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康涛 董雨荷
【内容提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本文力图在学理层面,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必然性、西方金融模式的内在局限性以及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实践方法论的可行性出发,深入剖析构建金融强国的有效路径。从历史逻辑来看,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必然性,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国国情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从实践逻辑来看, 西方金融模式的弊端已显现,在股东利益最大化、金融自由化原则的指导下,西方金融体系产生了脱实向虚、贫富悬殊、金融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逻辑来看,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实践方法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能有效破除西方金融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条植根中国国情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金融强国;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一、历史逻辑: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必然性
21 世纪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积极参与重塑全球金融规则。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深入洞悉并精准掌握金融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全球金融演进的潮流趋势而必然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一选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保持健康稳定运行,又充满生机活力,并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契合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它不仅是对全球化时代金融治理体系的独特贡献,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金融治理智慧与实践方案。
第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植根于深厚的国情土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國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特色,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增长压力,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些不可忽视的基本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不能简单复制西方国家已有的金融发展模式,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探寻一条既能深度契合并有力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福祉增进,同时具备有效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的独特路径。这条道路不仅体现了对现代金融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更是对中国国情精准把握与战略创新的综合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形成得益于独特的制度优势与长期的实践探索。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基石。a 这一制度性保障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兼顾金融工作的政治导向和社会效益,既积极吸取国际金融业的有益经验,又避免盲目照搬他国模式,从而逐渐构建起一套既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体现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金融调控机制、监管框架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b 这套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创新力。
第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对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精准回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特别是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下,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必须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切实支持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c 在这一过程中, 确保金融资源能够精准且高效地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之花,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第四,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汲取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金融危机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等,凸显了过度依赖金融自由化和忽视风险监管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些源自西方金融模式的系统性问题与潜在风险为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基于此,中国更加坚定了走独立自主、稳健审慎的金融发展道路的决心,力求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确保金融体系既富有活力又具备足够的韧性和安全性。
第五,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由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引。d 通过创新发展理念, 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坚持协调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防止脱实向虚;实施绿色金融政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秉持开放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金融市场合作;以共享为目标,发展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区域间金融差距,增进民生福祉。
二、实践逻辑:西方金融模式的局限性
(一)脱实向虚,经济空心化
西方金融模式过于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e 这种短期利润导向使得企业决策层更关注金融市场而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许多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轻资产环节(例如营销和品牌管理),而忽视了对重资产的制造环节的投资与建设。
一方面,过分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促使企业通过裁员、削减成本等方式来提升股价和市场估值,导致实体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不足,产能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步伐放缓。同时, 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不少企业选择将制造业外包至劳工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这进一步削弱了本土制造业基础。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催生出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吸引资本流向金融市场而非实体经济。大量流动性充裕的资金在金融市场内循环,加剧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实向虚”现象。
“脱实向虚”倾向严重违背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实现不了“金融优化
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导致国家产业结构失衡,造成经济空心化。f 与此同时,“脱实向虚”也意味着忽视了实体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国家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缺乏坚实的产业支撑,从而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和长期竞争力。
(二)赢者通吃,贫富悬殊
在西方金融模式下,市场竞争机制倾向于集中优势资源和利益于少数成功者,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和社会公平原则受到挑战,“赢者通吃”现象不断加大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
一方面,基于国内视角,在“赢者通吃” 逻辑的驱动下,财富和权力的积累越发向极少数群体倾斜,从而加大财富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美国最富有1% 人群总资产超过90% 人群总资产之和。g 这极大削弱了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并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基于国际视角,西方金融模式所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及分配不公,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鸿沟,加剧全球经济结构失衡,这与中国所积极倡导并始终坚持的“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相违背。若这种失衡状态长期存在,不仅会抑制全球共同繁荣的发展步伐,还可能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隐患。
(三)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挑战严峻
西方金融模式所推崇的金融自由化也使得全球面临严峻金融风险挑战。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过度推行及其潜在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管控,成为诸如次贷危机等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无序和监管缺失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和传导问题。
第二,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和美元霸权基础上的“美元潮汐”效应现象,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当美联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如降息或量化宽松),大量廉价美元涌入国际市场,造成其他国家和地区流动性过剩, 推高资产价格和信贷扩张,形成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当美联储转向紧缩政策时(如加息或缩表),市场预期改变,投资者将资金回流美国以追求更高收益,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美元短缺,引发资本外逃。这一现象使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恶化了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对等关系。h 美国可以利用其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全球资金流向,而其他国家则缺乏类似的自主权,往往成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最终受害者。
三、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科学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本质要求。i 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做大蛋糕,以金融发展促科技进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金融与创新、技术进步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金融促进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兴业态、激发市场活力,并依靠科技进步做大蛋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其关键作用在于有效引导和配置资本,为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市场拓展等阶段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和不确定性风险。金融体系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如大数据风控、区块链确权、人工智能投顾等,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激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创新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而有效扩大经济体量,做大经济蛋糕;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运作,加强金融与科技创新政策协调联动,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
第二,金融创新为实体产业创新持续赋能。技术进步不仅深刻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更是在根本上拓展了金融创新的可能性边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已经从传统的物理网点向线上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k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能精准对接创新主体的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尤其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而言,能够享受到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此外,技术创新能催生出众多全新的金融业态,如数字普惠金融、智能投顾等,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使经济蛋糕持续增大。
第三,数字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是当前金融服务体系对接“创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接口。金融行业的创新实践与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够孕育出多元立体的创新路径。l 其一, 数据资源和计算能力在当今时代已成为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生产要素,金融部门急需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金融架构,打造高效运行的数据市场和算力市场机制,确保供需双方的有效联结,实现资源的最佳集聚与配置效率,进而推动新要素深入渗透到各产业之中,催生崭新的生产模式、组织形态以及各类创新产品和服务业态。m 其二,金融行业与数字经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深度协同关系, 共享各类资源、技术和市场机遇,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格局,共同推进数字经济领域与数字金融领域的共生共荣。其三,金融业内部着力于自身的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精简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强化风险防控体系,更准确地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和市场波动风险,赋予“创新发展”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发展动能。
(二)协调:两腿走路,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问题,既体现为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的整体协调, 也包括各实体产业间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
第一,金融系统需要与实体经济系统整体相协调。其一,金融需回归本源,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n 金融机构应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摒弃过度投机行为,减少金融空转现象,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如先进制造、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微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等。其二,实体经济需提升自身竞争力,脱虚向实。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引导金融资源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实体项目倾斜,全力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深度协调。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引导和激励实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同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实体经济内生动力,扎实走好脱虚向实、稳健发展之路。o 其三,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体制,形成既能支持实体经济又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监管框架。加强跨部门、跨市场、跨业态的监管协调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形成对金融活动全链条、全方位的有效监控。完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适应新经济业态、新技术应用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包容审慎且富有弹性的金融监管制度保障。其四,构建产融结合新模式。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投贷联动、产融结合等方式,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优势互补。
第二,各市场主体需要在金融资源分配上相协调。其一,在实体经济各产业中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汲取过往房地产金融粗放发展经验教训,防止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特定产业,挤占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创新所需的金融支持;同时抑制居民在特定领域的投资过热,挤压居民对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投资需求及其长期消费支出。其二,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链通链、强链壮链、延链增链、补链锻链”行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体系安全稳定意义重大。p 金融机构应紧密结合产业链供应链实际需求,引导资金精准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应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将各方支付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补齐补强。其三,在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间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各类所有制主体应享有公平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使其与经济社会贡献相匹配,推动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q 引导金融资源公正流向优质民营企业,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破除金融资源流向民企的障碍,降低融资成本;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民企多元化融资渠道, 扩大优质民企股权融资;为优质民企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对外经贸投资金融服务。r
(三)绿色:绿色先行,以绿色金融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核心理念,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发展模式变革、确保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部署的五大工作重点之一,是当前金融体系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导向。s 绿色金融的内涵不止于对高碳排放行业实施融资约束,或为绿色低碳行业提供信贷激励,其本质是要从金融视角深入探究各行业企业的绿色效能,支持高碳行业不断提升其绿色水平;同时,借助金融工具优化配置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资源,探寻市场机制下绿色低碳行为的真实均衡价格,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所有市场主体向绿色低碳行为转变。
第一,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和具备绿色效能提升潜力的产业。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将社会资本有效引导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中去,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t 值得注意的是,在界定绿色金融服务对象时,不仅要考虑产业是否属于绿色低碳环保目录,更要重视各产业提升绿色效能的可能性。金融资源配置应优先倾向于那些具备持续改进绿色效能潜力的企业, 而对于短期内难以替代的高碳产业,其碳效率改善程度应成为决定其能否获得金融支持的核心评价指标。
第二,构建完善的碳排放权和其他排放权、生态产品和碳汇交易市场,形成实时定价并实现价值发现。只有当碳价格、绿色产品价格形成真实的市场信号时,企业绿色低碳行动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及其发展前景才具有可靠度, 由此引导的金融投资决策才符合理性市场行为。u 当前,一方面应不断拓展和完善碳市场规模, 丰富交易品种,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建立绿色认证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让绿色金融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信号作用,引导全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发展绿色金融必须充分考量经济成本的合理性以及公众可接受性,这是确保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前提。在推动绿色金融的过程中, 既要关注其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充分评估并控制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避免因过度追求绿色发展而导致社会经济负担过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设计和实施各类绿色金融政策及产品时,应全面衡量投资回报与投入成本,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这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环保属性,还要对其财务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科学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筛选出具有长期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绿色项目。此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要兼顾公平性和包容性,注重公众利益和参与度。这意味着在推进绿色金融过程中,需广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见,确保相关改革措施和项目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可能涉及公共支出或对某些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调整,应及时向公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以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公众对绿色转型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影响的担忧。同时,加强绿色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升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培育全社会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当绿色金融的发展既体现了经济成本的合理性,又具备了广泛的公众认可和接受度,这一战略举措才能既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又促进社会公正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开放:双向奔赴,开辟国际金融合作共赢有效路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v
在“引进来”方面,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引进来”政策为来华外资机构带来新机遇。2018 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原则,在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 多条开放措施,推动国内金融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已经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外资数量型准入门槛也大幅减少。《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w 这些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举措,给外资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引进来”政策也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了蓬勃的新鲜血液。外资机构的深度参与,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机构亦发挥出“鲶鱼效应”,他们在财富管理、资产利用与处置优化以及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先进经验,不断激励中资机构持续增强自身竞争力。x 在未来,中国将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释放金融开放的政策红利,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享有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y
在“走出去”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大写意”逐渐转变为“工笔画”,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为中国参与境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条件,对促进国内乃至国际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z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重点, 未来可从区域合作着力,降低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成本,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其一,加强与“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与互联互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本币结算、清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减少汇率风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ヒ其二,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行发展优势,大力推动以数字服务为内容、现代信息网络和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数字化交付为特征的数字贸易发展,使数字贸易成为区域合作的优势领域,为区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フ其三,推动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项目开发;依托“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引导金融资源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流动,实现互利共赢。ヘ
(五)共享:成果共享,以普惠金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秉持共享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政策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改革和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共享”发展理念的着力点,是金融发展成果共享的集中体现。普惠金融提倡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包括小微金融业务、消费金融、三农金融等。ホ“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标是革新传统金融领域中偏向于为优势群体“锦上添花”的固有思维模式,旨在探寻并构建一套能够真正为广大小微市场主体在困难时期提供必要支持、能够“雪中送炭”的有效金融运作机制。现阶段,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其一,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专业化机制,加大对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其二,拓宽经营主体直接融资渠道,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差异化制度安排,适应各发展阶段、各类型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三,健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广“信易贷”模式,有效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建立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相关信息共享。其四,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其五,改革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事业补短板;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升贷款便利度。推动妇女创业贷款扩面增量;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丰富大学生助学、创业等金融产品。其六,满足居民多元化资产管理需求, 构建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建设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便利投资者集中查询基金投资信息。其七,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知识普及多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组织面向农户、新市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低收入人口、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培训,提升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マ其八,推进养老金融发展壮大,积极探索养老金发展规律, 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同时利用金融市场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逐步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养老金制度。ミ
结语
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支撑。过度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金融自由化的西方金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致使经济“空心化”、貧富差距加大、金融风险加剧,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震荡和分配不公。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都表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金融领域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是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法论。
【注释】
a 陈雨露:《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载《红旗文稿》,2023 年第10 期,第9—12 页。
b 李斌:《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载《人民日报》,2023 年11 月10 日。
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 展的重要论述》,2023 年12 月6 日,https://www.ndrc. gov.cn/xwdt/ztzl/srxxgcxjpjjsx/xjpjjsxjyqk/202312/t20231206_ 1362489.html,访问时间:2023 年1 月28 日。
d《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e 孙立坚:《西方金融理论为何会内生出市场失败的结果?》,复旦发展研究院,2021 年4 月23 日,https://fddi. fudan.edu.cn/80/b6/c18965a295094/page.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f 经济日报调研组:《防止脱实向虚》,载《经济日报》, 2023 年8 月9 日。
g 新华社:《美国贫富分化持续恶化的事实真相》,新华网,2023 年2 月23 日,http://m.news.cn/2023-02/23/ c_1129390897.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h 唐彥林:《收割世界的“美元潮汐”可以休矣》,载《光明日报》,2023 年9 月6 日,第12 版。
i 新华社评论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网,2023 年3 月7 日,https://www.gov.cn/xinwen/ 2023-03/07/content_5745125.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j 张跃文、李冬新:《资本市场有力支持国家创新战略》,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 年8 月15 日,https://www.cssn.cn/ skgz/bwyc/202308/t20230815_5678762.shtml, 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k 邓宇:《也谈商业银行网点变革》,载《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2 年3 月14 日。
l《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m 孙辰朔:《发挥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载《经济日报》, 2023 年1 月12 日。
n《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o 郭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载《经济日报》,2022 年12 月8 日。
p 倪建伟、王新兴:《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载《光明日报》,第11 版。
q 金观平:《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载《经济日报》, 2023 年11 月28 日。
r 中国人民银行等:《全国工商联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 年 11 月28 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311/content_6917272.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s《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t 刘薇:《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 年04 月28 日,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23/0428/c40531-32675377.html, 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u《 碳排放权交易如何创造价值?》,生态中国网,2021年6 月21 日,https://www.eco.gov.cn/news_info/45931. 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v《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华网,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w 徐贝贝:《外资金融机构和中国金融市场在“双向奔赴” 中实现共赢》,中国金融新闻网,2024 年1 月26 日,https:// 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2401/t20240126_ 286637.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x 马春阳:《积极引进来激发“鲇鱼效应”》,载《经济日报》,2023 年11 月7 日,第7 版。
y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3 年08 月13 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308/ content_6898048.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z 刘坤、董蓓:《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载《光明日报》,2023 年9 月14 日,第15 版。
ヒ 林学军、陈妍妍:《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构建国际经济新 秩序》,光明网,2023 年8 月24 日,https://theory.gmw.cn/ 2023-08/24/content_36785732.htm, 访问时间:2024 年 1 月28 日。
フ 李俊:《培育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载《经济日报》, 2024 年1 月25 日,第10 版。
ヘ 冷翠华、周尚伃、杨洁:《金融开放谱华章 双向奔赴聚能量》,载《证券日报》,2023 年12 月27 日,第A1 版。
ホ 刘晓春:《细分领域,做深做透,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 人民网,2019 年1 月3 日,http://money.people.com.cn/ n1/2019/0103/c42877-30501839.html, 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マ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政府网,2023 年10 月11 日,https://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2310/content_6908495.htm, 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ミ 张苏:《发展壮大养老金融,促进养老体系健康发展》,求是 网,2024 年1 月8 日,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 01/08/c_1130054984.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8 日。
(截稿:2024 年3 月 责编:黄 蕙)
作者简介 叶康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雨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