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层化的原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定践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采用深度教学的策略,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实施过程,使小学语文课堂走出困境,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浅层教学;深度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转变,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急需进行深入的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一线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由于区域、教师自身因素、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导致许多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浅层化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实践,重任务而轻学生。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大多是教师还是停留在浅层教学,而非深度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困境
正如上文提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存在浅层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停留在表层,只有在汇报课、教研课、示范课中,才可窥见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影子。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过于表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改变以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说法,将核心素养放在首位。但是从当前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不少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以往的设计思路,把教学目标按照旧的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教学目标不具可测量性,例如大量使用“培养、形成、促进学生的某些情感”之类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像完成任务似的,不断肢解课文的内容,完成课文的教学与学习。但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都无法量化测评。而且从整个教学目标看,教学像是完成某种课文知识的灌输,而不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形式化
当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加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前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和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与实施教学环节时,简单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为一次课堂小组讨论,简单认为学生只要能围绕教师给的问题顺利进行小组谈论,便是会合作学习。这种观点忽略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实践性。还有教师持有教师中心论、课堂中心论,在教授知识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环节是否完美,完全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内容表面化
受教学目标解读表面化的影响,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也过于表面。课堂教学上仍是注重课文内容的分解,忽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为,语文课程除了学习语言通用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但是从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看来,大多数的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表面,即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对内容缺乏深层次、多维度的解读,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社会等知识无法展现出来,因而学生难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难以切身感受到课文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课堂困境成因分析
综合观察以上课堂困境,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与当前高速化的教学的矛盾。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具有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完美地完成学习任务,因其个体发展具有独特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不能“一刀切”,把相同的知识传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各种教学和非教学任务的促使下,教师也不得不加快课堂进度,以求能快速完成课堂内容的讲授。因此产生了矛盾,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浅层化,而教學过程形式化,要么是表面的合作学习,要么是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师难以进行深度教学,学生也就难以开展深度学习。
三、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摆脱当前困境,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教学。而深度教学的概念界定是由深度学习延伸而来的。基于对深度教学概念的界定,有研究将深度教学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三是以学科知识的全面展开为前提;四是以主动性、关联性、社会性、参与性、自主权为五大基本原则;五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活动为手段。
而新课程标准也更加重视核心素养的发展,立足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构建学习任务群时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整合内容,增强课程实施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深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一)形成语文大单元的概念,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抓紧语文实践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利用单元导读页、课后习题等教材资源,进行大单元备课,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该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群,使单元内课文学习更加有联系,同时也积极渗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课堂情境,激发合作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实施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多维度、跨学科创设情境。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观察单元中,教师可以用劳动课和科学课的知识,创设“我是小小观察家”“我是小小农学家”的情境,以小组形式,带领学生去学校小农场进行种植,布置学生自主种植蔬菜等方式,让学生将在本单元的学习所得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三)巧设学习问题与任务,培养学生思维
不管是什么课堂,课堂教学都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学会思维。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置问题和任务时应该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设置具有批判性的学习任务与问题,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不少教师反映学生总是在疑惑,难道只有花生默默无闻的品格才是最高尚的吗?难道苹果、石榴就一无是处吗?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或者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辩一辩人生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还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对小学语文课堂困境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的思考。总而言之,要改变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度教学,便要牢牢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观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整合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表面,使语文真正成为育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冯玉荣.践行“让学引思”促进小学语文的深度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探究与实验,2017(03).
[4]陈天祥.例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深度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5).
[5]向佳聪,张红.课堂的困境与突破:从浅表教学到深度教学[J].林区教学,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