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要突出在结构布局、关系联动与认知领域方面的作用,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策略。基于该视角,现实中出现了诸如资源分布的闭环性、对称性与可持续性不佳,资源共享的信任度与意愿程度存在差距,资源输入地区在现实性、适切性上的不匹配等问题。为此,应发展个体优势,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化对接;评估实际效果,淡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立足需求导向,考量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对象的现实关切。
关 键 词 社会资本理论;优质教育;教育资源;资源配置;资源辐射
引用格式 郭子超.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难为与能为[J].教学与管理,2024(01):6-10.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关系对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要求关注地区、学校和群体的差异性,为我们分析和解决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难为与能为。
一、社会资本理论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作用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是一种研究社会关系中信任、规范和网络对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影响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关系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关系对组织协同和绩效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可以帮助周边地区的社会资本得到提高,促进周边地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
1.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网络密度、中心性与连接性
在社會资本理论中,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人共同拥有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资源, 以社会系统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为基本要素[1]。其中,结构维度关注社会关系网络的形式和结构,如网络的密度、中心性和连接性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从结构维度来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密度、中心性与连接性对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密度是指社会关系网络中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背景下,网络密度反映了教育资源在各个层面上的流动和传播情况。较高的网络密度意味着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更加顺畅,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比如,通过建立联盟、协议或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优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网络中心性是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某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或影响力,反映了网络中节点(如学校、教育机构、教师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背景下,网络中心性对教育资源分配和传播具有显著作用。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区域学校过程中,网络中心性反映了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资源分配和传播中的作用。较高的网络中心性反映了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教育资源辐射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位于网络中心的节点(如学校或教育机构)往往更容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因为它们与其他节点的联系更紧密,能够从更多途径获取信息和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心性较高的学校或教育机构通常有更好的师资、设施和课程,且这些优质资源可以通过与其他节点的联系和合作,向周围地区和较低中心性的节点辐射,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教育质量。连接性关注社会关系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和联系方式,对教育资源分配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连接性是优质教育资源从一个节点传播到另一个节点的基础。一个紧密相连的教育网络有助于资源在网络中迅速、有效地传播。通过加强教育机构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效率和覆盖面,高连接性的教育网络促进了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共享教学资源、教师交流、联合培训、研究合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合作关系,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在各个方面共享,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提升社会关系联动的信任、义务与合作意愿
社会关系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人为因素,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关系维度关注社会关系的性质,如信任、义务、合作意愿等。社会资本理论强调合作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中的关键作用。在教育领域,各个学校、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的合作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信任是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无论将信任视为一种“人格特质”还是“理性选择”,主动权都在人自身[2]。在一个信任度较高的教育环境中,各方更愿意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训、研究项目和课程开发等活动。这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且信任的建立能够持续增强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意愿,在信任的基础上,各方可以更加顺畅地开展合作,如组织教师培训、教育研究项目、家长参与等,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义务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对彼此承担的责任和期望,它可以推动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家长和政府之间相互支持、合作与贡献。当教育参与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对彼此承担一定的义务时,他们将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教师会更加投入教学,家长会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学校和教育机构也会努力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有助于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且政府、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义务感可以加强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承担一定义务的情况下,各方会更加认真地执行教育政策和计划,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传播。合作意愿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愿意参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当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具有较高的合作意愿时,他们更愿意分享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如教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这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且当教育机构和学校之间存在较强的合作意愿时,他们更倾向于开展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等活动,从而促进人才发展和教育创新。
3.倡导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观、认知和期望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认知领域主要关注共享的价值观、认知和期望,主要包括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资源分配和应用方面达成共识的观念、理解和预期,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3],当各方都认同教育公平、质量和创新等价值观时,他们更容易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上形成合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共享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组织在某一领域内达成共识的价值和信念。当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时,他们更容易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合力。共享的教育目标有助于协调各方的行动,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有效地传播和应用。在追求教育质量的共识下,各方将更加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和应用,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容易开展合作与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资源、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认知是指各方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解和认识。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够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求,合作开发、传播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此外,相互认知有助于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通过相互认知,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能力,熟悉各自的情况,以建立良序的合作关系[4]。期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预期。当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家长具有一致的期望时,他们在教育资源分配和应用方面能够更好地协作和配合。共同的期望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期望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资源共享成果的标准,帮助各方评估教育资源辐射的效果。当各方对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成果有信心和期望时,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且通过对实际结果与期望的对比,各方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策略,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难为
优质教育资源以其被冠予的“优质”属性,具有高质量的资源建设特点,然而在影响周边区域的辐射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难为的现象,既有优质教育资源所在区域自身在辐射能力、意愿方面的实际难题,又有被辐射地区在接受优质资源时的适切性问题。
1.资源分布的闭环性、对称性与可持续性不佳
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资源分布的闭环性与对称性不佳。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在地理、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分配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不公平。首先,教育资源的闭环性体现在优质资源往往在特定区域内流通,难以扩散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通常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教育质量,而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中的非中心城区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5]。这种资源差异导致优质资源在有限区域内流通,难以有效地惠及其他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资源投入不均,发达地区通常拥有较高的财政支持和教育投入,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教师和教育资源。相反,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其次,教育资源的对称性不佳意味着不同地区、学校和个人在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差距。这一问题与信息不对称、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信息渠道和资源获取能力的限制,一些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可能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这导致教育资源在社会各层面的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剧教育贫富差距。最后,可持续性涉及教育资源在长期内的有效利用、更新和维护,这对于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演变,教育资源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然而,由于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无法及时更新和维护教育资源,导致资源的陈旧和浪费,且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供给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保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是一大挑战。
2.资源共享的信任度与意愿程度存在差距
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资源共享的信任度往往不高。他们担心共享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或者其他人会滥用共享资源,因此不愿意为共享资源提供支持。同时,由于缺乏对共享资源的了解,他们往往不愿意将其作为投资的优先选择。反观一些大规模的中心发达城区,以及有着一定优质教育资源的历史基础的地区,人们对于资源共享的信任度较高,并且愿意为共享资源提供支持,他们相信共享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教育水平。只有充分地建立起对优质教育的信任度,才能激发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与被辐射地区的接受意愿,因為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争取到各种社会关系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信任度不够,就会影响资源共享的效果和成果,社会也不意愿接受冗杂的教育资源。比如在线课程、教育网站、电子书籍等等,这些属于某一管辖单位或区的优质资源可以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得周边地区获得共享资源,但是如果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或者共享平台的信誉不高,就会影响到资源的辐射效果,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些教育经济相当发达地区,有些资源可能很优质,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公众辨识度不高,导致本身很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辐射问题上失去了应有的信度;二是有些资源可能不是很优质,但是却由于政策或历史的原因,得到了某种知名度,被打上了品牌的烙印,形成了所谓的“优质”资源,这样的资源虽然容易得到周边地区的集体认同,但是也会有盲目追求品牌而失去实质效应的危险。
3.资源输入地区在现实性、适切性上的不匹配
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的现实性和适切性,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挥。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辐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是不同的。有学者提出:“教育优质资源扩大模式是使优质教育资源从优质校向薄弱校输出、移植、整合、再生”[6],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资源输入地区可能会对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分享有更高的意愿和能力。但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由于该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无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或者产生资源对接方面的水土不服,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的现实性和适切性不匹配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之所以优质,追溯其来源,一方面是来源于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由一定文化和历史因素造就的资源聚集地带,这些不同来源集聚着一些宝贵的教育经验或模式。然而,资源的优质不代表在现实性与适切性上能够做到与被辐射地区的匹配,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考虑,便会出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失灵,即看不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例如,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所需承载的配套资源过于复杂,超出了资源输入地区所能及的范畴,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承载能力去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优质教育资源在业绩层的覆盖面有所提升,但在实践层的应用度却有所制约,有些地区甚至还是沿用以前惯有的制度与资源,因为资本的产生并不是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相反应该追求适切、合理,如此才能产生良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效果。
三、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能为
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关系、信任和合作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资源分配。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的潜在作用和可能的益处。
1.发展个体优势,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化对接
罗纳德·布尔特(Ronald S. Burt)在社会资本理论中,提出“结构洞” (Structural Hole Theory)的概念,该理论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分析什么样的网络结构能够为网络行动主体带来更多的利益或回报,在社会网络中,某些节点处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位置,这些节点在网络中的空白区域被称为结构洞[7]。这些具有结构洞性质的节点可以获取独特的信息和资源,进而在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结合结构洞理论,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发展个体优势,实现点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结构化对接。
在社会网络中,结构洞为处于洞中的个体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作用。这些个体可以将来自不同群体的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优化。由于处于结构洞中的个体能够获得独特的信息和资源,这有助于提高其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在教育领域,结构洞指的是不同学校、地区和教育群体之间缺乏直接联系的空白区域。通过发现和利用这些结构洞,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进而改善教育资源的分布。处于结构洞中的“个体”,即教育工作者、学生或家长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学校、地区和行业内担任桥梁,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所在地区。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这些优质资源带回学校。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开发课程等方式,将优质资源传递给学生,组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鼓励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结构洞中发挥桥梁作用,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此外,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支持。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拓展职业技能;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可以推动教育项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与传播;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推动跨区域的教育合作项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之间的共享。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可以填补结构洞,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分配。
2.评估实际效果,淡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
严格意义上讲,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一种单纯理论上的发展愿景,同样也并非是被标榜的某种宣传品牌,而是一种对教育环境、教育发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的资源内容。同样的,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是借助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互相借鉴资源优势,达到互相提升的实际效果,追求的是实效,而非品牌。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要的是考察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之间的分配情况,评估资源辐射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是指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传播,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可能过于强烈,辐射结果的实效性有限。品牌效应的双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然而,过分追求品牌效应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在追求品牌效应的同时,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实质质量。首先,评估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了解资源的实际覆盖范围和影响力。通过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评估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分析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对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的教育机会的影响,评估其对教育公平性的贡献。其次,考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在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方面的成果。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对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的教育机会的影响,以及对推动地区教育改革的效能,评估其对教育公平性的贡献,研究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在改善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成果,以及这些改善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跨区域合作、线上教育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8]。再次,政府和社会应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和创新,以促进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通过竞争,可以刺激教育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最后,建立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兼顾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因素,避免单一的品牌效应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提高优質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公众了解资源分配的实际情况,增强社会监督,同时教育部门和媒体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教育资源质量的辨别能力。这将有助于公众在选择教育资源时更加理性,避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
3.立足需求导向,考量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对象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是不断使人民获得满意,且有质量有特色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立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资源的辐射与供给,也就无任何教育成效可言。自觉坚持教育资源需求供给的人民立场,从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待出发,以人民的满意为基本尺度,尽可能地开发与应用有质量的教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目标。依托区域联动,围绕教育资源价值的提炼,在人财物的管理、相关制度、理念创设方面,合理规划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改进需求的方向,提升需求的品质,目的是在更好地追求教育普惠化的同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功效型价值。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来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在提高资本流动质量和公平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需要立足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关切。首先,了解教育资源需求,分析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包括教材、课程、教师等方面的需求。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的实际需求[9],制定有针对性的资源辐射策略,确保资源有效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策略应有所区别,比如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的资源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可能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应针对不同规模的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其次,考虑教育服务需求,了解受教育者对教育服务的期望,包括师资培训、教育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不同年龄、性别、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不同学科、职称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在资源辐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现实关切,采取精准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定向培训、优化教育服务等。最后,关注教育机会需求,探讨受教育者对教育机会的渴求,如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参加特殊课程或项目的机会等,鼓励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创新教育服务和机会[10]。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要更加关注地区、学校和群体的差异性,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需要共同努力,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陈莺,陈乃林.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向:基于社会资本理论[J].职教论坛,2022(12):101-106.
[2] 刁益虎.学生信任何以可能——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J].教育学报,2022,18(04):114-125.
[3] 童宏亮,吴云鹏.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惑”与“不惑”——基于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1):7-12.
[4] 周济南,罗依平.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矫正:一个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J].湖湘论坛,2021(04):118-128.
[5] 罗清红,薛涓,高瑜.云端引领 优教共享——共享教育的实质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93-98.
[6] 高莉.義务教育优质资源扩大模式分析——基于办学体制的考察[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12-17.
[7] Burt, R. 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
ciology,2004(110): 349-399.
[8] 李伟胜.立足学校变革创生优质教育资源[J].人民教育,2020 (22):34-39.
[9] 李敏,姚继军.住房影响优质教育机会获得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四主城区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2020,17(02):52-60.
[10] 臧艳美.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6):26-28.
【责任编辑 王 颖】
*该文为2023年度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路径与推进策略研究”(2023JWZD55)的研究成果