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理念。就业观是对就业选择方向、求职择业方式、就业价值理念、职业发展前景等的看法观点的综合。就业观念的偏差会限制毕业生的发展,当前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在工作中自我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渠道,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自我实现的需求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预期,使毕业生就业理想更加清晰,就业满意度更高。
2.学习意识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其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优势之处在于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展岗位学习、专业能力训练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愿意通过校园招聘直接选聘大学生的原因之一,使当代大学毕业生在入职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接触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为其迅速成长为单位骨干、行业领袖提供平台。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拓创造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带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用人单位共同发展的使命担当能力、对新产品的理解和阐述能力等。
3.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实现,是高校毕业生责无旁贷的责任。创新精神要经过培养和长期训练。作为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自身修养、提高学习热情、训练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国际国内消息,进行深入思考,善于发现机会,在为祖国创造财富的同时,充实自身能力,打好研究基础,保持好奇心从事创新创造活动。
4.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毕业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在于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弱化,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影响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
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这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创造了历史机遇和宏观条件[1]。当前福建省政府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并在2022 年8 月4 日,为“四大经济”政产学研用金联盟牵头单位授牌。这标志着由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分别牵头建设的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绿色经济等4 个政产学研用金联盟正式启动建设,将有力提升我省高校在“四大经济”领域影响力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及干事创业能力,服务于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推进专业动态调整。政府应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细致的评价,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服务能力和培养水平的监督,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和学科及时进行调整,力争理实结合,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部分要及时指导,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否则,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在日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各高校要想福建之所想、急福建之所急、应福建之所需,从优化教育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建设精品课程、办学特色凝练、实习实训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加强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过程管理,督促教师聚焦教书育人、履行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引导学生刻苦读书、踏实求学,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便要求各高校回归学校教育根基,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着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对于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制订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培养计划,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行业、岗位的业务要求,快速成长为用人单位的中坚及骨干力量。作为单位发展的后备军,提供人才强有力的支撑力度的同时,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满意度,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招聘就业工作前置,在与高校及毕业生联系时,注重储备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和联系,探寻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与高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受到就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内因而言,大学生个体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当前,社会行业岗位的设置标准更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提升。每年涌入福建省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动辄几十万,高素质人才的就业竞争压力逐年提升。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需求,以需求为目标,查漏补缺,集中优势,合理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和业务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以便自己在专业领域能够积累经验,尽可能在寻找工作时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职场适应的时间。还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技能结构,培养职业兴趣及就业能力,开阔视野,一专多能。作为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有勇气,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专业技能训练及校园招聘活动和专项竞赛,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发现真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
当前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职位、新商业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是福建省也存在就业总量基数大和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共存的问题和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共存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就业质量,需要多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