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总场中学 李军琪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开始重视德育的渗透。小学生正处于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黄金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让小学生在文化知识上与时俱进,还要让他们具备中华传统美德,而语文写作教学是渗透德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德育的概念,其次阐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渗透现状,最后提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思想简单、最容易塑造行为习惯的阶段,在小学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是践行德育的最佳平台,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引导思想懵懂的小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德育要从小抓起,良好的德育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已经成为我国初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但是如何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要源源不断地实践探索。
德育是一种集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心理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与体育、劳育、美育等相互补充、密切联系、有机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力保障,为学校提供了正确的教育导向。我国倡导将德育纳入素质教育,并将其置于首要位置。
德育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德育指的是学校根据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政治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合格的基本社会道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德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教育者根据当时社会对个体的思想与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品质培养,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以及高度的自我创造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简言之,狭义的德育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的品德教育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贯彻德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德育的价值角度来看,德育更加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个人的发展;第二,从德育的对象来看,总是在学生这一身份框架下进行德育,而并非真正对个体生命进行品德教育体系的构建;第三,从德育内容来看,习惯将学生限制在特定的规范体系内,甚至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需求;第四,从德育的方式来看,教师通常会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为学生灌输德育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从德育评价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机制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
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德育是教育的首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教育事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任务,教育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义务教育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培养新一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崭新路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遵守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责任观,拥护国家统一,拥有民族团结意识的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因此,为了满足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
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着多元化、探究式和互动性的趋势发展,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是最能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门学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的内容最能反映语文教学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要想满足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要求,发挥德育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德育,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与德育有关的素材,鼓励学生结合德育内容写作,在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德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德育观念较差,与写作教学融合不当,影响了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德育,德育内容在小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渗透,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依旧缺乏对德育的重视,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没有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只是通过“走马观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教材中的固定知识,既不向德育方向拓展,也没有引导学生用德育思想理解所学内容,学生难以通过语文写作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
虽然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了德育内容,但更多情况下只是要求小学生简单阅读或观摩学习,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其中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和思考其中的思想与内涵,也没有为学生布置类似的写作任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起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德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多为“形式主义”。当前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渗透并不深入,没有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无法实现德育下的育人目标。
学校与家庭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生活阵地,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尽可能贴近真实生活,生活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源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鼓励学生积极乐观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面对生活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贯穿于写作教学中的德育也应如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身的各种感官去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识感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在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下,学生会更加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愿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做一些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帮助弱者的事,然后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写成一篇作文,这不仅践行了德育的宗旨,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更要求每个人与时俱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同样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如今很多小学生在写作上缺乏创新思维,写出的作文常常内容空洞、中心思想不明确、毫无精彩性可言,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够开阔,创作思维单一。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将德育创新化,让学生在富有创意的环境中写作,使其善于表达内心的个性想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晚上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很多学生面对开放性的作文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所以写作时不能明确要写什么、该如何写。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开放性的作文面前会显得异常兴奋,因为没有固定的写作要求,他们可以随意发挥,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防止学生只会按照既定的要求写作,在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束手无策。学会观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然后引导其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描述得绘声绘色,而有的学生却描述得平淡无奇,这表明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德育成效更加显著。
新课标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语文作文学习中,学生要养成自我修正的习惯,不能总是依赖教师的帮助,这也是在写作教学中贯彻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情实感的抒发。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作时,学生会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有的学生喜欢梅花,有的学生喜欢松柏,还有的学生喜欢向日葵……但是大部分学生只会简单描述自己所喜欢植物的形态,以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对植物的喜爱而升华到学习它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写作完毕后,通常都是教师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而在德育目标下,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点评或互相点评,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一味依赖教师的评价,则会让学生逐渐失去主观能动性。在自我点评或互相点评过后,学生可以将自认为写得好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教师带领学生对该作文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入德育内容,将德育涵盖的良好品质映射到学生喜爱的植物上。在德育的熏陶下,学生再结合自己所作的文章,必定会有所感悟,从而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能是教师单方向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领悟,这样才能收获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成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小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不仅来源于学校教育,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社会认识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多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种从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方式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督促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诗集或名著,通过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了解政治新闻、社会热点,以及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传播正能量的活动等。这些经历不仅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德育,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写作提供无尽的素材。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能够对小学生的德育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初期,而作文是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各方面深入,全面保障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落到实处,并不断创新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