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桢 马黄璜 邹秀芳 翁晓琴 苏彩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中药房,福建省福州市 5000; 福建省闽侯县医院中药房;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内科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胃脘部胀痛、胀满、灼烧等,其在中医学中通常以“胃脘痛”“嘈杂”等描述临床表现的名称对该疾病进行命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记载“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就是指胃痛,“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也是传统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总结[1-2]。常用药物治疗方法难以针对性控制药量、药物代谢速度较快、慢性胃炎病情易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刮痧疗法旨在通过刮拭人体经络腧穴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调理阴阳,临床多采用凡士林、植物油等作为刮痧介质[3-4]。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念,应选择适当的药类刮痧介质以更好地发挥刮痧疗效。另外,传统中医重视辨证分型,用不同方剂对应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的慢性胃炎[5-6]。本研究秉承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理念,通过观察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在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探寻更好方案。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到院就诊的82例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辨属肝胃不和证;(2)患者已成年;(3)近2周内未服用其他影响效果的药物;(4)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研究内容且积极配合。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胃、肠、消化道疾病;(2)有胃部手术史;(3)合并其他心血管和脏器疾病;(4)孕产妇;(5)对中药成分过敏。脱落标准:(1)未按治疗方案执行;(2)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不良事件;(3)治疗期间未按规定擅自服用其他药物。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竹筒刮痧治疗。中药竹筒刮痧:(1)选取煮沸后恒温在80℃的中号竹筒,倒入中药散剂70g(药方:柴胡10g,甘草10g,芍药10g,香附10g,陈皮10g,川芎10g,枳壳10g)和橄榄油10ml。搅拌后密封10min,随后加入40℃水调成糊状备用。(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将刮痧部位暴露,将竹筒中的中药刮痧介质均匀涂抹在刮痧部位。穴位刮拭方法:督脉、膀胱经、脾经使用平补平泻法。肝俞穴、胃俞穴、太冲穴、期门穴、足三里穴和中阮穴采用泻法。刮痧时需与患者保持沟通,保证在患者承受范围内。(3)刮痧后对刮痧部位进行封裹30min,促进药物吸收。刮痧时长30min/次,刮痧频率2次/周,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和胃调中汤加减治疗。和胃调中汤:柴胡10g,厚朴10g,佛手10g,枳实10g,香附10g,党参15g,白芍12g,陈皮12g,白术12g,紫苏梗10g,法半夏6g,干姜6g,黄芩6g,甘草10g,黄连6g,川芎9g。药物加减:(1)胃痛甚者,加元胡15g,乌药12g;(2)胃脘胀满甚者,加木香9g,大腹皮12g;(3)寐差者,加炒酸枣仁20g,合欢皮15g;(4)大便困难者,加瓜蒌20g,火麻仁15g;(5)饮食不香者,加麦芽30g,神曲15g。水煎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每日1剂,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测评:对胃脘胀满或胀痛、两肋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饮食不香、大便不畅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单项评分,0~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2)疗效评定:采用公式:n=(m1-m2)/m1×100%,其中n为减分率,m1为治疗前总积分,m2为治疗后总积分。n≥95%为痊愈,70%≤n<95%为显效,30%≤n<70%为有效,n<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胃功能三项: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功能三项,包括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和胃泌素-17。(4)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32、转化生长因子-β1。
2.1 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测评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测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测评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单项测评结果比较分)
2.2 疗效评定 观察组疗效评定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98,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比较[n(%)]
2.3 胃功能三项 治疗前,两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胃功能三项检查结果比较
2.4 炎症因子 治疗前,两组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32、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32、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因子检查结果比较
3.1 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病因分析 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的患者常有胃脘痛、嗳气、反酸等表现,中医认为此类病症由外感寒湿之邪,气血运行受阻,七情内伤,饮食失宜所致。患者肝胃失和、气机郁滞,久拖不治或伴有肠化、萎缩、增生等[7]。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病因包括:(1)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产生的尿素酶、碱性氨类物质,能在胃部形成相对碱性环境,导致细菌滋生、感染周期延长。(2)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流量较大会损伤黏膜,引发炎症反应。(3)特殊药物:酒精等通过影响血清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对胃部造成损害。(4)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长期发展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壁细胞数量下降,胃内腺体萎缩,胃酸产生受阻。(5)其他因素:长期熬夜、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引发慢性胃炎,同时高龄人群慢性胃炎出现风险较高[8]。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为治疗应注重内服外用、和胃调中。本病症病位在胃,但肝胃不和、七情不舒、素体虚弱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发病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更强调气机调畅的重要性,以和胃调中为原则,辅以健脾理气、调畅情志,选用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进行针对性治疗。
3.2 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方药分析 柴胡、香附、白术、白芍、黄芩、黄连、佛手富含黄酮类、挥发油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炎抑菌、抗肿瘤、镇痛的效果。白术挥发油、内脂类提取物能够影响Th细胞,治疗炎症类疾病,同时可以降低血液转氨酶水平,保护肝脏;黄连中富含黄连素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在胃溃疡及炎症治疗中应用效果良好;佛手中含有的柑内酯等成分能够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延缓衰老,并且其醇提取液具有推动肠运动的功效。枳实、紫苏梗、法半夏、厚朴、陈皮富含生物碱类、甾醇类、酚酸类等物质,具有良好的调节胃肠功能、抗炎镇痛、止咳平喘等作用。紫苏梗能够调节胃肠运动、降低血糖浓度;法半夏提取物中富含正丁醇,对呕吐、咳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川芎、干姜富含有机酸类、环丁二酸酐等物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干姜提取物不仅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还能够促进胃排空、改善心肌舒缩性能。党参中的党参炔能够有效防止乙醇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治疗胃溃疡等作用。甘草富含甘草酸类、甘草多糖等物质,能够修复消化道黏膜、预防肝功能损害,起抗病毒、中和药效等作用。
3.3 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作用机制 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病程日久,体质虚乏,为虚实夹杂之证。本研究结合了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药理学知识,认为中药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被吸收的中药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等多种方式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中的中药竹筒刮痧成分选择以柴胡疏肝散药方作为基础,该药方专门与肝胃不和型匹配,将这些中药与刮痧相结合应用于经络腧穴,使其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后在经络穴位的传导下发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同时中药竹筒刮痧法可以发挥药物和经络穴位的双重作用,增强疏肝理气的效果,促进患者治疗与康复。
和胃调中汤加减重在调畅人体气机、和胃止痛、平衡气血、疏调肝气。分析认为和胃调中汤加减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抑制胃酸分泌。方中柴胡、白术、法半夏、干姜等都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胃肠黏膜受损程度。(2)保护胃黏膜。方中药物成分可反应生成聚合物依附于胃黏膜表层,将食物和胃酸与胃黏膜分隔开,减少胃黏膜受到的刺激。方中党参、甘草还有助于胃黏膜修复。(3)促进胃肠蠕动。方中枳实、紫苏梗、白术、陈皮等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减少胃黏膜受到的外部刺激。同时能够减少十二指肠反流造成的损伤,改善嗳气、恶心呕吐、饮食不香等症状。(4)抗炎抑菌镇痛。方中厚朴、香附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和镇痛效果,缓解患者因胃肠痉挛所带来的不适,减轻腹痛、胁痛等不良状况。(5)抗抑郁。方中法半夏、陈皮等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胃功能三项和炎症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评定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在保护胃黏膜、减少炎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和胃调中汤加减联合中药竹筒刮痧在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保护胃黏膜、减少炎症、促进患者痊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始终秉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医疗理念,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对患者疾病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患者症状制定治疗方案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