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献术语的“三维”特点及其英译研究

2024-03-27 09:19宁济沅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维意译术语

宁济沅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特别是术语译文的规范。作为党中央直属理论工作机构的中央编译局,于2015 年4 月27 日专门成立了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审定委员会,有计划地借助光明网、理论中国网和中央编译局官网不断地同步发布规范化的“术语译文”,以期发挥术语翻译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16 年底,发布了18 期(2015 年和2016 年各9 期),共计312 条术语(不含2015 年第七期的16 条经典名句),主要选自2015—2016 年党的文献和政府文献。本文以这312条术语及其英译文为语料,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其中的“三维”特点及其英译。

一、中央文献术语的含义

该术语是指“中央文献中出现的、具有重要意义并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表述,既可以是单词和词组,也可以是其他表达方式,具有内涵明确、富有特色、适于传播等特点。这些术语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广受国际社会关注,亟需通过规范的翻译提升其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力,以更好地为国际社会所了解和接受。”[1]鉴于此,中共中央编译局2015 年4 月起用英、俄、法、西、日、德、阿等7 种外文分期发布规范化的“术语译文”,这些译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2008 年提出的有关译学研究的理论视角,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2]。该视角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方法论层面彰显“三维”转换,“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155其中的“语言维”是指译者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所进行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翻译。“文化维”是指译者要有文化意识,并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3]157。“交际维”是指译者在翻译时还应“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3]158。“三维”转换虽然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往往同时进行、互联互动,但不能否认有时会特别凸显其中某一维度的情形。

最佳翻译则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是指译者的“三维”适应程度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总和最高的翻译[4],也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综合程度最高的翻译。

三、中央文献术语的“三维”特点

依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该术语主要彰显语言、文化和交际等“三维”特点,是“三维”的统一体。语言传达意义,是意义的载体,因此离不开语言维;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央文献概念和表述带有中国文化特点,并与中国政治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又彰显文化维;富含意义的语言最终是为了交际,中共中央编译局利用各大平台向全球分期选取和发布规范的术语及其译文,就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因此还凸显交际维。

语言形式上主要表现为词、短语和句子。发布的312 条术语中词语术语5 条、短语术语295 条、句子术语12 条,所占比例分别为1.6%、94.6%和3.8%,可见短语术语是中央文献术语的核心。就修辞特点而言,部分术语运用暗喻修辞格,不仅富含中国文化,还易懂易记。比如揭露历史上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词语术语“蚕食”,表明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短语术语“(啃了不少)硬骨头”,揭示目前我国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阻碍改革和发展障碍的短语术语“拦路虎”,以及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句子术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术语意义的单义性。单义性是术语意义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要求。术语一旦获得相关机构的规范和认定后,意义就具有了单义性,具体表现在与该机构相关的学科内的同一个术语系统之中的意义是单义的,只能拥有一个意义或只能在一个意义上与相关概念相对应。但是这种单义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对那些当下飞快发展的学科来说,其概念呈现出极强的变动性。表示这些概念的术语,今天可能还算是单义的术语,由于概念的发展,明天就可能成为多义的。”[5]中央文献术语也如此,经译文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就具有了相对单义性及规范性的英译文,并为实现中外跨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术语是中央文献的结晶,也是中央文献的难点,更是理解中国时政的关键。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交际层面表现出用词精准和严肃等特点。“精准”是指术语意义的准确程度高、不易混淆和误解;“严肃”是指在涉及中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国家独立等原则性问题时的政治正确性。中央文献术语皆由译文审定委员会从国家近两年审议通过的党的文献和政府文献中选取,是了解我国重大方针、政策的窗口,对外代表着党和国家的立场,对内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因此在用词方面是极其精准而严肃的。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涉及“开放发展”主题术语“两岸一家亲”的用词既精准又严肃,不但把握好了政治分寸,而且还充分表明了“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

四、“三维”兼顾的英译方法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关照下,中央文献术语的英译主要表现为“三维”转换,即语言、文化和交际等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维”转换同时进行,但又是一对矛盾体,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偏重。就语言维而言,直译是最佳方法,它能传递术语的语言形式,但就文化维而言,为了让不同文化间的国家正确理解,又有必要改变术语的语言形式,更好地传达出术语意义,即意译。就交际维而言,为了成功实现交流,避免误解,必须借助其他翻译方法来诠释术语的外延意义,彰显交际意图,提升传播效果[6]。语料表明,术语的英译主要表现为直译、意译、译意、释义以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期追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直译是一种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但是何谓“直译”,译学上颇有争议。一般认为“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谓之直译”[7]92。周作人、鲁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代翻译家江枫“形似而后神似”的文学翻译观就是直译的变体。就术语英译而言,笔者认为直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再现,更要关注内容的传达,否则翻译无意义,因此笔者对直译的定义是在不用转译就能表达出术语意义的前提下又能保持其语言形式的翻译。语料显示,术语的英译运用了大量的直译方法,是译者在语言维度上适应与选择的偏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译者对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同一主题的术语之间的翻译,见表1。

表1 同一主题术语之间的直译译文对照

意译是与直译并列的主要译法之一,一般认为“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谓之意译”[7]100。比如傅雷主张的“神似”和钱钟书提倡的“化境”其实都是意译的变体。就术语英译而言,意译重点关注术语意义的传递,不再是对其语言形式的亦步亦趋。因此,笔者把意译定义为在表达术语意义时需要转译而又不能保持其语言形式的翻译。例如:

(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6 年第一期)

food crop production strategy based on farmland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16 年第二期)

ensure that cultural-ethical and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gress together

以上两例如果完全依照原文语序采用直译方法,那么译文晦涩难懂,所以有必要打破原文语序进行意译,精准传达术语含义,实现有效交流。例(1)的译文语序完全相反,并且对“藏”“于”“地”“技”分别转译为“production”“based on”“farmland management”和“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没有机械地逐字翻译。例(2)的译文语序局部相反,先翻译“精神文明”,之后再翻译“物质文明”,并且把“文明”“精神”分别转译成“development”和“cultural-ethical”,整体上意译,传达深层含义。再如:

(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 年第一期)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lift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译文将“扶贫”和“脱贫”一起意译为英语不定式短语“to help sb lift sb out of poverty”,重点在于摆脱贫困。而中国翻译研究院却意译为“Targeted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Poverty”[8],重点在于减轻贫困,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采用意译法,却有不同程度上的关切。

译意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最初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译意是指译出原作的含意,与译义相对,一起构成翻译实质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7]94。译意方法凸显了翻译的交际功能,译者应力所能及地“解读原作的含意,并将其准确地纳入译文语言中”[7]94,显化原作的交际意图。因此,就中央文献术语的英译而言,笔者将译意定义为依靠增词手段既译出原作内涵,又显化原作含意的翻译。语料中很多佳译采用了译意的方法,凸显了术语的交际维特点。例如:

(4)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2015 年第一期)

build up a basic safety net,ensure there is a cushion in place for those most in need,and make du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5)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受(2016 年第七期)

everyone participates,makes a contribution,and shares in the benefits

以上的“基本”“底线”和“享受”就采用了译意的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分别增添“safety net”“in place for those most in need”和“in the benefits”,彰显了术语的含意。再如,2015 年第五期发布的表明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暗喻术语“扫荡”“蚕食”和“清乡”的译文依次为“mopping-up”operation、“gnawingaway”operation 和“pacification”operation。显然译文中都增添了一个表明术语性质的中心词“operation”,不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行动的实质,还将日本侵略者军事行动的残暴和中国老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释义是指“不逐字逐句迻译原文,而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sense)的一种手段”[7]99。该法既能给译者传播原文信息的自由空间,又能传达出原词的话语语境义,避免“望文生义”,因而在翻译中广泛采用。就术语英译而言,笔者将其定义为依靠换词手段来译出术语意味的翻译。语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

(6)强农惠农富农(2015 年第一期)

strengthen agriculture,benefit farmers,and raise rural living standards

(7)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2015 年第一期)

transform China from a manufacturer of quantity to one of quality

以上的“富农”“大国”和“强国”就采用了释义方法,避免望文生义,分别换词为“raise rural living standards”“quantity”和“quality”,既实现了对语境义的精准把握,又传达出了意味,利于有效交流,对外充分展现一个堪当大任、不负人民的大国形象。再如:

(8)(啃了不少)硬骨头(2015 年第一期)

(We tackled many)tough issues

显然,并没有对这一形象化的暗喻术语“硬骨头”望文生义,而是精准把握其语境义,将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翻译出来,利于受众接受,同时也表明了我党一定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解释性翻译是指“把要解释的内容(通常因此而加注)溶合到译文中去,使译文一气呵成,巧妙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与风格”[7]99。此法一般用在双语文化差异巨大,难以用目标语直接表达的场合。语料中就有3个这样的术语,都是高度概括的四字短语,即“三期叠加”“三证合一”和“‘三光’政策”。英译时必须借助解释性翻译方法,将“三期”“三证”和“三光”的具体内容在译文中言简意赅地解释出来,才能精准传达术语意义。如下例所示:

(9)三期叠加(2015 年第一期)

simultaneously deal with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make difficult structural adjustments,and absorb the effects of previous economic stimulus policies

(10)三证合一(2015 年第三期)

integrate the business license,the organization code certificate,and the certificate of taxation registration into one document

(11)“三光”政策(2015 年第五期)

“Three Alls”policy(kill all,burn all,loot all)

以上术语中高度概括的“三期”“三证”和“三光”的实指内容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完美再现,贴近了术语意义的精准性特点,尤其是例(11)先概述后借用括号形式来解释具体内容的方法还进一步贴近了术语形式上的简明原则。

以上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是为了关切中央文献术语翻译的三个维度,以期译文贴近受众,增强传播效果,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最理想化的翻译当然是直译,但是囿于文化差异,有必要变通,经常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追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比如,2015 年第六期发布的“命运共同体”的译文是“community with a common future”,其中的“共同体”直译为“community”,而“命运”意译为“a common future”。之后时政话语中经常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式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新华社翻译成“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翻译成“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不难看出,中共中央编译局和其他机构都没有将“命运”二字机械地直译成“destiny”,而是采取不同程度上的灵活翻译。无独有偶,国外新闻媒体的传播情况也一样,“命运”二字经常翻译成“common/shared future”[9]。

五、结束语

语言、文化、交际是中央文献术语的三个维度,翻译时也离不开语言的简洁、文化的传递和交际的明了。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其中的“三维”特点及其英译,发现该术语在语言层面上主要使用短语术语和暗喻修辞格、文化层面上彰显术语意义的相对单义性、交际层面上凸显语义的精准性和严肃性等特点。对此,在对外翻译中主要采用“三维”兼顾的英译方法,即直译、意译、译意、释义和解释性翻译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旨在追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充分发挥中央文献翻译,特别是术语翻译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0],不仅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对其他相关翻译起到规范性作用。

猜你喜欢
三维意译术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