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UCLA肩关节评分的影响

2024-03-30 08:26杜振兴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骨伤一科455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6期
关键词:外排肩袖缝线

杜振兴 杜 江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骨伤一科 455000

肩袖撕裂在临床上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肩部运动性损伤问题,其可造成疼痛、肩部肌肉萎缩、肩部活动功能障碍等问题,患者在病发后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还会诱发肩关节粘连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临床上根据患者肩袖撕裂的严重情况,将其分为轻度撕裂、中度撕裂、重度撕裂与巨大撕裂四类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类型的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2]。对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而言,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是其在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方案,而由单排、双排固定技术相结合所形成的缝线桥技术,为肩袖修补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内排“打结”与“无结”技术是缝线桥技术中较为常用的两种外排锚钉压线方案,在临床研究领域中针对此类方案展开了诸多探究[3]。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对于缝线桥技术而言是一种先实行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再实行内排锚钉线打结固定的新型外排锚钉压线方案,当前临床上对于该方案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了120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就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与肩关节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探究,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接收的重度肩袖撕裂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9.82±8.4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30kg/m2,平均BMI(25.42±2.61)kg/m2;其中左侧肩袖撕裂20例,右侧肩袖撕裂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9.96±8.31)岁;BMI 19~31kg/m2;平均BMI(25.33±2.68)kg/m2,其中左侧肩袖撕裂22例,右侧肩袖撕裂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项目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标准[4]:(1)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度肩袖撕裂;(2)患者具备手术治疗指征;(3)患者对本项目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具有肩关节手术治疗经历;(2)患者合并有肩关节炎、肩关节神经损伤等问题;(3)患者存在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接受全身麻醉,患侧肩部保持向上,以盆骨固定架对患者手术体位加以固定,依照前屈—外展—外旋方向手法对患者实施松解,以蜘蛛臂对患肢实施牵引。自肩峰后外侧入路,探查患者盂肱关节腔内肩胛下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冈上肌肩关节侧等部位的损伤情况,采用射频电刀对肩袖间隙实施松解。自肩峰后外侧入路进入肩峰下间隙,以刨刀头对肩峰下滑膜暴露肩袖滑囊测实施清理,探查肩袖撕裂最宽部位大小。若患者存在肩峰撞击综合征,需对其行肩峰成形术。肩袖表面清理完毕后,将撕裂的肩袖进行对合,尽量恢复其解剖结构。撕裂部位软骨缘施行新鲜化处理,并打入1枚内排带线锚钉,肱骨大结节部位实施新鲜化处理,并打入1枚外排锚钉,检查患者缝线的稳固情况,并用生理盐水对患者关节腔实施冲洗。对照组患者接受外排锚钉压打结线处理。以开孔锥于患者新鲜化肱骨头软骨缘处打孔,将4.5mm内排带线锚钉置于软骨边缘,通过缝合钩带线将内排锚钉上的4条尾线穿过肌腱,在缝合后对其进行打结固定。以开孔器于患者肱骨大结节处开孔,将内排锚钉打结缝线后的4条尾端穿入外排锚钉,将外排锚钉固定于肱骨大结节处。观察组患者接受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处理。以开孔锥于患者新鲜化肱骨头软骨缘处打孔,将4.5mm内排带线锚钉置于患者软骨边缘,通过缝合钩带线将内排锚钉上的4条尾线与2根肌腱线穿过肌腱,并于肱骨大结节处开孔,将4根肌腱线尾端穿入外排锚钉,将外排锚钉固定于肱骨大结节处,确认外派锚钉固定牢靠后对内排锚钉尾线实施打结固定、并剪去线结残端。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镇痛治疗,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展开康复锻炼,待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展开随访调查。

1.3 观察指标 测量并记录患者肩关节在手术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外展、前屈、外旋情况下的活动度表现。以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评分包含有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与主观满意度5个方面内容,总评分为35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5]。以患者肩关节功能与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为依据,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3个层级。显效为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且无疼痛症状表现;有效为肩功能明显改善,且疼痛症状有效缓解;无效为肩功能与疼痛症状均未得到有效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外展、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前屈与外旋的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外旋的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UCLA肩关节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UCLA肩关节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UCLA指标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UCLA肩关节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412,P=0.002<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具有肩关节疼痛情况的健康人群体中,有5%~40%的患者存在肩袖损伤情况,其中老年人群体肩袖损伤的发生风险远高于其他年龄人群[6]。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肩袖撕裂情况,将全层撕裂大小<1cm的肩袖撕裂患者评定为轻度撕裂;全层撕裂大小在≥1cm且<3cm的肩袖撕裂患者评定为中度撕裂;全层撕裂大小为3~5cm的肩袖撕裂患者评定为重度撕裂;全层撕裂大小>5cm的肩袖撕裂患者评定为巨大撕裂[7-8]。对于轻度撕裂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方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方案无效的中度、重度与巨大撕裂患者则需实行手术治疗[9]。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在临床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征,可有效改善早期切开缝合手术治疗方案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瘢痕粘连等问题,更容易被肩袖撕裂患者所接受[10]。受微创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临床上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也由单排修复逐渐发展为双排修复,进而又发展为当前的缝线桥修复。早期单排修复在临床中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经济消耗低等特征,但在覆盖面积与固定强度上的表现较为有限[11]。为了改善单排修复中所存在的各类弊端问题,临床上提出了双排固定技术。虽然双排固定技术对单排修复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有效改善,但是由于在固定锚钉时较单排修复需打更多线结,导致锚钉线结之间容易发生撞击,易对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带来不利影响[12]。此外,在双排固定技术中,由于有过多缝线需要穿过肌腱所形成的孔道,加之缝线打结过大所产生的应力影响,患者腱内微循环遭到破坏,进而可能引发患者肌腱坏死问题。为进一步降低患者肌腱在手术治疗中所受到的损伤,临床上又提出了以内排与外排桥接式的缝合桥技术。缝合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操作难度,避免术中发生缝线缠绕情况,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腱损伤情况[4]。

在缝合桥技术中,若采用内排锚钉缝线打结后对外排锚钉实施加压,此时打结缝线对患者肌腱的加压作用仅体现于打结固定肌腱外侧的一小部分,致使打结固定的覆盖面积有限;两个结间若应力过大则容易引发结间组织隆起问题,导致打结线的作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内排结固定所具备的应力优势会导致内侧结部位的再次撕裂风险提升[13]。为改善上述问题,临床上提出了一种先实行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再实行内排锚钉线打结固定的治疗方式。但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技术方案,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表现尚不明确。为推进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的治疗当中,并观察其对患者肩关节活动情况与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肩关节外展、前屈与外旋的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的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外旋活动度上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患者更好(P<0.05)。提示,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技术与外排锚钉压打结线技术在改善肩袖撕裂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能力上均具有良好表现,且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技术对于提升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外旋活动度上较外排锚钉压打结线具有更好的应用表现。对于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肩关节外展与前屈活动度上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原因或与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遵医执行情况相关。本文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在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与主观满意度5个方面的UCL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同时也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各项UCLA指标评分(P<0.05)。提示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技术对改善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促进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提升。术后肩袖再撕裂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据相关研究成果显示,20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经外排锚钉压打结线治疗后,有3例患者经肩关节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再撕裂情况,而另外2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经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治疗后,肩关节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肩袖再撕裂病例,由此可见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技术在临床治疗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表现[1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中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实施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肩袖撕裂复发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疗效表现。

综上所述,以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展开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及相关评价的提升,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表现,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外排肩袖缝线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胶东国际机场1、4号外排渠开挖支护方案研究
外排体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三排式吻合器中的双吻合钉推进器对
缝线抗议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