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教材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2024-03-26 14:29杨建萍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认识

杨建萍

关键能力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

关键能力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内容中的四层(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之一,此书强调的关键能力群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二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关键能力也有所差异、各有侧重。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笔者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三个能力群,从教学实际出发,认为在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以下三个阶段(低阶、中阶、高阶)的学科关键能力群,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低阶学科关键能力培养

1.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2019年版教材的正文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因此教师可借教材的正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此能力。如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第79页正文最后一段就为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创设了较好的机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此段,找出此段的中心: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概括出下面的关系图(如图1):

图1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政治学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来落实,也可以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可通过“听——听故事(课前)、说——讲故事(课前)、读——读教材(课前)、写——写评论(课后)、答——答题(课后考试)”这5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位学生脱稿讲故事,并让学生用所学的哲理分析故事。下面呈现的是学生课前讲故事这一环节的事例。

学生分享的故事:罗森想有一辆车,但他收入不高买不了。聊天时朋友调侃他,买彩票试试。罗森就买了彩票且中了奖,于是买了一辆车。但车又被盗,朋友相约安慰他,他却哈哈大笑说他只丢了两块钱而已。

学生分析的哲理: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罗森收入不高,但却想要有一辆车的矛盾推动了他买彩票并中了奖。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罗森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所以他的人生是光明的。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人生。羅森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从上面学生分享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一人说故事(讲),其他学生听故事(听),学生一说一听,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增强他们展现和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信心。

3.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转化能力的培养

现行教材的框和目之间会显示出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适当的转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此能力的目的。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六课第二框和第三框就正好呈现了这种内在逻辑关系。第二框框题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目1题名为“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目2题名为“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可以发现框和目之间有对应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其答案正好就是目的标题名。所以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转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第三框和框下面的三个目的标题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进行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其答案正好就是目的标题名,即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需要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所以对学生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转化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到心中有课,课中有框,框中有目,目中再有框。

二、中阶学科关键能力培养

1.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知识整合简而言之就是知识的整理和合并。必修4《哲学与文化》为我们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有两框内容,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找到关键词“认识”,再围绕“认识”整合本课的内容如图2:

图2

2.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有学生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会有片面性,甚至不能理解。对此,老师可以通过下面第一个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再启发学生从对图3的理解中延伸出下面图4的知识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目的。

图3

图4

3.知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材有的地方语言表述相近、相似,甚至一样。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考试时容易出错。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深读和精读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易混易错的知识来。如必修4中“文化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精神标识、精神根基、独特标识”概括出以下知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必修4中“哲学部分”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此概括出图5的内容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概括能力的目的。

图5

三、高阶学科关键能力培养

1.已知推未知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出未知知识的能力。如关于“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还是生产方式?”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判断,若学生能记得教材上阐述的观点“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则立即可以对此做出判断。若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有漏洞,则可引导学生用教材的已知知识“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法属于上层建筑”等,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推导出下图。同时,学生通过图6“已知知识推未知知识”的呈现,也可较好地理解并得出结论: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反向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反向逻辑推理是相对于正向逻辑推理而言,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是正向逻辑推理,则从右到左,从下到上是反向逻辑推理。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一知识为我们培养学生反向逻辑推理能力创设了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正向逻辑推理(如图7)。老师借此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可不可以进行反向逻辑推理,即上层建筑是否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最后老師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推理并得出结论(如图8),即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理解能力的培养

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概念时,老师可抓住概念的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这种逻辑关系通过一定的图形来呈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此能力的目的。如对“意识、认识、真理”“运动、变化、发展”“质变、发展”这几组概念的理解就可以用图9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外延,从而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内涵:真理是认识、意识,但认识、意识不一定是真理;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4.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尽管文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别于理科,甚至看似很难具体操作。但文科同样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构建学科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构建中主动学习,锻炼其动手能力。二是写时事评论,学生在了解时政内容的基础上,用教材知识对时政内容进行评论,让学生在书写中感悟知识,培养其动脑能力。三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更多地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情景,提升其手脑并用的能力。

总之,面对新教材的教学,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实现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认识
谈正确认识与开展税务服务
同课异构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认识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高中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议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