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开胜
笔名丹霞屋主、越城剑。广西资源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桂林日报》首批专栏评论员。多次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杂志全国征文奖,获得2010年度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
由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日冕》,作者霍香结是桂林人。这是一部惊世骇俗而又荡气回肠的南方家族史诗性作品,被文学评论界称为“一部岭南史”。而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尤其大量嵌入南方地方特色语言,除了间杂的桂柳话、湘方言、苗话等之外,最能凸显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深情的是主体特色语言——西延方言。
汉语言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方言本身既包含了不同群族的血脉繁衍,又维系着各地乡土情愫的恒久根基。所以,这既是地域文脉与文明的载体,也是家国历史与地域情感的黏连所在。
文学史上,方言更容易体现其文学艺术性和人物的个性、语言的活力,作家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方言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出生于桂北西延的霍香结,也必定如此。《日冕》正是以其故土的方言为建筑材料,制造出独特的语言在场感和人物个性所在,这些方言用词直白朴实,表达出了浓郁而又独特的地域元素。
虽然小说的场景和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语言和文字内涵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有其根源和脉络的。《日冕》描绘的主场景“神垕洞”,现实中的指向为桂东北越城岭腹地之中,此处旧为西延属地,今即作者的故乡桂林资源县。在此之前,霍香结曾推出的另一部乡土史志性巨著《铜座全集》中已有定位:“它位于越城岭山脉东端条状山脊中,是岭西省(代指广西)北部边缘的一个角落,与宝庆府(湖南邵阳旧称)接壤,离城区辐射距离约一百五十公里,当地人使用汤错语、新方话,以及一种他们自己称作普通话的方言。精通本地语的人也只有本地村民和周边界线上的邻村人,它由等语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语言学上的孤岛。”这里提到的地域语言极其混杂,这种语言,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区域性的固有方言,而这种方言到底具有什么特色,是值得探究的。
越城岭主脉周围之西延,古为楚国荆州辖地,秦汉时为长沙郡零陵地范围,隋唐时属桂州地范围,但直到宋初,方才正式划入舆图,记载其史事,原属荆湖南路全州辖地,明洪武年间随全州由湘地改归广西桂林府辖。西延沿称一千余年,直至民国二十四年置县时,因辖区内资江为资水源头,称资源县。资江自南至北其上下游区域,至今依然称为上西延和下西延。自古以来,西延山水隽永,民风淳朴,因崇梅山文化,其方言多来自古湘语系之湘西次方言(娄邵片和永全片语系),亦受桂北平话、桂柳话(西南官话)、新化话(《铜座全集》中称之为新方话)、苗话(亦为一种古汉语方言的演化)和客家话等语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可称为西延方言的语系。大体来说,西延方言中,南部上西延湘音较轻,北部下西延湘音较重。
《资源县志》根据不同地域与语言上的区分,将西延方言(资源汉语方言)细分为资源方言(大合话,也称资源官话)、延东话(延东直话,或称延东土话)、中峰话、晓锦话、梅溪话和瓜里话等六类。其中,中峰话也称上西延话,晓锦话、梅溪话、瓜里话称下西延话(下西延方言,《铜座全集》中亦称之为“汤错话”)。下西延话大同小异,相互糅杂,存在部分词汇尾音与声调的一些细小区别。霍香结的《日冕》使用的西延方言,主要为下西延方言,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故乡人,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方言,更着眼于这种语言的原真性和古樸性,最终促成了《日冕》成为承载这种南方语言的首部大型文学作品。
《日冕》中的西延方言,普遍运用于人物对话,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展现地方风情,还选入一些粗话俗语。某些地方语词因为音与字的限制或不可考,虽被改头换面而失去某些韵味,但仍可以嗅出这是西延方言的特有气息。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方位地点、物件名称、人物称谓、动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等方面。
时间。如:“嗣子立即安排星轺马辂,第二晡便携着几个崽女,由老知宾领队,叶隆回带一队家丁骑马护送去省城了”(第22页),“第二晡”意为“第二天”;“黑边我来览你”(第72页),意为“夜里我来寻你”;“清早巴早,起来捎星星”(第129页),意为“大清早的,就起来数星星”;“嗣子晓儿她娈人家听不懂他们闲间在吵什莫脖子”(第133页),“闲间”(han jie)意为“刚才”;“稍边蛤蟆丢了命,蛇婆还冇吃饱”(第141页),“稍边”指“后来,最后”;“嗣子交代完的次晡下旰”(第158页),“次晡下旰”意为“第二天下午”;“由阚氏曮曮晡照看”(第243页),“曮曮晡”(ni ni bu)意为“天天,每天”;“对方是本省副省长马氏介廉,吃五十四的饭”(第263页),“吃五十四的饭”表示马介廉的年龄,意为“已年满五十三岁了,下一次生日就是五十四岁了”。
方位地点。如:“家庙与书院也一并建在里面,口前看不到里面”(第2页),“口前”(hao qie)意为“外面”;“哪个屋邸的”(第75页),意为“哪个家里的”;“莫伺其带着失望回到房邑”(第196页),“房邑”(po ni)意为“房内”;“嗣子爬到围屋四瓤往下看”(第220页),“四瓤”意为“四向、四个角落”;“真是瘟疫啊,搞得鸟都冇垱方睡觉啦”(第208页),“逄氏听到家庙就有反应,恶心,不想去那个落当”(第327页),这里的“垱方”“落当”均指“地方、方位”的意思。
物件名词。如:“我娶了一头牸牛婆回来咾”(第13页),“牸牛婆”意为“生崽的母牛”;“这次给你带回来一个礼心”(第22页),“礼心”意为“礼物”,这里指逄氏为嗣子带回来的通房丫鬟秀吉;“白嫏给她煮鳜鱼汤,黄蝲蛄羮”(第135页),“黄蝲蛄”并非田里的“蝼蛄”,而是指山溪里的一种黄色刺鱼;“着火的簰一边燃烧一边往下游而去”(第135页),“簰”(pie)即“竹排”;“三花甾呀,我刚才带来的,万祥醴坊最新出品”(第203页),“甾”(zai)指“酒”;“你家娈不是鸟仔胾,不但胾不多,也没有那么金贵”(第329页),“胾”(za)指“肉”;“格儿花后面”(第335页),意为“窗户格子花的后面”;“那里也有一条滚烫的脷儿”(第338页),“脷儿”(li lai)指“舌头”;“逄孺人架势将事先准备的银锞子叫随从拿给看门的沙弥”(第354),“架势”意为“打算,准备”,“银锞子”指碎银、不规整的民制小银锭,区别于官制银圆(西延方言称“花边”)和银锭(元宝);“温婉说要在她大哥那里沾到相因,比杀血还难”(第383页),“相因”意味“利益、便宜”;“他说他就是一只抱鸡婆”(第416页),“抱鸡婆”意为“孵蛋的母鸡”;“搛了鸡翼甲鸡巴胴放在碗里让莫幼良吃”(第429页),“鸡翼甲鸡巴胴”意为“鸡翅膀鸡腿”;“唯有两岸蜋蜋虫的鸣叫声盛大”(第448页),“蜋蜋虫”指“鸣蝉”。
人物称谓。如:“你把安妮打扮得多么像我们屋邸那个新姅”(第77页),“新姅”(xin be)指“儿媳妇”;“当然是老屘”(第78页),“老屘”(lao man)指“小儿子”;“四公子拐跑了新嗣子个娏家”(第84页),“娏家”(mang ga)指“妻子”;“嗣子说这是为你选郎媳”(第198页),“郎媳”指“女婿”;“我是伊亲娭毑,我不操心哪个操心”(第201页),“伊”(qi)指他(她),“娭毑”(a jia)指“娘、母亲”;“你去探一下伊多个话骹”(第325页),“伊多个”意为“他们的”;“在莫家恭翰喊他儤儤,在高家喊他姐夫”(第328页)、“这个鳄鱼就是自己的僈僈莫孝廉”(第346页),这里的“儤儤”“僈僈”,分别指“伯父”“叔父”;“高孝荣也只得作罢,谁叫他一窝子全是娈人”(第330页),“娈人”意为“女人”,若“娈”单独使用时,又多指“未出嫁的女儿或女孩”;“天只有一个,是伊个天,也是别人个天”(第383页),“伊个”意为“他(她)的”;“长起了一个个伢娘不认”(第406页),“伢娘”指“父母”;“姩姩给你讲个故事”(第451页),“姩姩”(nie nie)意为“奶奶”。另外,《日冕》中某些对话场所运用了西延方言的粗俗称谓,这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产难婆”(诅骂语,指因难产死亡的女子)、“娼娒婆”(诅骂语,指卑贱与地位低下的女子)、“寮口婆”(指老鸨,妓院的女老板)、“烈麻?”(歧视语,借指固执刚烈的女子)、“告花牯”(歧视语,指乞丐或要饭的)、“铁螺蛳”(形容不开窍的倔强或小气人)、“癫公头”(指疯癫人)、“傄宝”(指傻子、智障人)、“傄卵”(形容笨蛋、蠢货或混账的男人)、“魈山鬼”(传说中的山中独足精怪,夜喜犯人盗物。多形容从事偷抢的坏人)、“帽牙匠”(形容牙齿掉光了的成年人),等等。
动词。如:“不晓儿在浩瀚的大海上如何征服”(第6页),“不晓儿”意为“不知道”;“拕伊阿爸噢”(第34页),“拕”(tuo)意为“像、似”;“秋季泪山来的刚刚好”(第40页)、“泪山”(lei se),意为“赶山、打猎”;“中伊多把枪放下”(第126页),“中”意为“准许、同意”;“往簰上瀑水扑灭了火势”(第135页),“瀑水”(pu xu)意为“双手捧水用力泼出去”;“子弹打光,手榴弹揎完了”(第167页),“揎”意为“用手将物体扔或摔出去”;“莫温婉说刚饫过奶,华妈妈说我搒搒”(第254页),“饫”(yu)意为“喂食”,“搒搒”(bang bang)意为“抱一下”,多用于抱婴儿;“我看见血,怕,发梦鬼春鬼”(第321页),“梦鬼春鬼”(meng cong)意为“做噩梦,梦魇,因梦中受惊吓而喊叫”;“洗漱完毕上来卧如,躺在莫安妮旁边”(第337页),“卧如”指“睡觉”;“话齉天”(第414页),意为“吹牛,讲不着边际的故事,扯板路”。还有“齉天鬼”“齉里齉天”等说法,多形容不靠谱的人或事。另外,书中还有诸多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方言动词,具有典型汉语古音痕迹。如,《日冕》中常出现的“览”(nuo)表示“寻觅、张望”;“眽”(mo)表示“看到”;“揿”(qin)表示“按住、按下”,如“揿到了那只野鸭子”;“趐”(xu)表示“飞”,如“戴胜鸟就是不趐走”;“赺”(qia)表示“迈”,如“伊个赺过了门槛”;“跍”(gu)表示“蹲”,如“他跍到在老围子的墙角落边”。
形容词。如:“只有你父亲运气差一蒂蒂儿”(第152页),“一蒂蒂”(yi dia dia)意为“一点点”;“总把总翘胡巴了”(第160页),“翘胡巴”多形容年长者死亡;“大冬天只穿了一件庞躿单衣”(第237页),“庞躿”形容身体肥胖或着装宽大的意思;“莫镛良也因为膖抵达东洋后被所有的军校拒收了”(第238页),“膖”(duo)意为“肥胖”;“悈死哩”(第269页),“悈”(jia)意为“心中难受,伤心”;“而阮秀吉眽见自己姽婳的女儿”(第386页),“姽婳”(gua ta)意为“美丽”,多形容未婚可爱的少女;“花屪,天体纠缠也不过如此”(第424页),“花屪”(hua lia)意为“心情好,开心舒畅”。“砲岁那年在江里爬澡沕死了”(第429页),指书中的人物莫羽良十岁那年在江里游泳淹死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人在游泳时,身体钻入水中,西延方言称“打沕子”,“沕”音为“mi”,如果淹死了则称“沕死”,“沕”音为“wu”(下西延)或“weng”(上西延)。“什么黄道吉日,咸烂脬儿咧”(第431页),“咸烂脬儿咧”意为“全都完蛋了,垮台了,失败了”。“咸”(ha),同古义,指“全部”。当地的古村落“咸水口”“咸水洞”的“咸”,以及形容“盐的味道”时,也读此音。另外,《日冕》中还有常见的一个方言词“豪鲜”(hu xia),意为“好、爽快”。
量词、副词和虚词等。如:“一傰军爷”(第50页),“一傰”(yi pang)意为“一群,一伙”;“出了宵,快性到满月这曮,挨到黑边嗣子叫叶隆回回来”(第253页),“快性”意为“快,即将”,“挨到”意为“拖延至”;“你们爱何里弄何里弄吧”(第325页),意为“你们爱怎么弄就怎么弄吧”;“捞克一千四百人”(第380页),“捞克”意为“只有,仅仅”;“何里躺在地高头”(第426页),意为“怎么躺在地上”;“你的意思是要是没有了中国,还要地球做莫子”(第477页),“莫子”意为“什么,没有什么用了”,西延方言中还多称“莫子”为“嘛噶”(ma ga,类同于客家话的“麻介”語)。还有一些语气助词,则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如,“遭报应个”“甜丝丝个”的“个”,“我何里搞吔”的“吔”,“你怎么晓儿”的“儿”,“把抢收咾”的“咾”,“钱和命伊都要咧”的“咧”,等等。
《日冕》也巧妙使用了西延一带富有哲理的俚语俗话。如,“头生世作过哩”(第269页),“蚂蟥还晓儿听水响,告花子还晓儿听铳响”(第329页),“告花子燳火只晓儿往自己胯落里扒”(第332页),“兴家好比针担土,败家好比水推沙”(第333页),“老古套讲不怕油罐起霉,就怕盐罐生蛆”(第346页),“钓蛤蟆还要个棉花坨坨,逗羊咩咩,你手里还的挼(rua)把青草草”(第381页),“只有一把铳,还想打一山鸟”(第383页),等等。这些俚语俗话既是当地的一些口头禅,又是历代传承的古朴训俗,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当然,在西延方言的运用中,作者也绝非故弄玄虚,而是选用较常用或与普通话说法较近的词汇,即使遇到很难找到对应词时,作者也不会像对待外语一样直接音译(那是很忌讳的事)。为了避免失去方言本意,《日冕》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用意同音同的词。如:“燂”(火烤)、“?”(提拿)、“抈”(折断)、“庞躿”(肥大)、“卧如”(睡觉)、“毷氉”(烦躁)等。一种是用意同音近的词。如:“甴曱”(sao ga)指蟑螂;“腌臜”(la ta)指肮脏;“担水”(dai su)指挑水;“蛇相互”(sha xiang hu)指蛇交配;“笋壳板”(sun kuo be)指五步蛇;“潲里潲气”(suo li suo qi)指人像泔水一样品行不正。还有一种,是找意近音变的祖语字。这一点,可以说作者是煞费苦心了。如,“甾”(现读zi)本意指古代一种盛酒浆的陶器,西延方言读“zai”,单指“酒”;“胾”(现读zi)本意为肉、切肉,西延方言读作“za”,单指“肉”;“簰”(pai)即竹排、大筏子,西延方言读作“pie”;“匴”(现读suan)指一种盛物竹器,如米匴,西延方言读作“se”;“?”(现读wan)本意指与皮肤脱离,西延方言读作“we”,引申为皮肤出汗。
西延方言,不难看出其具有明显的古汉语痕迹。如今,资源县(主要是西延一带)与其他邻近方言区(如全州、兴安、龙胜、城步、新宁、武冈、邵阳等地)相比,更具有古朴、形象和粗犷的原始表象,这主要是由于西延处于越城岭大山中的封闭环境,使得这一带语言依然保留不少唐宋到元明时期的书面用语、祖语和古湘语音韵,甚至还有秦汉时期的字音和语法,这在《日冕》使用的方言中得以印证。如:“伊”(qi)与“其”(qi)同,代指“他(她)”(《世说新语》有“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左传·僖公十年》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话”表示“说”(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有“把酒话桑麻”);“诃”(音变为kuo)表示“问、责问”(《后汉书·文苑传》有“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阿孀”表示“死了丈夫的女人”(《列子·汤问》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悭人”表示“小气鬼、吝啬人”(《广韵》,“悋也”,《水浒传》有“这两个人好生悭吝,见放着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挹(yi):原意为舀,引申为浇灌、洒,把液体盛出来或再倒在其他地方(《荀子·宥坐》有“弟子挹水而注之”);“?”(音变为pang)表示“食物非常香”(《里语徵实》有“香曰?香”);“??”(音变为lao hang)表示空闲,多形容房屋(《说文》有“屋??也,谓屋闲”);“觑”(音变为cai)表示“看”(《水浒全传》有“花荣搭上箭,曳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蔽”(音变为bia)表示“遮掩、隐藏”(《九歌·国殇》有“旌蔽日兮敌若云”);“瓯”表示“杯具”(《说文》有“瓯,小盆也”);“嬎”(音变为fan),表示“生孩子”(《说文》有“嬎,生子齐均也”);“酾”(音变为sai),表示“滤酒、斟酒”之意(《三国演义》有“曹操教酾热酒一杯”);“藨”(pao)指草莓或树莓的一种,也指浅绿色且可鲜食的变异肥厚嫩茶叶(《本草纲目》有“四月实熟,其色红如樱桃者,俗名田藨,即《尔雅》所谓藨者也”)。“朊”(音变为gue),一般专指雄性(男性)生殖器。《说文解字》解释为:“朊,胃府也。从肉完声,读若患。旧云脯。古卵切。”《玉篇》解释为:“朊,人阴异呼也。”西延方言口语常见。如“朊巴”“狗朊”“伊阿爸条朊”。另外,西延方言形容长条形管状物(如“管道”的“管”),亦读此音。
西延方言中既然保留了古音特色,其最初来源也是值得考究的。那么,西延方言源自何时、何方?《日冕》在开篇首页中,对于西延方言的起源,也有相关描述:“一千五百年前,莫家围的先人逃难到这里成为化外之地少数族裔中的外来户。他们一直往东逃窜。辗转好几个省,随后又继续南遁……他们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播撒新的语言的种子。”后来,作者又借《日冕》书中语言学家卫恭第的研究,认为这种方言“是一种遗落蛮荒的中古汉语,纯度很高,稍稍羼杂了宝庆府的话,还羼杂了岭西城里的官话,以及百越与中南半岛的部落方言,老围子的话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祖语发音”。这两段话,对西延方言的来龙去脉做了大致的推测和说明。
据资源县考古发掘与地方性文献、族谱、碑志记载,当地晓锦文化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秦汉时期西延一带的陶器、铜铁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唐宋时期,中原汉族开始迁往越城岭一带居住,并形成至今依然繁荣的十余个大姓氏家族,到明代人口激增,地域方言已经具有明显的特色了。如果对西延(尤其是下西延)当地人文历史加以细致考究,该区域境内早期的外族迁入,除了晓锦文化考古中的新石器时代延续到商代之外,有记载的人文记录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五代,尤以宋以后居多。主要来自湘、赣、晋、鄂等地,如粟、王、程、李、莫、蒋、谢、杨、唐、刘、蓝、石、秦等姓氏。而以下西延方言为主的家族,主要是元末明初迁自全州龙水、歌陂、梅潭、永岁等地。若再往前推测,这些家族又多从湖南零陵、永州、宝庆等地分支。据当地依然普遍使用方言的蒋氏家族谱系记载,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其先祖迁自全州,而其始祖自汉代即世居于全州,故其语言亦可能来自汉代或更远时代,这些语言特征极为明显,也就是《日冕》所广泛采用的方言。至今,外界人大都听不懂,包括资源县本地很多人都很难领会或学会这种土话方言,甚至是相隔不足十里的邻近村落也如此。资源有首古老的民谣形容这种方言:“上了青背界(gai),讲话真古怪。牛喊嗷(ao),猪喊呆(dai),鸡蛋鸭蛋喊刨来(bao lai);吃饭叫哊呗(you be),讲话叫话咍(hua dai),杯子口盅叫瓯斋(ao zai)。”从《日冕》中使用的西延方言常用词可以看出,这些词和读音,包括声调的古今演变,清浊声的应用,基本上源自古声调,对应关系甚为明显。如声母保留着完整的濁音系统,尤其是古全浊声母舒声字,基本保留浊音,部分清化。非组字多读为重唇音,去声一般分阴阳,有入声。鼻化韵丰富,鼻韵成分不明显。又如,许多基本词(包括人体器官、常见动植物、日常用品、数字方位等)的说法与普通话的差异大,古入声塞音韵尾的读法普遍,入声字多、无齿唇音、无翘舌音和单音节词较多,名词多有后缀,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形式等都非常特殊。
由于西延方言贯穿于《日冕》全书,阅读时若是泛泛而过,是难以读懂的,甚至有些地方的显得晦涩,让读者难以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晏杰雄教授评价《日冕》:“在作者与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有意打破我们平时阅读的顺畅感,让阅读慢下来,去琢磨作品的语言及意蕴。”可见,读《日冕》,必须静下心来,放慢节奏,深读、细品,带着探究性的思维,跟随书中人物的活动和性情去理会,才能悟得其间深含的意境。有时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联想,甚或还可以借助语言工具书,才能读出其中语言的趣味性和人物之间的情调性,准确地理解和体会人物和事件的关联,从而揣摩书中人物的性格。若用西延方言原本的话语来读《日冕》(至少其中部分段落),或者在懂此方言者的旁解下,或者在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方言的音与义之后读《日冕》,将会收到极其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假若能够将这些方言与现实的人文事物对照,甚至可以领会《日冕》是如何着意融入历史地域的氛围,如何试图探寻早先的人们直观万物的原始思维和意象表述,甚至可以还原这些方言产生的原初场景。
读罢《日冕》,掩卷之际,才真正理解作者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西延方言,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作品的地方特色,更是为了展现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这些方言可以体察到不同文化、年龄、地位、性别人物的性情与心理。同时,塑造出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生活与情感氛围,从而达到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艺术效果。
一百多年前,瑞士作家兼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就认为:“在自然语言中,只有方言,听凭它自然发展,注定要遭致无尽的分裂。”“这种方言一旦成为文学语言,很少能保持自身原先的纯粹面貌,而是变为混杂的了,带上了其他地区方言携有的因素。然而一般说来还是能够识出它的原生地。”霍香结在谈到创作《日冕》的动机时表示:“我想通过写作长篇小说,用方言中的各种生动词汇和俗语金句重建起自己的故乡。”由此可见,《日冕》对于西延方言本身来说,虽不足以使这种语言名声远扬,但对于作者试图传承和保护这种历史痕迹,或是铭记其乡土的根源,是值得褒扬的。
(编辑 何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