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认知:让学习成为温暖的旅程

2024-03-27 15:50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

摘要: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长期深耕乐学教育,引入暖认知理论,使乐学课堂建设从经验走向科学,他们以情感浸润型教材、潜能唤醒型教师、效能自觉型学生、认知驱动型环境等要素构建了暖认知教学体系;以先前概念、点燃自我、知识建构、高阶思维、意义建构、自我调控、结构转向、冲突再现,重构了学习过程。各学科老师提炼的暖认知学科教学模型,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暖认知精神,体现学科特质,具有推及一般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暖认知;课堂实践;温暖旅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1-0039-05

众所周知,课程是在跑道上跑,那么,学习自然是旅程。素以乐学教育闻名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锡师附小”),因为对“暖认知”的实践探索,让儿童的学习成了温暖的旅程。

一、暖认知的内涵阐释

锡师附小拥有100多年的儿童教育发展史。1921年,杜威就在他们的园子里讲了5天,传播进步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先贤们一直以儿童中心作为学校文化的旗帜,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为国家教委树立的快乐教育典型之一。新课改后,学校着力进行浸润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构建了完整的儿童文化课程体系。近十多年,又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以“乐学”与“乐教”为双向主线,整体构建了“乐学课堂”。近几年,学校借鉴“暖认知”的理论,使“乐学课堂”在深度上有显见的推进。“暖认知”是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由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齐瓦·孔达提出的。在她看来,二元论的知识观,认知是“冷”的,更具有动机性、更具情感色彩的一元论认知是“暖”的[1]。这个观点与锡师附小的所为所思很“搭”,为学校的实践从经验到科学架上了桥梁。锡师附小的老师们对“暖认知”的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对其转化性应用进行了持续的讨论。他们大概是在“乐学教育”的语境中,从学习情境创设和深度学习实现两个维度展开。情感、情绪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2]。在乐学教育的实践中,情感、情绪就是快乐,因为快乐,认知就温暖起来了。怎么才能快乐呢?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这里相遇的,有物理的环境。“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3]锡师附小近几年在儿童成长空间、学科性环境的建设方面颇有章法,可见他们有理性的自觉。当然,相遇的也有社会的环境,在锡师附小,师生就是在“爱心”与“童心”相互贴近、相互促进、相互浸润、相互映照中,情感共生,教学相长。恰如我用来形容幸福课堂的一句话:“知识不是在课本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眼神里。”而这种温暖的“人”与温暖的“物”,相互交融,自然是暖意融融了。

认知总是知识的学习,快乐之源离不开知识的维度,我和钱阳辉、张明霞等校领导讨论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暖认知的知识论基础是知识本来就是暖的,恰如有学者形容的,所有知识的生产都来自火热的现场,来自情感激荡的作用,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从发现到积淀,经历着从火热的现场到冰冷的美丽的过程。学习知识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回到知识生产的“真实情境”,从冰冷的美丽回到火热的现场,让学生经历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生产过程。锡师附小的老师们正是循此前行,探索深度学习维度的暖认知。他们提炼了暖认知的心理模型,明确提出个体的经验介入是暖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生前提,概念抽象的过程是暖认知心理要素的重要指征,图式生成是暖认知加工过程的核心要素,原理更新是暖认知加工过程的高阶表征,成就体验是暖认知加工的高效能影响。而这个学习过程是在前所述及的学习情境中发生的。显然,这两个维度的“暖”是相互作用、浑然一体的。由于深度学习的展开,快乐的情绪、情感包孕着丰富的诗性,学习过程的拾级而上,则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享受了。

二、暖认知课堂的实践要素

传统教学有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在锡师附小,这些要素沐浴暖认知的光辉,形成了升级的情感浸润型教材、潜能唤醒型教师、效能自觉型学生、认知驱动型教室。情感浸润型教材,指教材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连接,将作为文化传承的累积性知识嵌入儿童直接的生活经验之中。这样,教材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儿童才能被激活、被温暖,教材才能转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认知活动的开展,儿童经验得以重视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成长。潜能唤醒型教师,指教师首先能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用创造型教学不断提升他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能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发现学生、唤醒学生,其实也是在创造学生。这种双重的“唤醒”,也可以看作更高层级的教学相长。效能自觉型学生,一是指完全的自信,个体在实施个体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行为活动具有信念、信心,具有判断或把握的能力[4]。二是指自治力,有学习的自我觉醒力。效能自觉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其积极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于是使认知具有“暖”的表征。认知驱动型教室,指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激励性、引导性和支撑性的教室环境,这种教室环境既指物理的,主要导向场景式学习、浸润式学习;也指心理的,指教室中人员的积极关系构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愉悦的氛围所笼罩,如沐春风,自然有春日的暖意。

这些要素是空间维度的,而教与学更多是时间的艺术。锡师附小在实践探索中完成了学习过程的重建,其操作步骤是:①先前概念,点燃自我。将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融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知识建构,高阶思维。作为制度性课程,知识传承就是告诉;作为体验型课程,学习者个体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形成属于个体知识的发现和生产,这也是高阶思维的重要表征。③意义创建,自我调控。锡师附小在“知识”层面后再关注“意义”,其实是在倡导完整知识观。按照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观点,理解包含解释、釋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六个维度,这里呈现出的完整的知识观、学习观,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多重向度全面展开的。因此也带来了“意义”的丰富性、完整性。④结构转向,冲突再现。这里的“结构转变”包含认知结构往“深处”走,与思维升阶同步;往“别处”走,与别的学科对话、连接;往“用处”走,以知识的具体化应用开展认知活动。而这几个方向的“走”,都可能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都会引发新的学习事件。这样的张力感显然使认知有了温度。通过学习过程的重建,锡师附小形成了暖认知课堂的基本模型。

三、暖认知的学科实践

所谓学科实践,就是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学习,就是使学习方式与知识呈现的特点更加匹配。锡师附小在暖认知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凝练了各学科教学模式,这里以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为例,做些讨论。

(一)涵养德法教学模式

涵养德法教学模式,包含了具有过程性特征的四个要素,目标达成的三种要求,而“情感交往”“规则体认”“社会参与”“专项研究”则是四种基本课型(如图1)。

(二)沉浸语文教学模式

沉浸语文教学模式包括走向沉浸的三条通道“诵读—涵养”“体悟—发现”“感受—理解”,展现沉浸的四大课型“情境识字”“情趣阅读”“情意写作”“情态实践”,而“经历”“想象”“移情”“意会”“明示”则是相互融通的学习方式(如图2)。

(三)发现数学教学模式

发现数学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原型启发等)和数学学习的过程要素(直观启发等),以“发现”为主轴贯穿(如图3)。

(四)儿童生活圈英语教学模式

锡师附小的英语教研组,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向度,构建儿童生活圈,围绕每一个发展中的“我”,提炼“启发”“浸润”“探究”“个性化”“整合”五根学习支柱;继而以教学过程(如“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若干要素贯穿成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如图4)。

(五)唤醒科学教学模式

一目了然,这样的模式(如图5)落地生根,“唤醒”是完全可能的。

统观这五个学科的教学模式,给笔者三点深刻的印象。

第一,暖认知学科教学模式遵循了基本的教学规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教学规律首先是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对学生的爱是这两者相互依存的心理基础,而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教学技艺则是促进这种相互关系得以实现的实践基础。教与学相互依存还表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互激荡的关系。教师真正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观点,使教和学的依存关系在教师、同学等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统一,不断优化。教学规律还有教学知识再生产和个体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承。知识从普遍的转化为个体的,教学就一定包含着创新,而创新的重要表征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生产”,获得属于他自己的化为素养的知识。参照教学过程说,教学规律还包括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规律。一般而言,学习都是从直观、直觉、感性进入,在情境中有所感悟,进而归纳、概括、抽象出概念化的知识,然后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具体化应用,以验证、内化、领悟所学习的知识。细细品味锡师附小的教学模式,教学规律的要义都在其中得到体现。这就为他们的实践筑牢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第二,暖认知教学模式具有“暖”意。这不仅在于“情感”“浸润”等词语镶嵌其中,还在于所有教学模式都让人想象到一个情境场,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锡师附小的课堂上进行的都是情境学习,而学校提炼的暖认知课堂模型的基本要素,也都得到学科性的转化。

第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质。“涵养德法”让我想起《论语》的“子以四教”,孔子主张做人的教育“文、行、忠、信”,锡师附小的老师们略做优化,形成“文、境、行、信”的基本范式,与学科特色高度融合。“沉浸语文”提出的经历、想象、移情、意会、明示五种学习方式,是把“为理解而教”这样的倡导进行了“语文版”的表达,很语文,很深刻。“发现数学”就是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过体验而抽象概括,实现知识的“发现”。“生活圈英语”让人们看到,老师们以主题情境为依托,以儿童的言语实践为主线,以语言、思维、文化的同步发展為旨归。“唤醒科学”更加强调基于唤醒的“做”,这个“做”就是手脑并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老师们用产生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形成解释、交流评价、迁移应用七个步骤,使科学的暖认知学科实践有了清晰的路径。从这五个学科的教学模式看,学生的学习成为温暖的旅程,是可以成为现实图景的,而他们基于教学规律、学科性质、学校文化特点融铸的教学模式,不仅成为暖认知课堂的重要表征,而且对于同行也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齐瓦·孔达.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M].周冶金,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56.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3]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4]朱娟.中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J].山西教育,2021(6):27-28.

责任编辑:颜莹

收稿日期:2023-12-11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
《我的小钟表》教学课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基于课堂实践的会计教学趣味化探讨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论简笔画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妙用
儿童视野下的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