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文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人民医院 33200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结肠炎,主要发生于结肠黏膜,病理多表现为溃疡,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呈上升趋势,并以UC最为常见。有研究认为[2],UC主要与性格情志、饮食结构、吸烟史、生命早期感染史等因素有关,但目前对于该病的诱发机制尚未能够完全明确。大部分U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便血等,如不能及时治疗,尤其是活动期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诊断与治疗,可进一步导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造成下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等。目前,促进黏膜愈合是治疗UC的基本原则,通过黏膜愈合能够减少疾病的复发与手术风险,而这就需要对患者黏膜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当前结肠镜检查则是评估UC疾病和黏膜活动性的金标准,但这是一种有创操作,并且还具有耗时长、操作复杂、昂贵等特点,难以在UC疾病活动性评估中频繁操作。故而寻找有效、快捷、经济且能够连续获得的生物学标志物以判断UC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伴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深入与日益成熟,血清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family3,TFF3)作为一种分泌蛋白,属于较新的肠黏膜保护因子,主要起到肠黏膜保护与修复作用,研究认为[3]其在结直肠癌诊断中能够反映肠黏膜活动情况。而本次研究将TFF3作为UC活动性的预测指标,通过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缓解期与活动期患者与健康人群TFF3水平情况,旨在为UC活动性评估选取合理且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消化科收治的60例UC患者为对象,并以结肠镜检查为金标准,根据疾病分期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30例)和活动期组(30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缓解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4.12±6.71)岁。活动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3.87±6.85)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5.15±6.93)岁。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经校正Pearson χ2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资料进行回顾性选取与研究过程中,均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TFF3水平检测;②缓解期组、活动期组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并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4]中对UC的诊断标准;③对需要进行的检查或检验均知情并自愿同意。(2)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克罗恩病;③因重症感染造成的便血或嗜酸性胃肠炎导致腹痛、白蛋白降低;④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5mL,常温下静置30min后,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vanti JXN-30型离心机,以3 000r/min进行离心分离15min,获得血清样本后将之保存于-40℃冰箱中待检。随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TFF3水平进行检测,采用上海笃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人TFF3 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收集所有研究对象TFF3检测结果。在完成TFF3检测后,对UC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鉴别缓解期和活动期患者;同时对UC活动期患者进行内镜分级(Baron)。
1.4 观察指标 以结肠镜检查为“金标准”以鉴别缓解期、活动期UC患者,收集并对比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TFF3水平,评估血清TFF3在UC疾病活动性中的预测效果。同时对比活动期患者不同Baron分级血清TFF3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Baron分级标准参考相关文献[5]:内镜下表现为血管纹理清晰、无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为Ⅰ级;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不正常但无出血情况,为Ⅱ级;内镜下表现为黏膜接触性出血,为Ⅲ级;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严重,为Ⅳ级;内镜下表现为自发性出现且伴有明显的溃疡形成,为Ⅴ级。
2.1 三组血清TFF3水平对比 经检测,对照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TFF3水平[(1.62±0.65)ng/mL、(1.97±0.71)ng/mL、(5.68±1.36)ng/mL]有统计学差异(F=136.744,P<0.001),其中活动期组患者TFF3水平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与对照组TFF3水平相当(P>0.05)。
2.2 血清TFF3在UC疾病活动性中的预测效果 根据TFF3水平绘制ROC曲线图(见图1),ROC曲线显示,TFF3在预测UC疾病活动性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曲线下降面积(AUC)为0.958。
图1 TFF3对UC疾病活动性预测的ROC曲线
2.3 活动期组患者Baron分级及TFF3水平对比 30例活动期UC患者Baron分级中,Ⅲ级12例,TFF3水平(2.79±0.74);Ⅳ级9例,TFF3水平(4.86±1.25);Ⅴ级9例,TFF3水平(6.38±1.39);不同Baron分级TFF3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023,P<0.001)。
2.4 Baron分级与TFF3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aron分级与TFF3水平呈正相关性(r=0.398,P=0.009)。
UC具有慢性、反复性发作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疾病分期,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临床对于UC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既往观念对于UC的治疗,常以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验结果正常为目标,但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6],只有临床黏膜缓解、黏膜愈合才达到真正的缓解,部分患者临床疾病活动指数虽然提示缓解,但经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仍未愈合或缓解,这类黏膜未达到愈合患者,伴随病情发展复发风险较高,且不少还伴有手术风险。因此,有效预测UC的疾病活动性,准确鉴别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对指导临床治疗尤为关键。
结肠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和评估炎症性肠病的“金标准”,在结肠内镜下能够对患者肠黏膜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钳取组织完成病理诊断,从而实现对黏膜愈合程度的评估,以此准确反映疾病活动程度。但结肠内镜作为一种入侵式评估方式,对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并且对设备和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操作不当容易出现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存在一定的风险。除此之外,UC的反复发作性决定了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反复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进展,结肠内镜反复操作的创伤性与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UC疾病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因此,寻找方便、快捷、经济且可反复操作的非侵入性评估方式,对UC的治疗尤为关键。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不少研究[7-8]采用了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活动度或疾病程度进行评估,如粪钙卫蛋白、血清炎性标志物、低免疫球蛋白G等,且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在Nakov R等学者[9]研究发现,血清TFF3水平在UC活动期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预测UC疾病活动性的价值较高。本次研究就通过回顾性分析“金标准”诊断后的缓解期和活动期UC患者以及健康人群的血清TFF3水平表达情况,以此进一步分析血清TFF3水平在UC疾病活动性预测中应用价值。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UC患者血清TFF3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AUC达到0.958,说明血清TFF3水平在活动期UC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对预测UC疾病活动性效能较好。这是因为TFF3是由胃肠道黏液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肽,其能够与黏液糖蛋白结合起到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同时TFF3还具有驱动上皮细胞迁移的作用,从而发挥快速修复损伤黏膜、保护黏膜完整性的效果[10]。因此TFF3能够反映肠道黏膜愈合情况,但UC患者处于活动期时,有黏膜损伤、溃疡情况,黏膜屏障被破坏后,机体需要对黏膜进行快速修复以保护黏膜组织,使之能够抵御有害物质损伤。而黏膜早期修复关键就是细胞迁移,因此,当黏膜损伤时,TFF3大量分泌以驱动上皮细胞迁移到损伤区周边,重建上皮的完整和黏膜屏障;同时,TFF3通过大量分泌与黏液糖蛋白形成相互作用,继而形成弹性的黏液凝胶层,阻止蛋白酶及有害物质对黏膜的损伤,达到增强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的作用[11]。当黏膜逐渐愈合,也就是UC达到缓解时,黏膜修复作用减弱,TFF3减少分泌。为进一步验证血清TFF3对UC疾病活动性预测的价值,本次研究对活动期UC患者进行Baron分级,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Baron分级UC患者中,Baron分级越高,患者血清TFF3水平越高,且Baron分级与TFF3水平呈正相关性,该结果说明血清TFF3水平随着UC患者黏膜损伤越严重,血清中的表达越高。这主要是因为,当黏膜损伤越严重时,机体需要发挥的黏膜修复作用越强,从而进一步刺激TFF3的表达。但目前针对血清TFF3水平与UC疾病活动性预测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因研究条件有限,研究样本量较少,对于本次研究结果与结论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次研究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血清TFF3在UC活动期中呈高表达,在预测UC疾病活动性中具有较好的效能,同时在活动期UC患者中,伴随着血清TFF3水平的升高,提示病情程度越严重,通过观察血清TFF3水平可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UC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