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倩,程素仪,马海燕,艾炳蔚,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2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4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反应点,对于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疾病起到了满意的诊治作用[1-3]。当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与脏腑相对应的耳穴往往发生颜色、凸起、结节等形态学改变或压痛、导电性能等改变[4],此即耳穴阳性反应点,亦即耳穴敏感点。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4-7]表明,耳穴阳性反应点诊断及治疗价值较高,将来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或补充现有诊疗手段。该文以“耳穴阳性反应点”“耳穴敏感点”“耳穴压痛点”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了解近20 年耳穴阳性反应点研究动态,加以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今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精准探测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同道加以批评指正。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早在《内经》时代的医家便认识到,耳为人体经络所过之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故机体病理状态可在耳部反应。相应地,通过刺激耳穴,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脏腑机能,这是耳穴诊断、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记载,通过观察耳廓形态、颜色等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病症,这是早期对于耳穴诊断作用较为详细的论述。清代医者汪宏所著《望诊遵经》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耳廓形、色入手,其中一章专论“望耳诊法”,进一步发展了耳穴诊断疾病的理论,为后世耳穴诊病提供了依据。
20 世纪50 年代,法国医师Nogier 博士提出内脏在耳甲区的耳穴定位,并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倒置在子宫中的胚胎[8]。自此,国内外对于耳穴的研究愈发深入。1987 年,我国耳针协作组所拟《耳穴标准化方案》(草案)于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标志着耳针学新时代的到来。目前,针对耳穴的现代研究几点认识如下。
1973 年,张颖清最早提出了生物全息律,这与Nogier 博士的“倒置胚胎”理论高度相似,解释了耳穴是人体微观缩影的观点[9]。陈少宗[10]认为,以耳穴为代表的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的经穴系统不同,耳穴全息系统是功效不同的众多穴位分布于局部区域,邻近穴间没有明显的空间间隔,故耳穴临床应用当遵循全息生物医学理论[11]。当机体脏腑发生病变时,耳区相应部位会发生改变,可协助诊断,刺激这些部位即耳穴阳性反应点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杜昌华[12]认为,耳穴取穴应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选取“全息胚级”“全息相关度”和“全息质”较高的耳穴,有的放矢,方能得到精确的耳穴定位。
耳廓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有学者认为,耳压即是通过刺激耳迷走神经,进而调控神经内分泌,来达到功能调节作用[13]。Pirnia B 等[14]采用A-B模式、多基线设计对一名患有多重重性抑郁症的男性患者施行耳针针灸治疗,每周2 次,并采用Salvi 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随机检测每周2 天的皮质醇水平,结果表明:耳穴针刺对下丘脑轴产生影响,通过调节皮质醇分泌来减少自杀意念和改善HPA轴功能。动物研究[15]表明,刺激耳穴心和耳穴神门可能是由迷走神经从耳甲传入孤束核介导,信号在延髓内整合后,经由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传出,或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同时传递到心脏的传递体和肾上腺髓质,从而起到降压和降心率的作用。朱元根等[16]对经耳-体针处理的胆石症家兔的胆道系统功能进行研究,验证了耳-体穴电针主要通过迷走神经调控,对胆道功能失常的实验性胆石症家兔发挥快速调整作用,同时可能有体液途径参与,对家兔胆道系统发挥持久的调节作用。
胚胎学认为,耳郭由第一鳃沟的组织演变而来,耳郭与人体各部分密切相关[17]。耳穴在耳廓的分布呈现“头朝下、脚朝上”的倒置胚胎,卢湘岳[18]通过追踪耳廓的胚胎来源,解释了耳廓反射区和耳穴分布发生“倒置”,是由于柱状胚胎弯曲而造成的,为按耳廓发育过程进行耳穴定位标准化提供了依据。通过观察耳的关节软骨、外耳道的上皮细胞中间充质细胞发生的变化,Ozeki-Sato 等验证了卡内基阶段分类符合耳郭的分布形成变化[19]。
生物电学说认为,人体病理状态下,异常的生物电沿经络通道反映于耳穴,具体表现为耳穴部位电阻值降低。运用耳穴探测技术,有针对性地刺激电阻值偏低的耳穴即耳穴阳性反应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
此外,近20 年的研究[8,17,20-21]表明,免疫学说、生物控制论、时间生物学理论等也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探究。
通过观察耳廓的阳性反应,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即为耳穴望诊。望诊可观察到的阳性反应包括:颜色改变,如变红、变白、变褐等;形态改变,如水肿、褶皱、凹陷、隆起、条索样改变等;结节、血管异常充盈、脱屑、油脂等[22]。
临床实践中,耳穴触诊通常包括按压寻找痛点和按压感知有无异物增生。病理状态下,按压病变脏腑所对应的耳穴,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此即耳穴压痛点,亦即耳穴阳性反应点;此外,用探棒按压耳穴阳性反应点,会感知到条索状等改变,且按压不消失。针灸治疗过程中,重视耳穴触诊阳性反应点与否,尤其对于急症,疗效是有差异的[23]。
仪器探测主要指电探测法,目前针灸临床应用电探测仪器种类型号众多,主要运用生物电原理[8],以耳穴低电阻值进行阳性反应点的判断,为临床辨别病性、病位提供依据[24-25]。
染色法利用病变部位皮肤组织化学改变,进而着色力改变,通过染色的能力和深浅对耳穴阳性反应点进行定位[25]。
鲍娜等[26]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了耳穴的刺激方法及取穴规律,总结后发现,耳穴最常应用于治疗不寐、术后疼痛、经行疼痛等疾病。除毫针法、注射法、激光照射法外,其他刺激方法以贴压法应用药物最多,王不留行籽贴压占总刺激方法的60.89%。对于不同的疾病,选穴常不固定,但神门穴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均有应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针灸用于预防疾病,称为逆针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赵磊等[27]研究发现,耳穴常与机体变化同步,其反映疾病常早于临床辅检、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因此,通过耳穴阳性反应点,可以在早期发现潜在患病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于患者、于社会都具有极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Lorna Kwai Ping Suen 的研究证实,心、胰胆、内分泌等耳穴对于预测代谢综合征价值极高,且利用耳穴探测技术探及的阳性反应点可提前3 ~5 年诊断出糖尿病,极大程度避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8]。刘继洪等[29]对拟行急腹症手术的50 例患者进行耳穴探测定位,术后显示耳穴定位诊断的符合率为88%。可见,将耳穴阳性反应点应用于治未病领域,无论是对于急症,或是慢病,临床应用前景是巨大的。
运用耳穴诊断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医者通过耳廓望诊来诊断脏腑情况[27]。疾病未发时,耳穴阳性反应点可以预判病位、病性及发病趋势,便于医者及时采取预防性施治措施,当疾病已发时,耳穴阳性反应点同样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张向丽等验证耳诊在颈椎病诊断方面有何意义,将初筛有症状者纳为疑似病例,观察疑似病例的对耳轮体下1/5 区域并做出诊断,最终同CR 摄影检查进行对比。经一致性检验kappa=0.96,灵敏度86.05%,特异率85.71%,诊断符合率86%,证明了耳诊在颈椎病诊断方面具有特征性意义[30]。耳穴阳性反应点对于诊断中风具有特异性意义,中风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程度高于非中风但患有其他内科疾病患者,其中耳穴额、脑干、皮质下与中风相关性较高[31]。季永荣等从望诊角度探讨耳穴阳性反应点诊断慢性胃炎:慢性胃炎耳胃区常见不规则白色反应,或伴皮肤增厚[32-33];压痛强阳性反应点多集中在与慢性胃炎好发部位相一致的耳胃穴的胃体及胃窦部;电测法可探及胃、食道、十二指肠等附近区域电阻值降低;耳穴染色浅紫色、深紫色、紫黑色依次提示胃炎、溃疡、胃癌[34]。这提示耳穴对于疾病诊断虽然有着独特优势,但采取多种诊断方法相结合,往往可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食管癌患者耳穴色泽、形态、电测等方面均具有特异性,运用耳穴辅助诊断肿瘤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5]。
相较治未病而言,对于已病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最大的意义在于治疗疾患,即所谓“阳性反应点即治疗点”[22],现代大量临床试验都已证实了耳穴阳性反应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杨海燕予51 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丹栀逍遥散联合耳穴眼、目1、目2、肝、脾、肾、皮质下、内分泌中的阳性反应点治疗3 个疗程,有效率61.9%,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的22.6%对比,认为中药联合耳穴阳性反应点对治疗视神经萎缩、恢复视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6-37]。汲宗惠等[38]对84 例偏头痛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取电针加偏头痛常规耳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加常规耳穴中的敏感点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62%,对照组愈显率为80.95%,证实了电针加耳穴区敏感点贴压疗效优于电针加耳穴区贴压组 (P<0.05)。因此,在针灸耳穴取穴过程中,尽可能寻找耳区敏感点,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切实意义。陈英[39]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43 例,治疗组运用电针配合耳穴敏感点压籽,有效率93.03%,不良反应0;对照组口服芬氟拉明,有效率95.45%,不良反应率86.37%,说明电针联合耳穴敏感点治疗单纯性肥胖与西药治疗疗效基本一致,但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有效。临床采用耳穴贴压治疗便秘患者60 例,在耳穴大肠、直肠下段、脾等处探测敏感点,结合患者体质辨证加减,每周贴2 次,8 次为1 疗程,结果治愈21例,好转36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达95.00%[40]。贺玉英等[41]采用耳穴贴压治疗感冒患者45 例,主穴取耳区肺、大肠、感冒点,风寒感冒加内鼻、外鼻,风热感冒加热点、扁桃体,在治愈的36 例患者中,治疗1 次即痊愈者12 例,好转8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高达97.8%。脑疲劳综合征是脑力劳动者思想过于紧张,长期超负荷学习,致气耗、精血亏乏,脑失所养。杨荣建于耳穴心、神门、皮质下、脾等处探测阳性反应点并贴压,5 次为一疗程,3 疗程后,有效率达95.2%。类似的,耳穴阳性反应点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后遗症、中风后尿失禁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疗效确切[27,42,43],对于伤科疾病如颈椎病、痹症等亦有良效[44-45]。
目前,对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此类临床试验整体质量不高,且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对较少,故目前针对耳穴阳性反应点的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缺乏可信度高的临床试验支撑。此外,目前对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研究着重探讨其诊断、治疗等应用价值,对于研究方法常论述不详,对于后学者缺乏可重复性。
现阶段的临床试验将耳穴阳性反应点应用于诊断疾病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尚未明确指出,是否需要双侧耳穴一致阳性才可诊断?若一侧为阳性,一侧为阴性又该如何界定?耳穴既治未病,又可以治已病,因此,对于耳区的某一阳性反应点,既可能是反应机体将病之象,也可能为机体相对应的病理反应点,作为临床医师,如何辨别耳穴阳性反应点是已病亦或是未病?类似的,耳穴的物理特性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病轻则阳性反应点表现减弱。因此,当耳区出现较为轻浅的阳性反应点时,如何判断是疾病初起或是疾病将愈,或许又值得临床针灸医师思考。
目前用于耳穴探测的仪器型号多样,不同型号的仪器如何达到质控一致,相同型号的仪器被不同的研究者使用探测技术又如何达到一致,以及探测时受试者所处的环境(如光线、温度等)不同该如何克服,目前的临床研究尚未指出。
耳穴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穴多病”,也可以是“一病多穴”,例如胆囊炎患者可在耳廓胰胆区出现阳性反应,失眠患者亦可在胰胆区出现阳性反应,因此,在耳诊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耳穴望诊、触诊、电测缺一不可,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多种方法结合,必要时借助辅助检查来确诊。
耳穴阳性反应点诊病准确率高,且耳穴疗法方法简便,应用范围广,其发展前景巨大。国内外耳穴起源及理论背景不同,随着国际耳穴文化交流融合,临床试验不断完善,未来耳穴阳性反应点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