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讨

2024-03-28 23:32吴璇璇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吴璇璇

(作者单位:滨州市检验检测中心)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1979 年,随着经济建设与市场改革,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恢复重建。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需求,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控制支出,更重要的是实现绩效管理和责任制改革。这要求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单位可持续发展。2018 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把预算绩效纳入目标管理,向全面、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迈进了一步。

事业单位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开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决策质量。通过明确预算目标和预期结果,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预算管理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单位目前的财务状况和需求,从而根据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作出更明智的决策,降低决策风险。

第二,加强财务控制。预算管理是一种对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手段。通过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能够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掌控资金的流向与使用目的,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第三,提高社会公信力。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重点向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项目倾斜,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国有资产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1]。科学、严格的预算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公众对其整体形象的认可和信任。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行政单位是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指挥者与管理者,而事业单位是各项科教文卫等活动的实际执行者,业务活动种类多且具体化,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更加注重抓业务活动而轻财务管理。很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也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中的一环,预算编制只是填报数据、争取财政资金,缺乏全员预算的意识。基于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财务人员发展环境受限,且人员配比不合理。有的行政岗兼任财务岗,财经法规意识淡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财务管理理念[2]。部门之间,尤其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沟通较少,财务人员对各部室职能、工作规划、业务开展情况、预计收入与支出了解不全面,缺乏有效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源头数据,这就导致编制预算时填报的数据不能反映单位的真实客观情况,数据信息缺乏准确性、合理性。

另外,对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来说,开展业务活动的资金依靠财政拨款。对于财政资金,不管是在申请阶段还是使用阶段,很多单位都缺乏节约意识,不会考虑资金的最优化使用方案。一般在往年的预算编制计划基础上,继续增量申请资金,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个环节,需要对全单位下一会计年度的收入、支出、资金分配、业务活动等有全面的了解和规划,既要考虑整体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剔除上一会计年度的不合理因素,因此需要对单位各部门业务活动开展情况、未来业务规划、预计开支等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但现实情况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一般要求在1~2 个月内完成,且决策者将工作任务直接分配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人员去获取最原始、最能反映单位实际的数据,一般参考往年数据,信息采集具有片面性,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只是以一个“数字人”的身份保证报表数据符合审核要求,导致预算编制的基础不牢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多数单位采用“去年数据+本年调整”的方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填报的数据包含上一期数据的不合理性,继续沿用将导致资金分配不科学的问题更加突出[3]。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执行进度落后于计划的问题,主要是由预算执行计划不合理、决策层面的拖延或者执行部门的不配合所致。实际开展工作时,有的单位发现部分原始单据无对应的预算指标、部分预算指标无对应的业务,这就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脱节[4],容易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指标混用,随意执行预算资金,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完全偏离了预算管理的初衷。事业单位业务类型较多、项目分类多,很多项目开展周期长,流程相对烦琐,前期面临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执行压力较小,容易忽视项目进度,这会导致资源无法及时投入和使用,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当下半年面临较大的预算执行压力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申请调整预算,这大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二是年底集中大额大批量支付或者通过预付款转移财政资金,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甚至有些事业单位为了完成预算执行率伪造原始单据。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与评价体系来对本单位的预算实施工作进行约束,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监督人员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部分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中提及了预算管理,但多数是为应对上级考核,并未在制度中详细说明,实际工作中也未将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衔接起来。会计年度结束之后的绩效评价也多数是套用固定模板,机械填报本单位数据,未深入分析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有效改善。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的考核也偏形式化,对事业单位考核缺乏有效的量化限制。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解决路径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不合理和低效,进而影响单位的财务状况、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提高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不能仅仅是为了保障本单位资金合理分配,更应考虑其社会公益属性。科学的预算管理能让资金通过市场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置,让事业单位更好地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基本都是财务人员,对数据分析、信息化软件的应用等缺乏专业经验。单位应当贯彻全员预算的观念,预算编制是对整个单位下一会计年度工作的整体规划,其合理与否影响整个会计年度的资金统筹安排与调度,因此应让全员参与其中,使其充分认识到科学编制预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之前,要充分考虑未来资产使用情况、政策变化,以及未来市场经济形势对资金支出的影响,做好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提高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二)采用科学方法,做好预算编制

第一,做好编报前准备工作。预算填报的文件经过层层传达,下发到事业单位会有时间延迟。预算编报工作一般时间紧、工作量大。在预算工作开展前,应成立预算编制专班,组织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员、财务人员统一培训,了解《预算法》,熟悉编报流程、编报要求,提高编报人员整体素质。各部门应分别对部门人员的信息进行集中维护整理,对预计收入、开支、未来资产使用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为预算编报提供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持。

第二,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快“业财融合”。业务部门将人员信息、收入、支出等数据上传到共享平台,形成动态数据库,供财务部门获取[5]。各部门要对上传的数据负责,数据应是紧密结合本部门业务发展实际、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得出,而不是随意估算。共享平台能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消除部门间数据共享屏障,让财务与业务同频、共享。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项数据,减少了时间成本,能通过财务分析事前规避一些风险因素,有效提高预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去年数据+本年调整”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法有更明显的优点,它一切从零出发,充分考虑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通过减少浪费,使预算资金回归本质,充分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事业单位应采用零基预算法,全面考虑下一会计年度的工作规划、资金支出结构,对执行率低、效益低的项目,适当削减预算资金,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财政管理法治化要求,严格遵循《预算法》,将单位资金、财政资金所有项目细化到部门经济分类、政府经济分类,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只有做好预算执行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所以,对预算执行进度及时跟踪调整很有必要。很多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差是因为编报预算时一味追求争取更多财政资金,甚至有的单位先确定资金再确定项目,忽略了本单位实际业务开展所需的资金额度。事业单位应在财政部门下达指标后,编制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对单位较大的项目以及新增项目的开展进度与财政资金支出执行进度进行核对配比,有计划地安排各项项目资金的支出进度。单位的政府采购项目从提出采购计划到招标、中标、签合同、履约验收等,一般耗时较久,而用于政府采购的财政资金又有严格限制,所以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政府采购项目进度的因素,对其各环节时间进行严格把控,确保采购能如期有序开展,防止出现年底项目未完成导致预算资金无法支付,从而挤占来年预算的现象。

财政部门也要做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和调度,加强对预算调整的限制。对事业单位一些执行进度达不到时间节点要求的项目,相应调减未来预算资金。要按照预算调整的标准和程序,严格审核事业单位预算调整方案,评价其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6],并将预算调整加入年终考核,量化分值,以此倒逼事业单位严格对待预算执行,提升单位预算执行质量。

(四)深化考核机制,做好预算信息公开

从事业单位内部来看,形成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有效可行的考核监督体系必不可少。事业单位应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考核制度,对预算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设置独立的绩效评价部门,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时,要将预算执行数据与业务开展进度进行比对分析,结合本年度各部室提报的预算数据,对其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并强化落实绩效责任。将考核结果加权量化,与奖惩机制环环相扣、有效链接,直接影响各部门年终绩效,推动预算管理的规范发展。

从事业单位外部来看,公开预算信息是民众视角下监督考核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预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事业单位应将预算编制信息、财务预算数据全面、真实地公开,向信息媒体、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开通在线咨询通道,对民众疑问及建议及时有效反馈,方便民众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等信息进行监督评价,让财政资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优化使用,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事业单位服务生产、服务民生的社会职能。

四、结语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确保单位财务健康和高效运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以解决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决策层面的支持、执行部门的配合、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以及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监督。只有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才能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预算编制事业单位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