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娟 何叶成 周 萍 张春梅 孙宏玉
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009; 2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人员的执业核心能力,作为临床护士的后备力量,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为不同患者提供护理的质量密切相关。加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既符合当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趋势,更是护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人文关怀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开展人文护理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关键[1]。叙事教育关注教学的主观体验,有利于对理论中抽象概念的表达,促进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和提升[2]。研究表明[3],联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要优于单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我校对《护理技能强化与拓展》课程进行改革,以叙事教育为主导,整合多种以学生为主体且具有发展性的教学方法,以混合教学的形式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选取我校2019级和2020级护理专业两个行政班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目的抽样法,将2020级护理班设为观察组,2019级护理班设为对照组。观察组48名,女 39名,男 9名,平均年龄(19.93±0.89)岁。对照组46名,女39名,男7名,平均年龄(19.96±0.96)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护理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及总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课程介绍:《护理技能强化与拓展》是护理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在单个护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护理理论与技术完成临床常见疾病的基础护理。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设计以入院与出院护理、院内感染防控、生活护理、给药护理、抢救配合技术等为线索进行模块项目化教学。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安排在学生临床顶岗实习前,旨在强化12项基础护理操作流程,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临床顶岗实习适应性。课程安排均为校内实训课,总课时为16个学时,2个学时/次,由于疫情推迟返校,2个班级采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教学QQ群等设备平台进行在线教学,返校后再集中实训的线上指引反思线下实训强化的混合教学方式。
1.2.2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案例教学、操作视频讲解、操作答疑等方式进行。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挑选临床案例并提出问题,超星学习通发布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完成案例分析并解答有关问题。课中,教师通过腾讯会议直播课进行教学案例涉及操作的讲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并给予合理化建议。课后,根据视频学习和案例分析结果,对相关操作流程和要点进行梳理。通过课前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在线学习阶段的课程成绩评价。
1.2.3 观察组采取叙述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 以郭瑜洁等[4]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为指导,结合《护理技能强化与拓展》课程的实训要求以及学生实习需求创设了“故事讲述型”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
依据创设故事、理解共情、讨论交流、反思内化为课堂教学设计主线,将关怀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准备。课程开始前,进行叙事教学素材选择和确认、教学任务安排及学生关怀学习小组的组建。①基于临床平行病历的叙事教学素材选择。选取王平主编的《温暖生命》平行病历选辑中的12个故事,结合我校人文护理实践教学案例库资源,选取和关怀知识点、技能操作项目相关的内容,按照教学目标挑选整合,创设故事。②安排教学任务。课程共16个学时,8次教学安排,第1次课进行叙事教学方法的介绍,小组抽签领取本组汇报分享的临床案例故事(叙事教育素材)。第2~7次课,每次课堂教学选择2组同学进行讲述、分享,完成12项基础护理操作及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拓展。第8次课进行课程总结反思,邀请每位同学分享感悟。③组建关怀学习小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教师和课代表讨论下进行微调,平衡各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将48名学生分为12个关怀学习小组,由组员选出组长1名。(2)教学实施。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提前1周发布临床案例故事、教学引导问题和具体学习要求。其中,教学引导以SHARE框架[5]为指导,根据操作项目和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见表1)。要求学生提前通过学习通自学,熟悉、回忆操作流程和要点,作业形式反馈操作步骤疑难点。本次课程任务小组,根据叙事化处理后的文本故事,搜索与文本内容匹配的图片和背景音乐,以讲述的方式,制作电子故事,方式不限,时间5min,教师全程参与指导视频的制作。同时,根据教学引导问题,组内学习、讨论后制作PPT,做好课堂汇报准备。课中,教师和学生登录腾讯会议,全程视频直播,交流、讨论电子故事。教师通过平台播放电子故事,任务小组针对课前组内讨论结果进行教学引导问题的汇报,其他小组学生针对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针对故事进行总结,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指导。最后根据作业反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选取片段化操作视频进行操作步骤疑难点答疑和讲解。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身感悟,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对叙事故事进行反思总结,强调帮助、理解、尊重、成长等人文元素。同时,对相关操作流程和要点进行梳理,增加操作流程熟练度。(3)教学评价。过程评价重视临床案例故事背后的教学目的及效果的呈现,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终结评价突出质性评价特点,通过书写课程反思日志,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收获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表1 叙事教育—临床故事素材的应用(以给药护理操作模块—静脉输液法为例)
1.3 评价方法
1.3.1 评价工具:(1)人文关怀意识量表 采用Jan Nyberg 研制的关怀意识量表[6],该量表共1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从“没有”到“总是”分别赋值 1、2、3、4、5 分,得分越高,表明关怀意识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2)人文关怀能力量表(CAI):采用护理学家Nkongho于1990年编制并发表的研究工具,许娟[7](2008年)汉化的版本。该量表共37个条目,由理解、耐心、勇气3个维度构成。按照Likert 7级评分制,“完全同意”为7分,“完全不同意”为1分,其中13个条目需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关怀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3)教学效果评价:自行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观察组护生进行教学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涉及教学策略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3个维度的影响。
1.3.2 调查方法:在课程开展前后,通过问卷星对两组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量表调查,在观察组结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4份,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回收,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实施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学生在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及认知、勇气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观察组教学效果评价 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在《护理技能强化与拓展》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见表3。
3.1 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能增强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叙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对经验故事的描述和分析,解释教育现象,挖掘护理教育的人文内涵[8]。叙事教育促进了人文护理教学由教师知识传授向学生情感体验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关怀能力培养效果[9-10]。本研究以临床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故事的制作、分享、交流、反思全过程。将传统教学中没有情感的案例变为具有丰富体验元素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目标、问题隐藏在故事情境中,用声音、图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再现故事情境,使其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认同。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情感的观察、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他人、人际间情感变化的敏感性,促使人文关怀意识的产生,在护患关系的构建中形成关怀感知和关怀责任。教师借鉴SHARE人文关怀框架[5]对学生开展问题导向教学,增加人文关怀知识和能力的输出效果。SHARE框架具体内容为:S感知患者需求,H帮助患者走出困境,A与患者共情、同理心,R尊重患者隐私,E主动告知。在教学中,通过框架指引对故事情境中的健康护理问题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综合运用护理操作技术知识和人文关怀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专业帮助和指导,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关怀性讨论交流活动,形成全面、安全、有效的护理健康计划。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转化和应用;通过挖掘故事背后的内容,培养了人文关怀情感、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推动了人文关怀能力的形成。叙事教育强调在情境中体验和反思。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身感悟对案例故事进行反思,通过帮助、理解、尊重、成长等促进关怀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加快人文关怀知识向人文关怀行为的转化。安排结课分享环节,邀请每位同学参与,丰富了学生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知,促进人文关怀能力持久内化。同时学生在关怀学习小组中互助学习,促进理解、产生移情、相互支持,也能近距离真实感受关怀的传递。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体验、共情、反思、感悟不断增加人文关怀敏感度,增强自身关怀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2 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多元智能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遵循的基本理念。现代职业教育倡导职业者发展的普适性和可迁移性,重视能力培养的全面性[11]。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把单一的护理技能训练变成了丰富的实践故事体验,学生要解决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需要在深层次的剖析、反复的思考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通过电子故事的制作,加强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增加了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度,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的同时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产生。电子故事的制作和内容汇报,以关怀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成员和同伴的相处,问题解决及分歧的处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促进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克服了部分学生交流中的胆怯心理,增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储备。反思教学法的开展,让学生主动自我觉察,学会客观认知评价自己,让自己和专业产生连接,有意识地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情感。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对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临床实践的适应性,增强临床实习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关怀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接轨的必然要求。叙事教育主导的多元发展教学模式以“故事讲述”为主要形式,在课程实施中通过案例故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体验教学、讨论教学和反思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实践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实现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